当前位置:首页 >
=== 禹州市区高清地图 ===
=== 禹州市资讯概况 ===
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禹州市经济建设成效显著,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前列。1992年被确定为河南省18个改革、发展特别试点县(市)之一,2001年被确定为河南省26个城镇化重点发展县(市)之一。2003年被纳入“中原城市群”做为重点发展。连年进入全国中小城市竞争力100强,位列第77位;同时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位列第68位,并列河南省第二位,中部地区第3位。位列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第37位,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河南省第一位。禹州市经济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依托资源优势,能源、建材、机械、陶瓷、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发展强劲,并形成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在化工机械、铸造、汽车配件、发制品、建材等领域成为国内领先的地区。农业虽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下降到了7%,但依托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发展,农业效益和产值不断提升,畜牧业比重增大,同时形成了中药材、红薯、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禹州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生活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截至2011年,全市拥有普通高中6所,在校学生34691人;初中82所,在校学生62713人;小学380所,在校学生113569人。办学层次主要学校高等教育许昌陶瓷职业学院高中禹州市一高、禹州市二高、禹州市三高、禹州市四高、禹州市五高初中禹州市实验学校中学部、禹州市颍川一中、钧台一中、夏都一中、韩城一中、小学禹州市实验学校小学部、禹州市长春小学、万寿宫小学、东街小学、西街小学、幼儿园禹州市市直幼儿园、禹州市阶梯幼儿园、禹州市实验幼儿园、禹州小哈佛幼儿园,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8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0万册。有291个行政村建有文化大院,其中中高档次的文化大院33个。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2008年末,卫生系统下属9个市直医疗卫生单位,辖22个乡镇卫生院,共有在职职工321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043人。此外有厂矿企事业医疗机构6家、民营医院21家。文化资源得到了妥善的保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走在前列,被河南省列为河南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图书馆、科技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成为河南省示范城市。禹州市图书馆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禹州市科技馆成为河南优秀科技馆之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移动通信、电信、邮政、银行、保险等行业营业规模连年位居河南省第一位,注册机动车数量位居河南省第一位。旅游业、商业网点、餐饮业布局合理。现有国家4A级景区两家,国家3A级景区3家;四星级饭店四家、三星级饭店6家;国际旅行社1家,国内旅行社11家。
城市建设:为适应河南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和禹州市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2003年8月,禹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完善提高老城区、强力开发城东新区、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战略决策,并在城东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下启动了颍北新区的开发建设。几年来,通过经营城市,整合各种要素,禹州市城市发展迅速扩张,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2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4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38万人,位列河南省县级城市第一位,为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的城东新区建设已经相对成熟,新区主要干道有禹王大道、劳动路、府西路、府东路、华夏大道、颍川大路、柏山路、大同路、滨河东路、建设东路、轩辕大路、阳翟大道等。已经入住的服务网点有禹州市图书馆、禹州市科技馆、禹州市科技文化广场、禹州禹王广场、禹州开元商业步行街、四星级禹州开元中州国际饭店、四星级禹州梨园大酒店、禹州市客运东站、中国邮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国家电网公司的禹州电力公司、禹州市中心医院、禹州市实验学校、禹州市四高、禹州市委党校、人防指挥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正在建设的服务网点有禹州市体育中心、禹州市大禹物流园等,行政单位有禹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交通局、教育局、卫生局、禹州市人民法院、禹州市人民检察院、禹州市技术质量监督局、司法局、煤炭局、林业局、环保局、建设委员会等。已经开发的住宅小区除公职人员小区外有名亨城市花园、景顺园、金桂满园、维也纳·阳光、和诚·学府春天、禹州坪山实业集团坪山永和苑、河南骏景中央公园、文晖康城、颍园等数十家开发单位。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区正在崛起。在城市建设中,该市认识到颍河北区的发展潜力,遂启动了禹州市颍北新区的开发建设。目前,这里已经建成了占地3200亩、全省最大的森林植物园,多家高档宾馆、住宅小区以及多家教育单位,将成为禹州市新的居住、教育、科学功能新城区。颍河流经该市北城区,为了使河水更清,河岸更美,该市加强了对颍河的治理,他们已经在颍河建成了第二、第三橡胶坝,3座跨河大桥也已建成通车,形成了7.5公里长、1500亩水面的颍河湖水上景观。经济技术开发是提高一个城市生产力的动力,禹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初具规模,并成为河南省民营科技园区。近年来,禹州市加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大批重点企业落户园区。目前,禹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企业总数已达到100多家,为加快当地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上设立的产业集聚区被河南省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省级产业集聚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全面改变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功能的根本。禹州市对城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拓宽改造了城区四大出入口,城区形成了“六纵八横”的道路网架。截至目前,全市新建、扩建城市道路125公里,道路长度由25公里增长到150公里,道路面积由61万平方米增长到340万平方米,电力、供热、供气、供水等配套设施也同步完善。建成区绿地面积980.4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7.6%。市区新建成主次干道17条,市区道路网以大禹像为放射点,颍川路、画圣路、禹王大道、远航路、钧州大道为放射轴线,呈“十”方格放射网状,构成了禹州向外扩张的主干道系统,对外交通联系便捷。同时,他们还加大了市区环路建设,东西南北均形成了环路网,目前正向外二环、外三环扩张。全市已开通公交线路20多条,公交车辆255台,出租车辆1000多台。
钧瓷之都: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而禹州则是中国瓷器的重要发祥地,是著名的“中国陶瓷文化之乡”。其陶艺制作已有1700多年历史,而钧瓷又以其贵、神、奇、妙四大特点堪称瓷中极品,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钧瓷,以其色彩艳丽、艺术风格独特闻名中外,久享盛誉。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钧瓷不但在色彩上鹤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即“钧瓷无双”,且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叩之声圆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等。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等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黄金有价钧无价”,国外更有“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尊贵名声,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近年来,钧瓷经常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和各国元首,世界各地收藏大家也将其作为珍品竞相收藏。特别是祥瑞瓶、乾坤瓶、华夏瓶,在2003年、2004年,200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分别被指定为唯一国礼赠送给各国政要;2006、2007年钧瓷又作为唯一国礼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赠送给领导人;2008年钧瓷先后被作为中日友好纪念国礼赠送给日本政要、钧瓷作品“四海升平”被联合国总部永久收藏。钧瓷盛名更是蜚声海内外。2003年,禹州市神垕镇等地被国家批准为钧瓷原产地,受到保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陶瓷窑遗址类禹州独占一半,其中禹州钧官窑遗址博物馆在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也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进入国家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禹州钧瓷烧制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2年起,禹州市每年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陶瓷工艺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中国钧瓷文化节活动,以弘扬和提升禹州钧瓷这一中华瑰宝的深厚魅力。2008年禹州又因钧瓷文化而被列入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禹州市神垕镇的古街、古树、古民居,古玩、古瓷、古钧窑,为神垕古镇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古朴斑驳的十里老街,刻满岁月痕迹的幽深古民居,上千个高耸的烟囱,必将带你进入神垕的一世繁荣和千年的回忆。琳琅满目的古玩市场将带给你刺激和意想不到的惊喜。“神垕古镇”之名历史上曾被四次皇封。因至今仍盛产各种陶瓷,“神垕古镇”被誉为全国唯一“活着的古镇”,先后成为国家小城镇建设重点镇、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首批国家特色旅游文化名镇。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