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汉寿城区高清地图 ===
=== 汉寿县资讯概况 ===
自然地理:概况:汉寿地图坐标为东经111°42′59″~112°18′,北纬28°36′~29°6′45″。地域上东濒沅江、南县,南界资阳、桃江,西接鼎城,北抵西湖农场,与安乡隔河相望。属雪峰山脉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南部丘陵属雪峰山余脉;全境地势由南向北呈阶递状下降,以平原为主,水系发达,平原占49.07%,丘陵岗地占22.44%,其余为水面占28.49%。境内有河流30条,主要河流为沅水和澧水;主要湖泊有太白湖、围堤湖和目平湖。
气候:汉寿县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特征独具。降水量丰沛,年均降水量1342.2mm,年平均气压1012.1帕,年均气温16.7℃,月平均气温有9个月在10℃以上,≥10℃的活动积温5286.4℃,全年无霜期274天,年均日照1688.4小时,年均太阳辐射总量106.87千卡/cm2,年平均风速2.4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82%。以上气候因子为各种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地层:县境地层由老至新,有冷家溪群、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
构造:褶皱和断裂。
矿产:县境大部分为第四系地层所覆盖,基岩出露甚少,加之地质研究程度和勘探工作不够,迄今发现的矿点,矿化点仅28处。其中包括:金、锑、铅、铜、铁、粘土矿、草炭、天然气等。
地貌:县境地处雪峰山脉向洞湖平原过渡地带。南部丘陵属雪峰山余脉,由西至东,连绵起伏,成为资、沅二水在境内的分水岭。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峰10座。北部低平开阔,海拔一般在40米以下,最低点白芷障湖底,高程24.4米。全县地势,由南向北,呈阶递状下降,平均比降16.78%。丘陵占6.55%,岗地占15.89%,平原占49.07%,其余为水面,占28.49%。境内地貌随洞庭湖演变历有变迁。
水文:全县年降水总量27.3亿立米。
湖泊:境内湖泊众多,著名的有:太白湖、围堤湖、目平湖。
土壤:县境土壤共分四个土类,包括水稻土、潮土、红壤和紫色土。全县土壤总面积305.1万亩。可分为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宜牧地、宜其他地、不宜地五大类。
自然灾害:洪涝、干旱为县境主要灾害。
文化遗产:民间传统文艺:地花鼓、蚌壳舞、彩莲船、打花船、渔鼓、三棒鼓、说鼓、丧鼓、打土地、傩愿、莲花闹等。文艺创作:清末至民国,县籍作家、诗人、学者作品,以诗歌、散文为大宗、文学理论次之。新中国成立后,则以新诗、小说、散文、戏曲、民间文学为主体,文学理论较前有所发展。其中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填补历史空白。各个时期作品各有所长,其内容或状写山川,或记人叙事以言志,或陈史述今以论理,各具风韵,各领风骚。县籍作家、学者从事专业或业余文学创作的,晚清时期有彭近道、高梧亭、刘定范、饶明认、黎嵩寺、易佩绅、易顺鼎、易顺豫、陈怀甫等。均有作品专集。民国时期,易君左佳作颇多,易瑜(女)、曾毅、黄学艺(女)、邹蕴真、杨国经等亦有专著或专集出版。戏曲:武陵戏、灯戏、湘剧、京剧、歌剧、话剧等,境内均有流行。其中,武陵戏、灯戏历史悠久,地主特色浓郁,为群众喜闻乐见。文物古迹:净照寺遗址、杨幺墓、黄城寨遗址、镇龙阁遗址、南禅寺古塔、洗墨池碑文、也园石刻、造像石雕、中共汉寿县委会成立旧址、抗日将士阵亡公墓。体育:清末,民间传统体育以武术、龙舟、游泳为主,部分学校开始乒操教学。民国8年(1919),开展田径运动。其后,篮球、排球、乒乓球相继传入。23年,引进铅球、铁饼、标枪。32年,传入羽毛球、足球、单杠、双杠、跳箱、鞍马、举重、吊环、滚圈等项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传统体育继续发展。1956年,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现代体育运动逐渐普及到学校、机关、企业和部分农村。80年代,新增赛艇、皮艇、划艇等水上运动项目。台球、滑旱冰、健身气功也发展较快。并相继成立男径、象棋、气功、武术、篮球、门球、钓鱼等群众体育协会,体育场地来断扩大,比赛经常举行,竞技水平日益提高。1990年汉寿代表参加第7届省体育运动会,金牌得数和团体决分均为全省各县之冠。生活习俗:县境居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红薯、豆类。农户忙时日食3餐,闲时是食2餐,皆以大米饭为主。丘陵区农户有时在饭中拌些干红薯或鲜红薯,湖区农户杂以蚕豆、豌豆。荒时暴月,吃稀粥或菜拌饭。无论老少,有嗜辣习惯,爱吃糌辣椒、油炸辣椒、辣子酱、白辣椒。有腌制坛子菜、腌腊肉腊鱼的习惯。城乡居民喜吃糯米汤圆,春天爱吃蒿子粑粑,三月三用地茉菜煮蛋,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糍粑,过年过节做甜酒,喜用荷包蛋、姜盐茶、擂茶款待宾客。县境水产丰富,县民爱食糌辣椒糊鱼、黄鳝下面条等。筵席:清末民国时期,富者多办“海参席”、“鱼翅席”;普通人家多以鸡、鱼、肉宴客,主茶为炒米粉、红绕肉、黄焖鱼、笋子炒豆干等。贵宾临门,多杀鸡备酒相待,鸡头敬主客,鸡腿让小孩,主人劝菜敬酒。席上嗜酒者好猜拳。农村用方桌,每席8人,尊者居上席。城镇多圆桌,不分上下席,主客和陪客随意入坐。新中国成立后,喜庆筵席,菜肴更为讲究,无论城乡,上菜均在10道以上。80年代,菜肴花色品种繁多,有酱制水鱼、红绕野鸡、银鱼调汤、黑鱼炒片等特色菜上席。劝菜敬酒如故。礼仪习俗:婚嫁。婚前一日,男方给女方送礼,称“过礼”。一般人家十鱼十肉,较好的边猪带头,还有鱼、酒及折妆金等,富有者用双猪双羊兼其他礼品。男女双方家庭均设设宴招待前来贺喜的亲友,一般办酒三天,第一天称“夜宴”,第二天称“正酒”,第三天称“撤席”。女家办酒比男家先一天。婚日,由男方派花轿、舆轿及乐队等到女家迎亲。新娘由至亲若干人送往男家,叫“送亲”。到男方家后,初入洞房,新郎、新娘互抢床厅,同吃“和气茶”,傍晚,由礼生主持,行“庙见礼”,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父母。入夜,亲友拥入洞房嬉闹,称“回门”。初婚一个月(或四十天),男女不分开,叫“不离房”。丧葬:送终。人将咽气,子女跪在这边烧纸钱送终。给死者抹尸,换寿衣、寿帽、寿鞋、寿衣须奇数,三、五、七层。然后,移尸置于堂左侧地席上,盖上“子孙被”。随即,道士进场,念“开路经”,富豪人家请礼生做“堂祭”;吊唁。新友闻讯后,前往吊唁,烯放鞭炮,立中堂尸前默哀,作揖磕头。此时,鼓乐哀鸣,孝子伏跪尸旁还礼,以表谢意;入殓:又叫“进材”。置棺材于中堂左侧,棺内放石膏、木炭灰等吸潮之物,棺内四周用黄纸或白纸糊上,待主要亲友到齐瞻仰遗容后,由4人抬尸放入棺内,然后,依次加盖亲友所送的“寿被”。头、脚、肘均用灰包塞紧固定,接着合上棺盖,钉上棺销,并用丝绸或皮纸以生漆或调和漆涂塞缝痕。堂上设灵位,道师导引孝子亲友祭拜,停柩一般2-3天。出葬:又叫出殡。出殡时举行出殡仪式,孝子穿孝衣,腰系草绳,穿草鞋,执孝棍,在灵柩前跪引开路,众亲护送到墓地入葬;安灵:出殡后,孝子捧灵牌沿出殡路线回家设灵堂,供灵牌。喜庆:生育。妇女生下头胎,丈夫即备鹅一只,酒一坛,红蛋数枚,去岳家报喜。生男,置鹅于厅堂上方;生女,置酒于上方。岳家当即将喜酒和红蛋分送亲友,并将备制的婴儿衣、物、鸡、蛋、米等连同鹅交给女婿带回,谓之“送毛粥米”。婴儿出生第三天,用艾叶水洗澡,谓之“洗三朝”。第十天,亲友到婴儿家送粥米庆贺,叫“打十朝”。产后1个月(湖区)或1个半月(山区),产妇带婴儿回娘家“出窝”、“走满月”。此谷至今未改。祝寿:男女50岁或60岁开始,逢“十”由子女亲友备衣物、鞋帽、寿屏、寿匾为其祝寿。男祝虚女祝实。祝寿时设宴摆酒。50-70年代,此俗渐废。80年代祝寿之风盛行,寿礼除送礼送衣物外,还有送收录机、电视机、首饰等物。80年代城乡兴起做36岁生日之风。此外乔迁新居,店铺开业、子女升学、入伍,多设宴欢乐,亲友送礼道贺,相沿成俗。传统节日:春节。俗称过年。从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十五为节期;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晚上家家灯火通明,有“三十夜里的火,十五夜里的灯”之说。城镇常办灯会。清明节:清末民国时期,人们聚族而祭,上坟垒土,立碑,挂纸钱,纸花,以缅怀先祖。端午节:五月初五为小端午节,十五为大端午节。家家户户门框挂艾蒿、菖蒲,吃盐蛋、粽子,饮雄黄酒,以粽子、绿豆糕,折纸扇等物馈赠亲友。沿江开展龙舟赛。新中国成立后,习俗如故。中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日,合家团聚会餐,吃糍粑。入夜,边品尝月饼、糖果边赏月。节日前后以月饼、糍粑馈赠亲友。新中国成立后,此俗甚浓。重阳节: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是日,有登高郊游的习惯,谓“重九登高”。乡间喜于此日酿酒,叫“重阳酒”。80年代,此日定为老年节。方言:汉寿方言词汇丰富,感情极富表现力,且词缀性强,多数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与普通话比较,不同点主要有:实词中的数量词“个”多说成“折”;人称代词“妈妈”喊成“恩妈”;疑问代词“哪儿”说成“何里”;指示代词“这儿”说成“德里”,“那边”训成“洛里”;程度副词“很”,一般用“梆硬”、“喷香”、“交湿”、“灰滚”;叹词中“啊喝”,表示对突然发生意外或不良变故的惊讶。
经济发展: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9.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其中:一产业增加值26.0亿元,增长8.9%;二产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14.5%;三产业增加值30.49亿元,增长16.1%。三次产业构成比为32.7:28.9:38.4,比上年,一产业下降1.8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1.4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0.4个百分点。200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56.38亿元,实现增加值16.57亿元,增长21.9%。76家规模工业完成产值33.38亿元,实现增加值9.01亿元,增长38.0%。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1亿元,比上年增长36.6%。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6亿元,增长23.0%。全县引进县外境内项目103个,合同资金18.5亿元,实际到资5.5亿元。2008年全县完成财政预算总收入27252万元,增长4.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379万元,增长8.1%。年末全县总户数268659户。总人口806708人,增长1.8%。男性416893人,女性389815人,男女性比为107:100。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665124人,非农业人口141584人。年内人口出生率11.81‰,死亡率3.88‰,人口自然增长率7.94‰。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60元,增长22.8%。农民人均纯收入4575元,比上年增长17.3%。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