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株洲市区高清地图 ===
=== 株洲市资讯概况 ===
走进株洲:株洲位于北纬26°03’05”~28°01’07”,东经112°57’30”~114°07’15”间,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腹地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是湖南省副中心城市;省内第二大城市;城市综合实力第二强市;中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是我国华中南部、华东、华南、西南地区之间最大的铁路枢纽;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被火车拖来的城市”株洲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在电力机车上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创造了共和国多项工业的第一。古时株洲于地名一词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株”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数里,五代时株田已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洲之“洲”。联缀而成地名。一说因地多槠木,且“槠”、“株”同音,故又名“槠洲”。自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后,株洲之名沿用至今。现在的株洲由4个市辖城区、一个两型社会示范区、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及醴陵市、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组成,辖134个乡镇(街道)。分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天元区四个行政区,及云龙示范区。其中,天元区因在株洲湘江西侧,习惯性称之为河西,其余三区笼统地称之为河东。株洲地处亚热带地区,全年气候分明,风景秀丽,环境整洁。因而拥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因在电力机车上的强大优势,株洲同时享有”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国电力机车之都”的美誉。“火车头精神"是株洲无可争议的城市特色。
,●2010年度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株洲位列大陆地区第61位。省内第2位,●2010株洲荣获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2011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株洲位列全国第64位,省内第2位,中部非省会城市第3位
●株洲是一座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以及推动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
魅力新城:株洲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古称建宁,是炎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株洲市境内炎陵县鹿原坡,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炎帝陵名,炎帝陵也被称为“神州第一陵”,它是普天下中华儿女寻根谒祖的圣地。南宋遗存的茶陵铁犀更是熠熠生辉。而株洲也是革命老区,秋收起义、朱毛第一次会面、建立湘赣边根据地,都发生在株洲这片革命热土上。株洲也是一座自然风光名城。“天下第一洞”桃源洞古木参天,与江西革命圣地井冈山风景区连成一体,是旅游观光、疗养避暑的佳境。攸县的酒埠江风景区,风景秀丽,景色宜人。茶陵云阳山更被誉为湘东名山。湘江也宛如一条玉带,流经市区,被称“东方莱茵河”,2010年开放的株洲湘江风光带景色十分优美,沙滩、石头林、露天剧场、木制酒吧房等精致点缀于玉带之上,使株洲的母亲河更显魅力。2009年动工造价过百亿的“神农城”也致力打造全球华人炎帝文化景观中心,2011年建成核心区。2009年,株洲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一举成功,近年来还相继被国家评为“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绿化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和“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金融生态城市”10多项光荣称号。目前,株洲正向国家文明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迈进。株洲是国家政策优先实现地。株洲市享有“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部崛起战略、振兴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家级高新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基地等6个国家级政策。株洲是投资沃土。世界五百强中,已经有10个在株洲投资了11个项目,如日本雅马哈、加拿大普惠、德国西门子、美国ABC、日本三菱,美国希尔顿大酒店,法国家乐福荷兰分公司等等。“中字号”企业有15家,外资企业数量居湖南省第二位。2009年,株洲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第82名,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61名,皆为湖南第二,此外,株洲还是2010年度“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南宁市、郑州市、兰州市、宁波市、厦门市、徐州市、鄂尔多斯市、青岛市、吉林市、株洲市),株洲既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又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株洲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是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硬质合金研制基地、电动汽车研制基地。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100多个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诞生在株洲。生产的六轴9600千瓦电力机车,是当今世界功率最大的机车,整个机车的技术领先世界20年。2000年研制成功的时速达到305公里的“蓝箭”交传高速动力火车,创造了当时中国第一速,驰骋在深广铁路线(深圳至广州段)、黔桂铁路线(贵阳至都匀段)、川黔铁路线(贵阳至六盘水段)上,如今和谐号动车组又创造了新的世界第一速。株洲是商业之都。芦淞区小商品市场和服装鞋帽市场在整个中国首屈一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中国商业联合会等权威组织授予“中国服装商贸名城”、“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国品牌市场”、“中国服饰名城”、“中国商贸名城”、“中国女裤名城”等业界最高荣誉称号,规模为中国十大服装市场第二名。株洲中心商圈,被媒体誉为“三湘第一商圈”。是继长沙五一商圈后湖南又一商业购物集群。株洲百货大楼、平和堂、王府井百货、银座百货、华润万家(在建)、家润多、家乐福等云集一起,株洲商贸正在形成批发和零售并驾齐驱的格局。株洲是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通道。铁路方面,株洲是南方最大的铁路枢纽,京广、沪昆铁路在这里交汇,衡茶吉铁路正在加紧建设。武广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到北京只要4个小时,到广州2个小时。株洲火车站平均每3分钟接发一趟列车,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公路方面,106国道、107国道、320国道、京珠高速、上瑞高速以及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内穿过。随着正在建设的岳汝高速、长株高速的竣工通车,株洲的交通优势更加明显。航运方面,穿城而过的湘江,是长江第二大支流,四季通航,千吨级船舶可通江达海。空运方面,距黄花国际机场仅40公里、20多分钟车程。,株洲是一个开放宜居城市,是全国绿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作为移民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具有“五湖四海、开放包容”的特点。近年来,深入开展“四创四化”,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和数字化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明显提升,着力打造“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吸引了海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置业,在株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有10家、“中字号”企业有15家,外资企业数量居湖南省第二位。株洲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以“古、红、绿”为特色的旅游品牌。位于炎陵县鹿原陂的炎帝陵被称为“神州第一陵”,是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株洲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炎陵县、茶陵县是6个革命老县之一。株洲市制定的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目标是:持续提升株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的实现。产业上打造“四城两基地”,即构筑电力机车城、汽车城、航空城、服饰城和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基地。总体规划上继续实施“两地一中心”战略,进一步促进株洲由较为单一的工业性城市向以重工业基地、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和商贸金融信息中心为基本特征的多功能综合性城市转移和发展,把株洲建设成为中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株洲这座魅力新城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
自然条件:1、气候环境:株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无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C至18°C,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为湖南省有名的粮食高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吨的县(市)就产生在株洲管辖的醴陵市。
2、自然资源:株洲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钨、铅、锌、金、锡、铀、钼、铜、银、铌、钽、稀土、萤石、石膏、硅石土、高岭土、石灰石、花岗岩等40余种,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丰富的农产和矿藏资源,加上气候、土壤、地质、植被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为多层次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地形地势:市域地貌类型结构: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占16.37%;低岗地1449.86平方公里,占12.87%;高岗地738.74平方公里,占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占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占41.52%。山地主要集中于市域东南部,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两岸分布。市境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上,市域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岭谷相间,盆地呈带状展布;东南部均为山地,山峦迭障,地势雄伟。
基本参数:按市区建成区面积市区户籍人口及市域综合实力(人均GDP、财政收入、综合竞争力等)来衡量城市大小,株洲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2011年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排名显示,株洲位列全国第64名。为湖南省第二位,中部第六位,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第一位。株洲市域的总面积为11262平方千米,常住总人口为385.56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其中市区的总面积为853.4平方千米,常住总人口为105.54万(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因为2011年原市区周围株洲县的卫星城镇纳入城区,现人口应达到约120万)。此外,2009年末,株洲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7.5平方千米(云龙示范区未列),位居全省第2位,比“十一五”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双百”城市目标。经济上,2010年,株洲的GDP总量达1274.8亿元,较2009年增长15.3%,增速较快,总量位于全省第5位,而人均GDP超过5500美元,各项人均数据继续保持全省第2位。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