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颍上城区高清地图 ===
=== 颍上县资讯概况 ===
科学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颍上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有颍上一中等省级示范中学一所,有耿棚中学、颍上二中等阜阳市示范中学两所,此外还有颍上四中等高级中学。安徽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县北的迪沟风景区,是阜阳市唯一一所设在县区的高等学校。
城市环境:颍上位于黄淮海平原最南端,境内地形平坦,南部多湖洼地。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区的过渡区。年均气温15.1℃,年均降水量952mm。境内土层深厚且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生产基地。颍上境内河湖众多,主要河湖有淮河,沙颍河,西淝河,济河,乌江、八里河,焦岗湖等。其中湖泊多分布在南部湖洼地。
城市历史:地名由来:颍上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时期设“慎邑”,秦汉置“慎县”,南北朝称“楼烦”,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定名颍上县,迄今已14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为千年古县城,并入选国家民政局编撰的《中国地名大辞典》,是阜阳市唯一一个成为千年古县城的县。据《太平寰宇记》:“以地枕颍水上游为名。”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管晏列传》中:“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历史文化:颍上东临吴越,西接中原,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在此交融,在颍上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历史。这里曾孕育出“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时期杰出政治家管仲,记载其思想的学术典籍《管子》,博大精深,千古不朽,此外这里还孕育了常任侠、戴厚英、杨多良、郑守仁、陈国良等一代名流。淮河水、颍河柳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足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特色各异的人文自然景观,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整个淮河流域独树一帜。有“东方芭蕾”之称的颍上花鼓灯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管鲍祠,青砖灰瓦,典雅幽静,传扬着感人至深的管鲍佳话;颇具苏式园林风格的尤家花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改革开放以来颍上人民创造的小张庄和八里河两个生态环保“全球500佳”名扬四海,堪称奇迹。享有绿洲仙境美誉的小张庄,首开我国生态环保与旅游农业先河。八里河风景区和迪沟风景区双双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八里河南湖公园,景点壮观,湖光胜景,如诗如画。迪沟风景区集自然生态、城镇园林、佛教圣地于一体,让人流连忘返。2005年颍上被评为安徽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目前全县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颍上正在成为中原大地迅速崛起的旅游观光胜地。
县城历史:颍上县城现为慎城镇,位于县境中偏南部,居淮河北岸,濒临颍河右岸。颍上历史悠久,自建城至现在已有将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清光绪《颍上县志》载: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楼烦县为颍上县,县治在故郑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把县治改建于县北6公里之旧县城(今十二里店东边,俗名“高河沿”)。后来不知在何时,县治又迁回郑城旧址。元朝末年,颍上县城只存有土基。明朝初,经守御所正千户孙继达、副千户何泉开始修筑砖城。东城外临颍水。城周3807米,高8.3米,基广10.7米,面广5.53米,城墙垛口1867个。四门:东门名叫“通津”,城门楼为“观颍”;南门名叫“寿春”,城门楼为“望淮”;西门名叫“颍阳”,城门楼为“通汴”;北门名叫“禾稔”,城门楼为“拱宸”。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颍州道苏志皋始开颍上城隍,城与池始备。至万历六年(1578年),知县屠隆修筑东门外石堤。崇祯九年(1636年),因李自成义军驰骋颍霍,知县廖维义重修石堤,并在北城建筑“靖氛楼”,在城东南、城西北两角同时修建两座防御楼房。颍上县人“左州知州”高天佑又在城东北角筑一高台。顺治八年(1651年),东南角城墙被水淹倒,知县鲍宏仁捐献自己的薪俸把它修好。顺治十二年(1655年),知县翟乃慎又维修了东门外石堤和桥,“建泰山庙以镇水口”,并修理了城墙。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颍河水涨,只有东北角城墙未倒,其余三面全毁。雍正三年(1725年),知县张志亨用土修复了三面城墙。乾隆四年(1739年)涨黄水,城墙又被淹倒,知县严彭年又重修砖城,城周553丈,共3里20步,城墙垛口1285个,高7米至8米不等,用城楼名作为城门名字。道光十年(1830年),城墙又有倒塌,知县黄应钧倡捐重修。至二十二年及咸丰、同治年间,城东南、西北、西南等处屡有塌陷,迭经知县程钰、廷瑞、金灏、黄祺年等先后修复。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座城楼又毁,知县陈慎容等筹款重修,维持到清朝结束。民国5年、12年(1916年、1923年),四座城楼又两次毁坏,县知事方肇寻、童佐良等筹款维修。民国22年(1933年),城墙又有倒塌,安武军李荣标(颍上人)募捐重修,并在城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处建碉楼四座。“沿城高、宽均如前,城墙垛口为1272个。城外濠池宽8丈至3丈,深1丈至5尺,周6里余”。直到民国28年,国民政府命令拆去城墙高度的一半,将城砖修建学校,古城遂逐步毁去,今仅存城基,已与地平,只有在城河外围,还能清楚地看到城墙砖基突出于河干之上。颍上县城自隋朝始,一直为颍上县治所在地,居县境中部偏南。民国时期设城东、城西两镇。1949年解放,设城关镇,屡有扩建,2005年11月撤城关镇,设慎城镇。由原颍河乡,城关镇和划进的夏桥镇的四个行政村(沙北、朱岗、杨台、江岗)组成。现辖社区9个,行政村43个。镇区总面积87.8平方公里,居民15.2万人。慎城镇是颍上县县委、县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对外交往中心。
建置沿革:古名慎邑,汉置慎县。隋大业二年(606年)始置颍上县,治古郑城(今县城南),属颍州。据《太平寰宇记》:“以地枕颍水上游为名。”唐武德四年(621)移治今县城。远在夏商时代,属豫州。周为“慎邑”,属楚国。秦为“慎县”,属泗水郡。汉高祖初,“慎”属楚王韩信封邑,信被诛,置汝南郡。武帝置13州刺史部,“慎”属豫州部汝南郡。新莽改“慎县”为“慎治”,汝南为汝汾。东汉复为“慎县”,属汝阴郡。三国时,魏景初二年(238年)划属汝阴郡。晋怀帝时,中原大乱,晋豫州淮北地区被北方石赵夺去,“慎县”属扬州管辖。东晋永和五年(349年)收复,仍属豫州汝阴郡。南北朝属宋地,把山西雁门旧县侨置慎地,名为“楼烦令”(按《宋书》郡县均带官名),属豫州刺史、西汝阴太守。将“慎县”置于南汝阴郡合肥以东,后避讳称梁县(今肥东县梁园镇)。齐仍为楼烦,属汝阴郡。永元二年(500年),没于元魏,属扬州。梁武帝六年(507年),设置下蔡、楼烦、宋3县。下蔡、楼烦共为下蔡郡,属豫州。宋县(今南照集以北和阜南县东部),属汝阴、弋阳2郡。东魏以下蔡、楼烦共为下蔡郡,属扬州。北齐以下蔡、楼烦属扬州汝阴郡。陈楼烦县没于北周,属同北齐。隋大业二年(606年),楼烦县改名颍上县,当时并有原下蔡(今凤台西南一带)、楼烦(慎地)2县的辖地,属豫州汝阴郡。唐朝,属河南西道,颍州汝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颍州。赵宋初年,属京西北路,顺昌汝阴郡。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即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金军占领顺昌,将顺昌改为颍州,辖颍上。金元光二年(1223年),改属寿州府寿州。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省颍上县入颍州,后复置颍上县,仍属颍州。至元三十年(1293年),属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汝宁府颍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属中都临濠府颍州。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属中立府颍州。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属凤阳府颍州。清代顺治初,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凤阳府颍州。雍正二年(1724年),升颍州为直隶州;十三年,又升颍州府,颍上均属其辖。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府留县,民国3年分道,属淮泗道。24年(1935年)废道设行政督察区,区下设县,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29年(1940年)8月,划属第三行政督察区。35年(1946年)属阜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月6日,颍上解放,恢复旧建置,成立颍上县民主政府。同年4月21日,划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员公署。1952年4月12日,皖南、皖北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阜阳仍为专员公署,辖颍上。1954年7月,成立颍上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8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颍上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5月15日,复名颍上县人民政府至今。1997年,撤销八里河乡,设立八里河镇,镇人民政府驻蜘蛛滩。2005年,撤销颍河乡、城关镇,设立慎城镇,同时将夏桥镇的沙北、朱岗、杨台、江岗4个行政村划归慎城镇管辖。2007年,汤店镇更名为迪沟镇。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城市荣誉: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县,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数字安徽建设先进县,全省畜牧水产十强县,首批安徽省旅游强县,全省扶贫开发先进县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