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蒙山城区高清地图 ===
=== 蒙山县资讯概况 ===
文化卫生:解放前,蒙山文化发展缓慢。民国4年(191年)始有本地剧团。解放后,文化事业逐渐发展。1950年,县新华书店开业,同年设县广播站,1952年,成立县文化馆。1977年,设县图书馆,同年建电视差转台。1979年,乡镇成立文化站,村兴办文化室,形成群众文化网络。1982年,安装彩色电视转播机。1986年,书店个体代销点兴起,图书发行网遍及全县。2001年,全县有文化馆1所,乡镇文化站9所;县图书馆1所,藏书10万册,获文化部授予三级图书馆称号。县新华书店1所,发行点7处。县文工团1个,电视台1个,卫星地面接收站130多个,完成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发表文学艺术作品500多篇(首)。1995年,刁光全(笔名夏讽)创作的长篇小说恋土》,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明清时期,县内有民间郎中给病人诊疗。民国初年,始建县立医务所,有中医3人。30年(1941年),改称县卫生院,有医务人员12人,病床12张。解放后,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医疗设备不断增加,医疗服务网点遍布城乡。1949年11月,蒙山县人民政府设卫生院,有医务人员4人。1955年,全县卫生机构有7个,医务人员30人。1962年,有卫生机构17个,医疗卫生技术人员93人,病床总数sl张。1978年,全县有卫生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237人,病床总数211张。1989年,全县有防疫、医疗、妇幼、保健等卫生机构14个,卫生技术人员323人,床位297张。平均每千人中有卫生技术人员1.77人。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村卫生所80家,乡村医生203人,其他卫生工作者391人。特别是县医院“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手术成功,标志卫生医疗技术跃上新台阶。2001年,全县有卫生医疗机构11个,村级卫生所79个;卫生技术人员393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200人,医院病床449张。至2002年,全县卫生医疗基础设施逐渐改善,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已拥有CT机、人工肾透桥机、高压氧舱,超声体外碎石机、彩色脑电地形图仪、多参数监护仪等先进设备。体育解放前,体育活动有舞狮、舞龙、抢花炮、游泳等。解放后,体育事业和群众体育活动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开展早操、工间操、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等体育活动。80年代学校体育趋向正规化。蒙山县被评为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1986-1989年,连续4年被评为自治区“推标”(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县。1988年,有1人次获北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老年组第一名。同年,有2人晋升为国家一级田径裁判员。1997年,县体育馆建成。同年,蒙山镇一中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至2001年底,全县参加自治区级以上比赛获名次的有71人次,获第一名的有21项次。2002年,县有体育馆1个,小运动场12个,灯光篮球场1个,篮球场80个,乒乓球台130张等体育设施。
资源:矿藏:有金、银、铜、铅、锌、硫铁矿、石英石、石灰石、重晶石、金刚石等。以重晶石、黄金、铅锌、红石、硫铁矿储量最丰富。
水产:鱼类有鲢、鲤、塘角、草鱼等10多种。
野生动物:较为珍贵的有山猪、山羊、果子狸、穿山甲、竹鼠、獐、獭、蜕、鹿、画眉、相思鸟、翡翠、寒鸡、竹鸡、鹤鸽、春丝鸟等,其中大鲵、穿山甲、白鹇、原鸡、大灵猫、小灵猫、水獭、麝、毛冠鹿等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植物:森林植物有40个科72个属80个种,马尾松遍布全县,以松、杉为优势树种。自然繁殖的树种主要有:榕、樟、枫、柏、桐、泡桐、乌相等。人工营造的树种有:松、杉、按、油桐、油茶、肉桂、八角、竹类。果树有沙田柚、椪柑、橙、梨、桃、李、龙眼、枇杷、芭蕉等2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有山碴、金银花、罗汉果、绞股蓝等90多种。食用真菌类有木耳、香菇。草菇、凤尾菇、猴头菇等。药用真菌类有获警、灵芝等。
土地:2001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2.79万公顷。其中农业用地2.26万公顷,占总面积问%,林地10.10万公顷,占79%;宜林荒地4000公顷,占3%;宜牧草地22327公顷,占1.82%;水域3707公顷,占2.9%,城镇、村庄、道路、工厂等用地2500公顷,占1.96%;石山44公顷,占0.03%。水能资源:全县水能蕴藏量为5.62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8万千瓦。已开发13930千瓦,占可开发量43.8%。可供利的水源年均总量为14.99亿立方米,耕地面积年耗水量只占19.5%。
经济发展:商业:清代,蒙山县商业初具规模,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蒙山商会。民国37年(1948年),全县有商号760间。1951年,建立国营商业。1952年,始建供销社商业,国营商业掌握市场主动权。1965年,全县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为392.60万元和780.16万元,比1962年分别增长69%和47%。“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集市贸易发展缓慢,商品长期短缺,商业受到破坏。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充分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恢复和发展集体。个体和私营商业,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1989年,全县集市发展到15个,市场总面积2.57万平方米,集市贸易品种1000多种,年集市贸易成交额5877万元。2001年,蒙山县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3亿元,城乡消费稳步增长,城乡消费品零售额1.62亿元。国有、集体、私营和个体商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4215万元、1397万元、1140万元和9480万元,全县零售贸易、餐饮网点2733个,从业人员3086人。蒙山县的对外贸易,20世纪70年代前,出口商品主要为农副土特产品。80年代后,除土特产品外,增加了化工、五金、工艺品等。2001年,全县外贸出口283.80万元。
工业发展:1949年解放前夕,蒙山县工业主要是传统手工作坊,小手工业有458家,从业人员763人,总产值41.50万元。有一家12千瓦的火力发电厂。解放后,工业生产逐步发展。195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9.18万元,1956年,工业总产值108.32万元。1966年,有企业25家,总产值239.61万元。此后,工业生产不断发展,1973年,全县有企业50家,总产值782.12万元。1978年,发展至68家,总产值1573.24万元,比上年1370.76万元增加202.48万元,增长14.77%。此后,工业企业较快发展,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有65家,总产值1872.00万元,比1984年1446.20万元增加425.10万元,增长29.44%。1989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门家,二轻工业企业7家,拥有食品、制药、造纸、机械、化工、印刷、电力、纺织、矿产开采等工业行业,工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白砂糖、穿心莲片、痔疮片、三蛇胆川贝露等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还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松香、木器、藤器、木制家具等也有外销出口。同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633万元。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17亿元。2001年,工业总产值46762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51747万元。
,农业发展:蒙山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是粮食生产,辅之以经济作物。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甘蔗、桑、生姜。油菜、茶叶等。蒙山镇、西河、文圩、新圩等乡镇是粮食的主要产区。1949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6.43万亩,粮食总产量2674.5万公斤,亩产101.20公斤。195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7.19万亩,总产3320.39万公斤,亩产122公斤。其中,水田种植面积23.07万亩,总产量3056.53万公斤,亩产132.50公斤。以后,由于建筑水库、拓修道路、国家基建、私人建房等,耕地面积减少。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科学生产技术改进和良种推广,粮食生产逐年提高。197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4.85万亩,总产量5748.88万公斤,亩产231.30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5.64万吨。甘蔗、桑蚕、生姜、茶叶等经济作物均有较大发展。1978年,原料蔗年亩产超5吨,单产居广西首位。1984年,全县桑蚕总产量68.30万公斤,为广西之冠。生姜成为外贸出口免检产品。屯巴茶色泽翠绿油润,香味醇厚,系广西名茶之一。1995-1996年榨季,原料蔗总产量3.53万吨。1999年,粮食总产量10.41万吨,自治区验收为“吨粮县”。2001年,粮食总产量83540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847万元。2000-2001年榨季,原料蔗总产量5.654万吨。蔗糖生产成为蒙山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7.02万亩,总产量68973吨,亩产405斤。
,林业发展:蒙山是林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山区县。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过量伐木烧炭及以后两次体制变动,使林业受到影响。但此后全县人民不断植树造林,尤其是经过4次飞机播种造林后,林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72年,全县森林面积99.87万亩,森林覆盖率52.04%。1979年,全县林业收入591万元,占全县农林牧副渔总产值3998万元的14.78%。1989年,林业总收入694万元,占11.28%。1995年,全县林业用地绿化率为93.l%,森林覆盖率72.75%。2001年,森林面积70880.70公顷,森林覆盖率75.84%,全县林业用地绿化率95.75%,实现消灭宜林荒山的目标,林业总产值4345万元。林副产品有松脂、桂皮、八角、茶油、竹笋、木耳、香菇等。2002年,全县有林面积101059公顷,林木蓄积量283.对万立方米。
,畜牧水产业:蒙山县畜牧生产历来以养猪为主,养牛、马主要用于耕作劳役。1952年,生猪存栏1.75万头。翌年,全县畜牧水产业总收入424万元,占全县农林牧副渔总收入2309万元的18.36%。1958年,由于推行了“定肥保膘,超额奖励”的办法,生猪饲养量增多,存栏2.39万头。1961年,实行“以私养为主,公私并举”的政策,群众重视养猪事业。1965年,生猪存栏4.09万头;水库、池塘养鱼1284亩,产量5.27万公斤。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养猪事业发展较快,1979年,全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860万元,比上年总产值659万元增加201万元,增长30.50%。1985年,总产值1715万元,为历年最高产值年份。其中畜牧总产值1683万元,渔业总产值32万元。1986年,生猪存栏19.45万头。特别是饲养猪花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蒙山猪花作为地方土特产,具有皮薄肉嫩、出栏快等特点,畅销广东、湖南、福建、广西等区内外50多个县市。1989年,全县畜牧渔业总产值1563万元,占全县农林牧副渔总产值6154万元的25.4%。2001年,畜牧渔业总产值49896万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43457万元。渔业产量4450吨,总产值6439万元。2002年,畜牧渔业总产值3.34亿元。
,家禽生产:以鸡、鸭、鹅为主。20世纪50-70年代,均为群众家庭饲养,且多为自养自食,饲养总量不多。1982年,出现养鸡、鸭重点专业户。推广和普及科学养殖,家禽生产发展较快。同年,全县养鸡、鸭、鹅28.76万羽。此后,全县家禽饲养快速发展,2001年,全县养鸡、鸭、鹅389.60万羽。2002年,共有336万羽。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