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康保城区高清地图 ===
=== 康保县资讯概况 ===
行政区划:全县辖7镇8乡:康保镇、张纪镇、土城子镇、邓油坊镇、李家地镇、照阳河镇、屯垦镇、阎油房乡、丹清河乡、哈必嘎乡、二号卜乡、芦家营乡、忠义乡、处长地乡、满德堂乡。县府驻康保镇。588个自然村总人口27.8万人。康保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发展明景广。康保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冀蒙结合部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属阴山穹折带,俗称"坝上高原",平均海拔145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1′-114°56′,北纬41°25′-42°08′。县城北距二连、南距北京均为350公里,张库大道穿越县境,是通往内蒙的交通要塞,在沟通冀蒙商贸流通中发挥着桥头堡和集散地的作用。县域广62公里,袤80公里,总面积3395.4平方公里,辖7镇8乡327个行政村,总人口28.3万人,有汉、回、蒙、藏、满5个民族。
衣食住行:服饰:县内居民衣着俭朴,旧时一年四季穿土布。冬棉夏单,春秋夹衣。贫民无换季衣服。土布非本地所产,都来自外地。颜色男黑、白、蓝,女红、绿、紫。贫苦人家白土布用烟煤、草木灰染色。有钱人家穿中式长衫,一般人家穿短衣。民国年间,老人穿大襟的袄,青年穿对门袄。大襟袄衣襟裹前胸,侧而缀扣,对门袄衣襟两片相等,一面缀扣门了,一面缝桃圪瘩,穿时把桃圪瘩扣进扣门子里,扣门子用布条缝成,缝在的布条挽成桃圪瘩。旧时,裤子不分前后,档部宽大,男女均穿,裤裆上面缝裤腰,用裤带系住。裤腿口用一寸宽的布带子捆绑,称“绑腿”。该县有在外衣内穿腰子的习惯。冬棉夏夹,形似背心。多用布料制作。鞋用拧好的细麻纳底,用线纳邦,尔后绱纳在一起。鞋底平硬,两只可以换穿。女人因缠足较小,一般仅三寸,有三寸金莲的说法。这种鞋前尖呈箭头形,后帮稍高。鞋的样子较普通劳动者的有圆口、尖口、方口等。袜子用白布制作,袜向为双层布,袜底用白布夹破布,线纳而成,比较结实。该县气候寒冷,有穿皮衣御寒的习惯。一般人都要备大皮袄。皮袄较大,有的要苫住脚面。因此有“口外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的说法。皮袄大致分两种,一种为“白茬”,一种为“吊面”。建国前多为前种。1960年产后,时兴羊羔皮袄,称“羊皮筒子”,轻柔洁白比较好看。至1980年前后,推出活面样式,面料能取下洗涤,待干后即再套上,如此往复,既干净又方便。当今皮袄,除上述样式外,多由皮毛厂缝制其剪去一截羊毛,经化学加工,不失保暖,整洁美观。青老年人均喜爱。还有皮夹克,内挂羊羔皮或煎绒皮,轻巧舒适,美观大方。过去县内还有戴毡帽子的,此帽用驼毛或牛羊毛扦成,形象半瓜,分两层,一层可翻出来,为两个耳苫子,有在耳苫子上缝一层皮毛,遇害冷放下来苫住耳朵,比较暖和。这种帽子戴的时间较长,至1950年以后,逐渐更替。建国后,土布逐渐减少,机纺布、化纤布、毛料、呢绒等增多,衣着质量提高。衣服色彩,1966年前后比较单调男女都穿黄、黑、蓝、白四种。1976年后色彩俱全。单衣多由缝纫机制作,棉衣部分由手工缝制。旧时的服式被淘汰,代之以各种制服。衣服款式男女外衣有干部服、中山服、西服、夹克服、风雪衣(男女外衣区别于衣领、衣兜)。内衣有毛衣、毛裤、绒衣、绒裤、北心、衬衣、衬裤、秋衣、秋裤、呢沦衫。1950年后普通空线袜,着布鞋。1960年冬着大头皮鞋。1980年后,衣服款式增多。青年男女穿西服的较普遍,由于天气凉爽,穿短裤和裙子的男女甚少,基本都是些小孩,近些年才多起来。鞋多为胶底、塑料底,由该县鞋厂制作,商店购买。女穿高跟鞋的较多,男穿皮鞋的较多。因县内毛纺织厂生产呢子,城内穿呢子的较多。也有做呢帽子、呢子鞋。由于效益欠佳,产量很小,现在县内市场销售的衣服、鞋袜等基本都是外地采购来的。
饮食:康保特色饮食如下:(一)、山药鱼儿,将焖熟的山药剥去皮,和上莜面在锅内用双手推搓,使其成糕块状,然后取出,分成小剂,捏成5厘米左右的鱼儿形,摆在竹(铝)箅子上,放入锅内蒸熟,蘸蘑菇汤、肉汤、蛋汤等食之,味美可口。(二)、莜面搓鱼鱼,原料:莜面500克,沸水500克。制法:(1)将莜面放入盆内,水烧开后立即倒入莜面中,莜面烫熟,用小擀杖搅匀,手蘸凉水将面揉光,用湿洁布盖住防止面晾凉。(2)左手执一块面团,右手掐下指头肚大小的面块,搓成长条,放在特制的搓鱼板上,右手用小铁铲将面搓成带纹的面鱼,直至将面团搓完。(3)将搓好的面鱼,放入笼屉内,用旺火蒸10分钟左右即成,下笼后稍凉即可食用。特点:面香筋韧,形如螺丝。(注)蒸的时间不可过长,否则面鱼将软塌粘成疙瘩,凉吃可拌各种汁料,热吃可浇羊肉臊子、羊肉酸菜卤,炒着吃可用酸菜、豆菜、韭菜焖炒,(三)、山药饼,可用白面或莜面做料,将焖熟的山药去皮,和上白面或莜面在锅中双手揉搓,成糕状,取出后分成小剂,扦成薄饼,放入锅中慢火烤熟,配以醋蒜汁,即可食用。十分好吃,独具特色。(四)、山药糕,用白面与去皮的熟山药置于锅内搓成糕状,分成小剂,内包糖,捏成圆形或扁圆形放入烧滚的油锅中,炸成金黄色捞出即食,吃时具有粳甜的特点。(五)、开花馒头,将白面粉加水,对上老发面和好,再将发好的面对碱,揉均匀使面稍硬,然后揪成小剂,剂口朝上用旺火蒸15到20分钟即可。(六)、擦酥糖饼,以温水掺麻油和白面粉做成面皮,以白面粉拌麻油炒熟做酥面,将皮面扦开均匀地铺上一层酥面,卷成卷揪成小剂再按扁包糖扦饼,放入锅内以微火烤熟。有酥、甜、香的特点。(七)、拔丝山药,山药去皮切成滚刀块,用六、七成热油把山药炸成金黄色,捞出滤油,再倒入锅中白糖,溶化成稀汁,把山药放入,再撒进芝麻少许,待糖汁包往山药后出锅,桌上放凉水碗,取做好的山药蘸水断丝食之,甜口外脆。(八)、涮羊肉,把羊肉切成5分或1寸长的薄片,或用木工推刨将冻羊肉推成薄片,放入烧沸水的铜火锅中即熟,用筷子夹出,蘸事先备好的佐料汤食之。佐料用芝麻酱、酱豆腐、腌韭菜花、香油、辣椒油、虾油、酱油、醋、葱丝、姜丝、料酒等调制。涮羊肉片鲜嫩醇香,风味佳美。(九)、手把羊肉,手把羊肉,俗称“手把肉”。是康保县人民的一种传统吃法。把不剔骨的羊肉劈成三寸左右的小块,置配好的佐料放入锅内加水煮,烧2—3小时,捞出即可食用。手把肉有清香可口肥而不腻的特点。县内回民饮食与汉民有别,不食猪、马、驴、骡、狗、鱼肉。食牛、羊肉时,须经阿訇宰杀。此外,有饮砖茶的习惯,与蒙民相类似。(十)、莜面傀儡,将煮熟的土豆擦丝和莜面拌在一起成颗粒状,或蒸或炒。现在也有白面做的。(十一)搅拿糕,一种最简单的莜面做法,锅里加点水烧开,然后一边往里面加莜面一边搅拌,到非常粘稠为止,加热至面熟,再做点咸汤沾食。由于做法简单并且成本低,光棍汉和懒汉经常做。(十二)莜面囤囤(当地读音dongdong),莜面用开水和好后擀开,用土豆擦丝,加上葱花、韭菜段和调味料等拌匀,均匀撒在擀好的莜面上,然后把莜面卷成一个长长的桶状,切段上屉蒸熟食用。有粮食满囤之意。
民风民俗:春节:春节,也称大年,为农历正月初一,是县内第一大节。过去人称春节为三元:岁之元、日之元、时之元。一元复始。“元是开始”。春为四季之首,一岁之冠,人们十分乐意从上此万事如意,大吉大利。所以,在欢度此节中不惜花销。从腊月中旬准备购衣购物,至下旬置办加紧,要粉刷墙壁,装饰房间,张贴年画,制办新衣。二十三,相传为灶神上天日,各家供麻糖(饴糖)清水、谷草、豆子,意思是让灶神吃了粘性麻糖可粘住嘴巴,到玉皇大帝那里不说坏话。草料是为灶神的骑马所供。后数日,便陆续张贴春联、窗花。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二日九日不张贴,忌讳“七窟窿、八眼睛”——负债多,“九女星——不养男娃”三十日(腊月如小月,则二十九)为年春儿,整天吃好饭菜。傍晚清扫院落,挂红灯笼,邻居亲友欢聚,或包饺子、耍纸牌等,有的通宵达旦,谓之“守岁”。是夜爆竹时呜。大年初一,五更起床,点燃预先备好的柴禾,称之隆(点)旺火。这时各家烟焰张天,各种爆竹响彻天空。清晨,太阳未出,拜年开始,男女老幼着新装,到本村(镇)亲朋好友家拜年。之后到外地拜年,时间可延续到二月二。见面之后问“过年好”,并拱手作揖,受盛情款待。吃准备好的花生、瓜子、水果、烟、糖等,出门时挽留在家吃饭。长辈受晚辈拜见后要给晚辈(或只给小孩)“压岁钱”,尤其是新媳妇新女婿,倍受青睐。初一,妇女有忌针的习惯。到初五,有“过破五”之俗,天未亮前或晚上,要揭起炕席扫土,倒出时要放爆竹,意为送走了穷土;从街捏点土放到炕席底,谓之换富土。初六以后,闺女走娘家。二十、二十五日为“小添仓”、“老添仓”,以预祝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建国后,政府也重视春节,作好生活物资供应,节前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节中看望生产第一线人员、机关、厂矿、企事业等单位放假一天,同时还举办文娱晚会,以助兴。
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叫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有“二大年”之称。这天家家户户吃元宵,晚上主要街道上点火放鞭炮,悬挂各种灯笼(所以又叫灯节),带面具、耍龙灯、蹬高跷、游旱船工、扭秧歌,围观者甚多。这一天农村也挂灯笼。
二月二:阴历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相传头年雨水停后,龙王休息,此时睡毕起身上天,准备下雨。地上的一些节肢动物,如蚰蜒、蚂蚁等开始活动这天人们要“剃头”,称“剃龙头”,意取吉利,长寿百年,幸福日子增多。多数人家要响炮,动油锅,吃炸糕或炸油饼等。意为油烟扩散的味道可以呛蚰蜒,使其难以生存或不危害人。
清明节:每年阴历三月间有一日为清明节。这一天为扫墓祭祖之日,人们提前一天上新坟(新坟指死后三年之内的坟),节日那天上老坟(老坟指死去三年后的坟)。上坟之前,蒸好供品馍馍,备好钱垛(纸制的鬼钱),儿孙们前往墓地扫墓时,将钱垛燃着,表示为死者送钱。之后,要填坟(因风吹雨淋坟土相应减少),填土以适当为宜。清明节,也为怀念革命英烈的日子。建国后,机关干部和学校的学生,在这一天都要去陵园扫墓,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每年阴历五月初五,俗称“五月端午”,也称端阳节。相传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日。此节人们有吃粽子的习惯,康保人民在吃粽子的同时还做凉糕凉粉吃。有的人还到野外捉蛤蟆,把墨块塞入其嘴中,挂在阴凉处晾干,称“蛤蟆墨”,遇有腮腺病,将其在墨台上磨成液状,涂在患处治疗。
七月十五:阴历七月十五日,又名中原节,俗称“鬼节日”。基本和清明节相同,也是上坟祭祖之日。夏去秋来,丰收在即,生者一般要为死去的亲人祭奠。民间有“七月十五哭哭喳喳,八月十五吃吃喝喝”之说。这天,人们将一日三餐剩余饭菜少许,放入一个碗中,在睡觉前,往碗中加入点凉水,再加微量小米,走出街门,朝坟的方向倒下,以示对死者的敬重。之后,女儿、孙女们嚎啕大哭。
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在康保为第二大节,民间十分重视。此时,庄稼基本收割,为了庆贺丰收,这天,家中外出的人赶回家,吃羊肉饺子、馅饼以及各种炒菜。到夜晚,在月光下全家团聚,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月饼水果。把事行准备好的大团圆饼根据家庭人数发成相应等份数,每人一块,意即大团圆,示意团结和睦。之后,可随便取食其它果品。节前,有赠送亲友月饼之俗。
腊八:阴历十二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寺院取香谷及果实等做粥以供佛。后亦通行于民间。这天早晨,阳光未出,家家要吃红枣粥。富有之家吃八宝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红豆、去核红枣、栗子、花生米八样煮成。
新年:建国后使用公历,形成过新年习惯。新年(为公历1月1日),机关、厂矿、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较为重视,放假一天,改善伙食,并组织文艺娱乐活动。
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此三大节日,为县内回族的重要节日,每逢其中一节,都要身着盛装,头戴象征回族的白帽,在清真寺进行礼拜活动。开斋节为回族过年,这一天遇本民族同胞时,道“赛俩目”,意思是你好。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