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阿图什市区高清地图 ===
=== 阿图什市资讯概况 ===
商业贸易:市内有国家二类口岸西域商贸城,距托帕口岸62公里,紧靠古城喀什,西通中亚诸国,是古丝绸之路重要通道。改革开放以来,阿图什商人遍布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和中西亚10多个国家。
民族人口:阿图什市辖区共7乡,3场,2个街道,即松他克、阿扎克、阿湖、上阿图什、格达良、哈拉峻、吐古买提乡。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19.42万人,有维吾尔、汉、柯尔克孜等11个常住民族。其中维吾尔族14.7万人,占82%;柯尔克孜族2.17万人,占12.1%;汉族1.05万人,占5.8%;其他少数民族约占0.1%。
民风民俗:柯尔克孜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代,他们游牧于叶尼塞河上游流域。七世纪四十年代,其地区已正式列入唐朝版图。九世纪中叶起,陆续往天山一带迁移,至十八世纪初,最后一支迁来西部天山区。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一部分又迁到中亚费尔干、帕米尔和喀喇昆仑山一带。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沙俄侵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柯族地区。尤其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英勇顽强,始终如一。1864,广大柯尔克孜人民坚决反对阿古柏的入侵,与侵略者开展了殊死的搏斗。1877年,清军讨伐阿古柏,收复喀什噶尔时,柯尔克孜族冲巴噶什等十四个部落誓不作沙俄臣民,重申归复清朝。1895年,英、俄瓜分帕米尔后,帕米尔东部的柯尔克孜人民不理睬沙俄宣布他们“已属俄国百姓”,拒绝供应侵略军所需的肉食和交通工具,并冲破层层障碍,纷纷结队返回祖国。柯尔克孜族的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在我国文学宝库里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民间文学包括史诗、叙事诗、歌谣谚语、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笑话等。尤其大约产生于公元10—13世纪前后的史诗《玛纳斯》,是文学、艺术宗教、历史和大自然的结晶,规模宏伟、色彩瑰丽,是一部反映柯尔克孜人民反压迫、反侵略斗争的代表性作品。柯尔克孜族的民间音乐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曲调开阔悠长,优美动听。古柯尔克孜族人曾使用有“达甫(鼓)”、笙、腰鼓、“孜格拉玛”、库姆孜、口琴、响铃、“秋吾尔”(牧笛)等,现多已失传。柯尔克孜族美术图案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造型美观、质朴、大方,富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柯尔克孜族人的手工艺品也很有特色,如著名的花毡、壁挂、手提包、白毡帽、马衣等。柯尔克孜族主要是从事畜牧业生产,他们穿着多取诸于牲畜的皮毛。男子一般一年四季戴白毡帽,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衫,外穿用羊皮或蓝黑色棉布作成的无领大衣,腰束皮带或绣花的布腰带,下身内着衬裤,外穿条绒或布做的宽腿裤,脚穿皮靴、毡袜。女子都喜欢用灵巧的双手打扮点缀自己的冠戴步履。年轻未婚姑娘,头戴金丝绒圆顶小帽或戴水獭皮圆顶帽,足登皮靴,身穿红色连衣裙,外罩黑、绿色坎肩。已婚妇女,多扎红、绿色头巾,喜穿红绿、紫色上衣和红裙,喜戴手饰。柯尔克孜族人的饮食以肉、乳制品为主。冬春季以肉干酸奶酪,酥油、小麦、青稞为主食;夏秋季以鲜蓄奶,酸奶酪,奶油,肉食和面食为主,各种蔬菜为辅助品。柯尔克孜族人大部分居住在山中,毡房是一种颇有特点的住房,农业区多住士屋。柯尔克孜族人长期从事游牧生活,至今在放牧、代步、运输上无不依靠骏马,自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牦牛、“沙漠之舟”的骆驼,都是搬运转场、运送物资的主要交通工具。柯尔克孜族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过去有指腹为婚、幼年订婚和成年订婚,还有转房的婚俗。婚礼一般在女方家举行。柯尔克孜族人的葬礼庄严、肃穆、隆重。与葬礼有关的习俗,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善良、友爱和浓厚的同情心。属土葬。柯尔克孜族人信奉伊斯兰教,宗教节日有“库尔邦”节、“肉孜节”。根据节气和预祝人畜平安的一个节日叫“诺鲁孜”节。柯尔克孜族是一个重礼仪的古老民族,他们民风淳朴、热情友善、注重礼仪、热情好客,亲戚、朋友和远方客人到来,他们出门相迎,并亲手将客人扶下马,然后掀起门帘让客人进房,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对至爱亲朋贵宾,还临时宰羊或宰马驹招待。平常,年轻人骑马跨驼,路遇老人要下马问安,站立道旁让老人先走。妇女见到至亲,晚辈吻长辈的脸额,长辈吻晚辈的手,同辈拥抱吻天额。在迁居时,领导互相招待,以示告别和迎送。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