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常山城区高清地图 ===
=== 常山县资讯概况 ===
旅游景观:概述:景观独特。常山喀斯特地貌特征显著,旅游资源丰富。三衢山翡翠石林风景堪称“秀甲东南,江南一绝”,有“华东第一石林”之誉。有世界地质学界认定的剖面最完整的奥陶系达瑞威尔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占地面积82平方公里的常山国家地质公园,于2001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是浙江省仅有的2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地质公园极具科考、旅游价值,内有中国第一枚“金钉子”剖面——常山黄泥塘奥陶系达瑞威尔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常山县地文旅游景观因其以地层古生物、生物礁岩溶景观和构造地质为特色,极具科普及考古价值,因此2001年底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了常山国家地质公园。
常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浙江省西部的常山县境内,东经118°23′-118°43′,北纬28°51′-29°00′,总占地面积46km2。公园以8.2-4.2亿年前的地层为特色,其中约4.6亿年前的奥陶纪笔石页岩全球著名。常山国家地质公园由四个景区组成:金钉子景区,三衢山景区,青石景区和常山港景区。
金钉子景区:金钉子景区的主要景观是古生代标准地层,其中,黄泥塘剖面是奥陶纪中部(4.6亿年前)的一段全球标准地层,世界各地要确认这一时间间隔的地层都要跟黄泥塘剖面相对比。全球标准剖面俗称为金钉子剖面,黄泥塘剖面是我国的第一枚金钉子。
三衢山景区:是“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和“常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灰岩岩溶地貌,与云南石林的壮年期岩溶地貌不同的是,三衢山岩溶属幼年期,主要由峰丛构成,微地貌为石芽和溶沟。三衢石林同时又是奥陶纪晚期(4.4亿年前)的一个巨大的古生物礁,是研究华南古生代地史的重要地区。
青石景区:
青石景区的主要景观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构造遗迹。我们经常用“坚如磐石”来形容大地的稳定,其实我们脚下的地壳是在不断的运动,比如,五十万年前,印度和亚洲的碰撞,使得喜马拉雅山从海洋中升起为世界屋脊;产于青石景区的青石和花石,是东南亚著名的园林观赏石,这些岩石就是由地壳运动的力量造成的。
常山港:是钱塘江水系最长的支流,是我们常山的主要水系,发育了亚热带地区典型的河谷地貌景观。
东明湖公园:东明湖公园,总面积约50公顷,湖水面积43亩。公园分东、西、北和湖中心4个景区。东明湖被人称为“偷移西子岁,暗窃虎丘屏”的天然湖。湖中建有曲拱桥,是曲桥和拱桥的结合体,曲桥的方向变换以便于游客观赏各方面的景色,而拱桥的高度更替则便于游客观赏景色的立体,足可见设计师的匠心独运。曲拱桥两侧有一片荷花池,到了荷花盛开的夏季,游客会自然进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情画意之中。湖中居是湖上一道独特的风景,颇有杭州西湖湖心亭的韵味。这是由湖中另一小岛经改造而建成的湖中水上建筑,占地3000余平方米,园内,奇石林立,花枝招展,有长廊、亭阁、花园、草坪、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既可浏览观光、娱乐休憩,也是游人品茗的好地方。
常山农家乐:常山自然环境优美,近年来,常山县农办充分发挥牵头服务作用,扎实有序地推进常山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07年9月,全县已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10个,其中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2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1个,经营户92户,从业人员452人,累计投资1675万元。2006年接待游客约27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128万元。其中桃花源农家乐位于常山县东北部系芙蓉湖源头,距离县城45公里、乡政府3公里。“桃花源”原称“大源”,1936——1937年间,方志敏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新桥乡建立红色根据地,红军在大源一带开展活动时,一位红军将领看到这里桃花烂漫的景象,用竹炭在农房上写下了“境凝2桃源”四个字;同时,大源又是桃中珍品——乌桃的原产地,这里盛产乌桃,春天季节,桃花溪水潺潺,溪上桃花无数,流溢着桃花源的神韵。从此人们称“大源”为“桃花源”。“桃源七十二人家”居住在桃花溪两侧,四面环山,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竹海荡漾,素有“天然氧吧”和“天然浴吧”之称,是名副其实的“江南小九寨”。桃花源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8%,所在地海拔650米,夏季平均气温22摄氏度,天气凉爽,是您避暑的最佳之选。该景区拥有丰富的景点资源,民风淳朴,居住环境优美,是游客享受田园风光,体验农家风情及休闲旅游的理想胜地。
自然环境:常山县位于北纬28°51′,东经118°30′,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3℃,地貌特征以丘陵山地为主。林业用地121.5万亩,是浙江省重点林区县,森林覆盖率72.8%,“中国食用菌之乡”、“绿色油库”、“中国油茶之乡”、“中国胡柚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驰名中外。
常山农业: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为目标,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按照“生态、品牌、规模、效益”,的要求,在生态上谋特色,在品牌上求突破,在产业化上做文章,在效益上创佳绩。重点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在“三优(优化技术、优化结构、优化布局)三品(改良品种、提高品质、培育品牌)一提高(农产品转化和加工)”上有新的突破,促进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外向型、加工型企业有新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实现我县农业产业向特色型、高效型、加工型、外向型方向发展。常山胡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常山胡柚已成为广大消费者熟识而亲睐的水果,已发展成为我县农业主导产业。据国内外柑桔权威专家预测,二十一世纪是杂柑的发展时代。常山胡柚作为柚与柑桔自然杂交而成的地方杂柑类品种,被誉为“中国第一杂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常山胡柚是鲜食与加工兼用品种,加工适宜性好。加上胡柚的药用、保健及综合开发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近年来,通过制定原产地域国家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实施常山胡柚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实施胡柚标准化基地建设,全县60%以上胡柚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常山胡柚品质与声誉。因此,从中长期情况来分析,常山胡柚已形成了品种优势、规模优势、政策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食用菌。食用菌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真菌,自古以来被称为“美味山珍”、“宫廷名菜”,近代又赋予食用菌“上帝食品”、“绿色食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之美称。特别是当前,食用菌作为具有药用保健食品将越来越受消费者亲睐,保持着较高的消费增长速度,市场潜力较大。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县食用菌产业已初步形成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内外销相结合、区域相对集中的金针菇、猴头菇、秀珍菇生产区,食用菌已经成为一些乡镇的支柱产业。因此,下一步将突出发展金针菇、猴头菇和秀珍菇等,壮大食用菌总量;加强新型食用菌菌种的培育开发和繁育基地建设,促进食用菌生产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加大引进现代工业设施引进推广应用力度,实行设施化栽培,努力实现生产操作机械化、生产环境智能化、鲜菇生产周年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加强产后保鲜加工和珍稀菇生产基地建设。油茶。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山茶油作为纯天然、无污染的保健食品,迎合了现代人追求绿色保健的消费趋势,市场前景看好。目前,我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已初步形成,油茶的市场竞争力开始凸现,对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产生深远的影响。畜牧业。近几年来,我县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特色、精品畜牧业,畜牧业生产呈现出以生猪为拳头,土鸡为特色,畜禽并举、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生猪、土鸡作为我县传统的畜禽产业,具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稳定的销售市场,市场前景广阔。下一步,要按照“品种上档次,饲养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产品保安全”的要求,以生猪、土鸡养殖为主攻方向,重点扶持建设一批生猪良种场、土鸡种鸡场、土鸡生态养殖基地和万头规模养猪场、生猪养殖园区等项目。以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为重点,引进双肌臀大白猪、波尔山羊、梅岭土鸡、隆昌白鹅等优良品种,推广生猪园区饲养,山羊舍饲圈养,土鸡园地放养,白鹅种草精养等新技术、新模式,同时以畜禽品种改良为抓手,以发展园区饲养、生态养殖为突破口,推进畜牧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建立畜禽良种繁育基地,改良品种,提高品质;要建立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着重推广养殖技术标准化,养殖环境生态化,养殖模式现代集约化,养殖产品绿色优质无害化等先进实用技术;加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努力发展畜禽加工业,提高产品销售组织化程度;美化产品包装,强化宣传促销,打造优质品牌,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开拓国际市场。粮食。2005年末,全县共有耕地面积18.52万亩,其中水田16.07万亩。近年来,我县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良新技术,特别是通过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推广高秆改低秆、一熟改两熟(二熟改三熟)、常规改杂交、水育秧改旱育秧等新型栽培技术,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200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9.93万亩,平均单产377公斤/亩,总产量7.5吨,其中水稻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0%、总产量的90%。除水稻外,近年来我县甘薯、大豆、玉米、大小麦类等粮食作物发展也较快。蔬菜瓜果。蔬菜瓜果是我县的优势农产品。2005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0.6万亩,产量3.2万吨;瓜果播种面积5.06万亩,总产量8.35万吨。小西瓜、辣椒、大蒜、番茄、高山四季豆、沿江避灾早毛豆等在县内外有一定知名度。要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做大做强蔬菜瓜果产业。以扩大种植面积、改变种植方式、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着力提高我县蔬菜瓜果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充分利用我县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瓜类,加快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基地。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工厂化育苗技术,如塑料大棚、滴灌、新型覆盖材料、基质栽培等现代设施技术,促进蔬菜瓜果集约化生产;制定实施主要蔬菜品种的地方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茶叶。常山是传统的茶叶产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以生产绿茶为主。2004年,全县茶叶面积8800亩,茶叶产量245吨,产值1100万元。近年来,通过加强茶园管理、改造低产茶园、名茶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全县已经拥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集中成片的茶叶生产基地,名优茶的产量和质量逐年提高,以常山银毫、柚乡春等品牌为主的名优茶产值占总产值的87.5%。但我县茶园规模偏小,良种率低,品牌知名度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县名优茶生产的发展。下一步,扩大茶园面积,加强名优茶开发,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和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主攻低产茶园改造和茶园换种改植,推广无性系良种,与全省同步推进良种化进程;改善茶叶生产加工环境,全面推广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有计划地培育、发展一批有机茶基地,确保茶叶优质、安全、高效;强化常山银毫机制、茶园病虫害监控等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茶叶龙头企业建设,推进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合,做大规模,做强品牌。竹产业。我县竹资源丰富,全县现有竹面积5.9万亩,其中笋用菜竹0.2万亩,年竹采伐量40万支。毛竹全身是宝,其根、茎、枝、叶都有较高利用价值,竹产业发展空间大。随着竹产业的发展,其价格上涨迅速,农民培育竹产业的积极性高涨,发展势头迅猛。毛竹加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2005年全县竹加工企业已达21家,其中竹胶板制造厂家达3家。以欧凯板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已开始凸现。以何家乡江源村为代表的城郊型菜竹基地,其经济效益日益显现。该村菜竹基地已发展至1000余亩,现已全部投产,全村每年竹笋产值达300—500万元,全村推广此项技术的农户数已达400多户,已成为我县竹产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一大特色,其产业发展具有广阔前景。水产。我县地处金衢盆地西部、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境内溪流纵横,山塘水库星罗棋布,水源充足。全县总水面4.6万亩,可养鱼水面2.04万亩,其中:山塘0.41万亩,水库1.43万亩,其他养殖面积0.2万亩,近年来,我县渔业养殖总水面、水产品总量、名特优新鱼种放养比例增长较快。我县渔业在自然资源开发、发展生态渔业、发展大田养殖以及提高产品知名度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按照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大水面有机鱼养殖、溪港蟹虾增殖、城郊型休闲渔业、塘库名特优生态养殖、山区溪流性鱼类养殖,努力开发水产品的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整合区域优势,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养殖基地及相关的加工、销售企业。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