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灌南城区高清地图 ===
=== 灌南县资讯概况 ===
基本资料:邮编:222500代码:320724区号:0518,拼音:GuànNánXiàn,GuannanXian,灌南县位于江苏省北部,灌河下游。总面积1027平方千米。总人口75万人(2009年底)。。灌南县辖14个乡镇:新安镇、堆沟港镇、长茂镇、北陈集镇、张店镇、三口镇、孟兴庄镇、汤沟镇、百禄镇、五队乡、田楼乡、李集乡、新集乡、花园乡。县人民政府驻新安镇。灌南是江苏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四市交界,东与盐城的响水相连,南与淮安的涟水接壤,西与宿迁的沭阳毗邻,县域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63平方公里,耕地89万亩,辖18个乡镇,245个村(居),72.8万人。公元前90年建海西县,为境内建县之始,故有“海西故国”之称。境内肥水沃土、林木茂盛,农业资源特色明显,是全国有名的优质棉基地县,优质粳稻生产县,江苏省首批生态农林业试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素有“桐杨木之乡、淮山药之乡、浅水藕之乡、蘑菇之乡、苗猪之乡”等美称。在工业上,初步形成了酿酒、木材、机械、棉纺、化工、冶金、造船等主导产业,汤沟酒、压铸机、天意消防器材等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2011年6月18日,江苏省灌南县被中国文联、中国杂协命名为“中国魔术之乡”。
地区简介:灌南老区:公元前90年建海西县,为境内建县之始,故有“海西故国”之称。灌南是革命老区,1928年就在新安镇建立了党支部,长期的革命斗争孕育了芮杏文、惠浴宇、周惠、孙存楼、孙海光、汤曙红、吴书等一大批革命老前辈。195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灌云县与涟水县部分乡镇成立灌南县,隶属淮阴地区。1996年9月,由原淮阴市划归连云港市。
绿色灌南:境内肥水沃土、林木茂盛,农业资源特色明显,是全国有名的优质棉基地县,优质粳稻生产县,江苏省首批生态农林业试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素有“桐杨木之乡、淮山药之乡、浅水藕之乡、蘑菇之乡、苗猪之乡”等美称。在工业上,初步形成了酿酒、木材、机械、棉纺等主导产业,汤沟酒、压铸机、天意消防器材等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平安灌南:灌南人勤劳勇敢、淳朴善良,长期以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在2003年全省创建平安地区活动中,代表连云港市接受省检查验收,并首批获得“社会治安安全县”的金字招牌。
发展目标:县委县政府2003年提出了一年起好步、二年翻一番、三年跨台阶的“三步走”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县干群,积极践行“开明开放、诚实诚信、创新创业、自立自强”的灌南精神,超常思维,超常举措,超常发展,积极在解放思想、载体建设、机制创新、优化环境、重用能人等五个方面谋求突破,广大干群精神振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城镇面貌明显改善,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各项工作越位争先。经过5年以来的努力,成效显著。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44.34亿元,增长64.1%,总量居全市四县之首;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8.18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在“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评比中排名跃升至第12位%。
自然地理: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一般在3~4米,灌河口附近只有1.7米。地形西宽东窄,状如一朵绽开的喇叭花。县域总面积102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63平方公里,耕地77万亩。县内土壤属潮土类,根据地貌特征大致分为3个不同的农业类型区。即:灌河淤土农业区,含堆沟港、五队、田楼、长茂、北陈集、大圈、张店、三口、张湾9个乡镇及三口良种场、渔盐办事处。土壤以粘性盐潮土为主,也称新淤土。盐西竖土农业区,含白皂、汤沟、孟兴庄、李集、六塘5个乡镇及蚕桑场和县果园。土质属黄潮土,也称无盐害老淤土。东南沙碱土农业区,含硕湖、新安、花园、新集、百禄、小窑6个乡、新安镇和县农场、北洋果林场等单位。土质以碱化潮土为主,其中县内土质较好,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潜力很大。灌河位于连云港市南端,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唯一在干流上没有建闸的黄金入海通道。干流全长74.5千米,一般河宽350米,水深7-11米。内可以经盐河、京杭大运河通达长江、淮河,外可以直通黄海、东海、渤海、南海四大海域与日本、韩国通航,具备海河相通、河河相通、江河相通、河陆相通的良好集疏运条件。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资源优势,专家称灌河可与德国的莱茵河、英国的泰晤士河媲美,是“苏北的黄浦江”。流域面积大约8000平方公里,包括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四市的灌南、灌云、响水、涟水、沭阳、滨海、阜宁、淮阴、泗阳、宿豫等10个县区,约1000万人。气候特征属温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3.8℃,最冷1月份平均温度为-0.6℃,最热7月份平均温度为26.9℃。全年无霜期212天,年降水量约660毫米。冬季多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正常年景少雨雪,春季雨量偏少,有寒流。夏季时有冰雹,7、8、9三个月盛行东南季风,雨量充沛,偶有台风、暴雨、龙卷风出现。
历史人文:新安镇西来庵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是历史上灌南新安镇附近的九庵十八庙之一,其庙宇毁于文革期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责成县相关部门恢复重建西来庵,以满足信教群众烧香拜佛的需要,西来庵老师太和徒弟圣慈暂住印场大队社场。27年来,庵内师徒数人,一边休身养性,普渡众生;一边不断依靠化缘、社会各界赞助拆建,新建庙舍15次,房屋100多间次。现有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寮房及斋堂等房屋24间,总造价约150多万元,现占地面积2.6亩。庵内常住僧尼2人。大雄宝殿因年久失修,形成危房。县委、县政府对此予以高度关注,在县政府徐县长协调下。去年底,决定拆除翻建,总造价约50多万元。庵内出家人一边四处化缘、借贷;一边争取社会赞助,筹集资金30万元,历经艰辛,终于动工兴建。此项目分管副县长徐清安同志出面协调城建、土地、新安镇免去相关规费。在广大信众的支持下,近200平方米的大雄宝殿于今年4月21日终于竣工投入使用。现在庵内山门里供奉着四大天王,三圣殿里有西方三圣,新建的大雄宝殿里迎请了释迦牟尼等23尊全堂佛塑像。徐县长解决2万余元为大殿门前院内铺设了大理石。庵门前的一条水泥路,经县委王建平副书记的协调,宗教局城管局共同努力免费为其铺设,解决了二十几年西来庵行路难的问题。西来庵位于县城中心,晨钟暮鼓声振八方,经声佛号缭绕苍穹。寺庙的存在,引来香客万众,必将为经济腾飞聚人气、积财气;必将为灌南旅游业的发展增添小花一朵。建于宋朝嘉祐三年的“引羊禅寺”,坐落在该县城北,现新东北路与北环路前调渡河交汇处南侧。当年庙于巍峨,殿阁雄伟,气势非凡,寺庙内楼台殿阁四十多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引羊寺一年一度的庙会,赶庙会信众人山人海,香火旺盛,影响甚广。相传昔日奇潮泛滥,有弥勒佛骑石羊,引水入河。给周边群众带来了福音。寺庙因寺门两边躺着长年酣睡的两只大石羊而得名。近千年星转斗移,历经沧桑,“引羊禅寺”主体建筑毁于抗日战火。余下部分因年久失修,被周围群众拆除。唯一可作为“引羊禅寺”标志物的两只大石羊,至今还保存在县文化馆院内,虽然,“引羊禅寺”毁于战火,但原址还在。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该县各界人士非常关心“引羊禅寺”的恢复重建问题,佛教信众呼声强烈。我们认为,恢复重建引羊寺体现在“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繁荣我县佛教文化,满足佛教信众过正常宗教生活的需要。二是有利于推动县旅游业的发展。配合武障河景区农业生态资源开发利用,聚集人气,积蓄财气,使海内外各界人士更好地了解灌南,走进灌南,发展灌南。三是有利于来灌南投资的商贾财神爷有拜佛祈求平安发财的好去处。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已步入快车道,呈腾飞之势,来灌发展的八方客商拜佛求平安的欲望十分强烈,寺庙重建后,可满足其心里需求。有利于搞好招商引资,发展灌南经济,壮大灌南实力。四是有利于灌南“和谐社会”的建设。数千年来,佛教界以“普渡众生,慈悲为怀”为己任,积极与社会相适应。目前我县佛教信徒众多,他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是创建平安灌南的基本队伍。灌南的经济发展为佛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近几年,佛教信众逐年在增加,信众大约在1.2万余人,年过佛教生活的信众达7万人次。为此,2002年9月经连云港市民族宗教事务局(2002)20号文,灌南县人民政府灌政复(2002)4号批准,同意恢复重建“引羊禅寺”。经县政府同意,在原址上重建。土地无偿划拨。现址在县城新东北路与北环路前调渡河交汇处的南侧(新东北路西)。寺庙用地面积10800平方米(约16.2亩)。用地四至,寺庙用地呈平行四边行,北边长180米,南边长150米,东边长60米,西边长60米。北至调渡河南岸30米绿化带;东至新东北路绿化带;南临农田;西至离新东北路200.93米。寺庙在该地块上座西朝东。将灌南与小品联系起来,是因为灌南创作演出的小品,不仅频频获奖,而且深得观众的喜爱,大有形成品牌之势。无论是《野花》,还是《一家亲》,看过灌南小品的人,无不为之捧腹大笑,回味无穷。关注现实,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灌南小品的一大特色。小品是艺术,重在娱乐。但是如果触摸不到老百姓生活的痛痒,他们的神经如何兴奋得起来?灌南小品一出世,就带有行业性特点,这就在客观上促使作者要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找“戏”。达到了寓教于乐的艺术效果。表演质朴,人物颇富个性。舞台创作,少不了演员的艺术功底。比如汤承树,只要他一出场,观众自然而然就会笑起来。老百姓说他演什么像什么。一个“像”字,既显示出人物个性,又体现出他的质朴自然的风格。小品是夸张的艺术。然而,夸张过分就失真,故而分寸感最能体现演员的功力。语言风趣,构思奇巧。灌南的一大批小品作者都十分注重吸收群众的“嘴边话”,方言土语,妙趣横生。加之演员大都土生土长,能视情节自然流露出表情达意的谐音土话,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小品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道菜,时间不长。灌南小品如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孙志忠在《杂文报》发表小品故事算起,几乎与全国小品走势同步向前,也差不多二十年了。在未来的岁月中,灌南小品必将有在全国叫得响的作品。这既需要小品创作者总结经验,大胆跨越,更要有关部门与领导大力扶持,采取切实措施,定能开发创作潜力,发挥灌南小品资源优势,闯出一条产业、事业相结合发展的文化新路,实现名副其实的灌南小品之乡。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