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龙江卫星地图 > 黑河卫星地图 > 嫩江卫星地图 > 伊拉哈卫星地图
=== 嫩江伊拉哈卫星地图 ===
=== 伊拉哈资讯概况 ===
旅游资源:伊拉哈辽金古城遗址位于伊拉哈镇红嫩村,清代称其为“平原古城”。分为内外2城,均呈正方形,占地面积367.5亩,朝向近似正南正北;内城实为外城的东南部,内城的东、南墙分别与外城的东墙南段、南墙东段相重合。外城每墙长495米,周长1980米。内城每墙长330米,周长1320米,四角均设角楼,每墙有3个“马面”突出墙外,南墙中部有一瓮门。古城遗址现已变成农田,内城墙残高1~2米不等,顶宽2~6米不等;外城门址不清,余皆为遗迹。城中发现春米石臼1个,淳化、祥符、元佑、崇宁铜钱9000余枚,平头式、分叉式、三棱式铁镞(即箭头)20余件,地面可散见大量陶器碎片。
坚持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伊拉哈所处的位置在嫩江南部,工业项目发展受到限制,长期以来,全镇村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种植业,增长增收比较缓慢。我们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时,就牢固树立了环保意识,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谋求在生态经济领域实现新突破。2005年我们按照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业,集中26户种植业大户与县农委签订种植合同,打消农民顾虑,引导农民建设了七个蔬菜、花卉、水果等基地,当年就增收60余万元,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黎明村是我镇响誉全县的奶牛专业村,全村养牛大户发展到32户,全村奶牛存栏960头,每天向完达山提供鲜奶十吨。每头奶牛可为每个养殖户增加收入四千多元。镇党委依托这个优势,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绿色品牌。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提高科技素质为保障,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扶持黎明村农民创建“养牛+沼气+经济作物”的“小庭院、大产业”模式,克服了资金短缺的困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争取到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动员村民集资开发沼气项目,使人畜粪便变废为宝,搞起综合利用,使村里这些老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形成了“草—牛—沼—豆”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即用草喂牛——牛粪变沼气、沼液、沼渣——沼气做饭——沼液沼渣喂猪或作大豆肥料。这种模式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据测算,用沼渣沼液喂猪,一年多出一栏,多收入500元;沼气代替煤、电,一年节支500元;用沼液沼渣育大豆,替代化肥和农药,大豆产量提高,质量上乘,销售价格高,加上省掉的农药化肥钱,一年平均每户受益1200元,几项相加村民每年净增收2000多元。这一项目既清洁了环境又开发了绿色能源,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有机结合。大力引导村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村庄周围、庭前屋后种植经济果木,使庭院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三星村、永发村过去村里曾被遗弃多年的1300多亩荒山荒坡,现已被栽满了经济松木林,不仅成为一个价值不断增加的天然宝库,而且树林纵横交错,防风固沙,调节着这两个村的农业小气候,使两个村的村民切身感受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现如今的伊拉哈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镇”、“林果专业镇”,而且还以依山傍水、林木飘香、优美洁净的环境,成为嫩江南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农业状况:伊拉哈所处的位置在嫩江南部,工业项目发展受到限制,全镇村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种植业,增长增收比较缓慢。2005年伊拉哈镇按照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业,集中26户种植业大户与县农委签订种植合同,打消农民顾虑,引导农民建设了七个蔬菜、花卉、水果等基地,2005年就增收60余万元,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黎明村是伊拉哈镇响誉全县的奶牛专业村,全村养牛大户发展到32户,全村奶牛存栏960头,每天向完达山提供鲜奶十吨。每头奶牛可为每个养殖户增加收入四千多元。镇党委依托这个优势,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绿色品牌。伊拉哈镇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提高科技素质为保障,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扶持黎明村农民创建“养牛+沼气+经济作物”的“小庭院、大产业”模式,克服了资金短缺的困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争取到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动员村民集资开发沼气项目,使人畜粪便变废为宝,搞起综合利用,使村里这些老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形成了“草—牛—沼—豆”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即用草喂牛——牛粪变沼气、沼液、沼渣——沼气做饭——沼液沼渣喂猪或作大豆肥料。这种模式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据测算,用沼渣沼液喂猪,一年多出一栏,多收入500元;沼气代替煤、电,一年节支500元;用沼液沼渣育大豆,替代化肥和农药,大豆产量提高,质量上乘,销售价格高,加上省掉的农药化肥钱,一年平均每户受益1200元,几项相加村民每年净增收2000多元。这一项目既清洁了环境又开发了绿色能源,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有机结合。伊拉哈镇大力引导村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村庄周围、庭前屋后种植经济果木,使庭院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三星村、永发村过去村里曾被遗弃多年的1300多亩荒山荒坡,现已被栽满了经济松木林,不仅成为一个价值不断增加的天然宝库,而且树林纵横交错,防风固沙,调节着这两个村的农业小气候,使两个村的村民切身感受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现如今的伊拉哈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镇”、“林果专业镇”,而且还以依山傍水、林木飘香、优美洁净的环境,成为嫩江南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自然资源:伊拉哈镇水肥草美,物产丰富,素有“绿色的净土”和“天然宝库”之美称。“草、水、苇、药”堪称黑龙江省四个之最。草原面积最大——草质优良,营养丰富,畅销国外,宜牧草场可饲养大牲畜30万头(匹)。水域面积最宽——嫩江流经境内146.7公里,乌裕尔河、双阳河呈无尾状散流境内,形成大小湖泊201个,水面达205万亩,占总幅员的22.1%,可养鱼水面140万亩,水产品产量每年都超万吨。苇地面积最大——有苇地87万亩,占黑龙江省苇地面积的27%,年产商品苇在15万吨左右。中草药材品种最多,储量最大——盛产防风、龙胆草等129种中草药材,总储量达1亿公斤。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资源也十分丰富。
历史沿革:伊拉哈,亦称“伊拉喀”,黑龙江将军建立齐齐哈尔城至黑龙城驿道,设置“伊拉喀站”。清末,1909年(清宣统元年),嫩江府于此设置第二区。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嫩南乡,1929年改隶第二乡。东北沦陷后期,1939年改设伊拉哈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设置第三区。1955年5月,改为伊拉哈区。1956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伊拉哈、古城、永发3个乡。1958年3月,将永发、古城二乡合并为伊拉哈乡,原伊拉哈乡改为双山乡。同年9月,将伊拉哈、双山二乡合并改建钢铁人民公社;11月,与国营九三荣军农场合并成立九三人民公社。1959年1月,“场社分开”,恢复伊拉哈公社。1967年1月,将伊拉哈公社更名为东方红公社。1980年1月,恢复伊拉哈公社名称。1984年3月,将双山等地划出,设置双山镇。同年5月,将伊拉哈公社改为伊拉哈乡。19855年4月,改为伊拉哈镇。
嫩江县伊拉哈镇直小学校-育儿网
嫩江县伊拉哈镇直小学校,嫩江县伊拉哈镇直小学校<br>联系电话:7566737<br...嫩江县伊拉哈镇直小学校 联系电话:7566737 通信地址:黑龙江省嫩江县伊拉哈镇...
伊拉哈镇地图_嫩江县伊拉哈镇三维电子地图和邮编
伊拉哈镇电子地图,目前网上最好用的交通地图。... 伊拉哈镇地图 伊拉哈镇,地理上属于嫩江县,周边有科洛乡,站前大街,步行街,星火镇,...
黑龙江:嫩江县伊拉哈镇发展经济步伐加快区性--食品资讯--食品...
2010年12月14日...黑龙江:嫩江县伊拉哈镇发展经济步伐加快区性-食品产业网...伊拉哈镇组织镇村干部和个体私营大户到山东枣庄市考察大豆深加工项目,并就建立高油大豆生产基地...
傻目录-伊拉哈镇网络档案
商家列表 行业选择:在伊拉哈镇 全部 目录下的相关商家档案(1条)[旅游交通>酒店旅馆]黑龙江>黑河市>嫩江县[电话][地址]...
伊拉哈镇中心小学网站管理系统
祝贺伊拉哈中心小学网站系统开通(5月23日)[262]test(5月4日)[307]〖团队组织〗主题班队会(3月17日)[64]〖教师频道〗伊拉哈中心小学2010年(3月14日)[81]...
嫩江县伊拉哈镇直小学校_小学
嫩江县伊拉哈镇直小学校,嫩江县伊拉哈镇直小学校联系电话:7566737通信地址:黑龙江省嫩江县伊拉哈镇兴隆邮政编码:161437...
黑河伊拉哈镇附近酒店|黑河伊拉哈镇附近宾馆|黑河伊拉哈镇附近...
住哪网为您精心提供黑河伊拉哈镇附近酒店,黑河伊拉哈镇附近宾馆,黑河伊拉哈镇附近连锁酒店,黑河伊拉哈镇附近便宜宾馆,无论您是出差还是旅行,都是您网上预订宾馆...
黑龙江省检查组到嫩江县伊拉哈镇黎明村奶牛养殖合作社检查指导...
2011年03月22日...3月18日,黑龙江省农经总站站长王维海率领检查组前往嫩江县伊拉哈镇黎明村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指导建设工作。王站长一行观看了黎明村奶牛合作社的...
嫩江县伊拉哈镇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
嫩江县伊拉哈镇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新途径,提出了“要想富、出劳务”的新思路,镇党委、镇政府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快了该镇的劳动力转移步伐。...
伊拉哈镇服装|伊拉哈镇纺织-黑河结网
结网伊拉哈镇服装|纺织频道为您提供大量的伊拉哈镇服装|伊拉哈镇纺织信息。查找伊拉哈镇黄页 伊拉哈镇企业黄页 伊拉哈镇服装 伊拉哈镇纺织等服装|纺织信息,请到结网...
嫩江县伊拉哈镇山湾小学校_小学
嫩江县伊拉哈镇山湾小学校,嫩江县伊拉哈镇山湾小学校联系电话:7566790通信地址:黑龙江省嫩江县伊拉哈镇山湾邮政编码:161437...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