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紫阳城区高清地图 ===
=== 紫阳县资讯概况 ===
经济概况:茶叶产业:2002年,紫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富硒生态经济强县的战略”,以茶叶产业率先突破带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五年来,紫阳的茶叶产业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茶叶产量快速稳步增长,2006年产茶达到1688吨,取得了总产量率均增长12.15%的可喜成绩。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名优茶增长较快,2006年名优茶产量680吨,占茶叶总产的40.28%,居全国领先水平。茶业经济增长迅速,2006年茶叶产值1亿元,实现综合收入1.2亿元,年均增长17.74%,农业人均茶叶收入330元,占农业总收入的15.4%,茶叶产业每年使农民增收1500万元以上。四是由于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累计增加工业加工产值7494万元,为交通运输业创收117.7万元,为服务行业创收340万元,拉动消费增长4800万元,创造就业1200人次。全县上下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各级领导认识高度统一,各部门全力支持和协作,各乡镇全力以赴抓落实,农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显著提高,以茶兴县的格局初步形成。基地建设势头强劲,良种化进程加快,茶园结构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淘汰了4.8万亩湖南群体种劣质茶园,新建设9万亩福鼎大白良种丰产茶园(其中无性系茶7700亩)和紫阳当地良种茶园。茶叶加工体系初具规模。已在全县18个乡镇新建名优茶加工为主的机械加工厂168个,引进各类加工机械696台,择优扶持培育12个骨干加工企业,名优茶总加工能力达到580吨。茶叶标准化管理和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各项基础认证基本完善。《天然富硒茶标准化综合体》制定并得到省技监局的颁布实施,国家富硒茶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获得验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紫阳富硒茶”证明商标获得批准。2.2万亩无公害食品茶园基地获得认证。茶文化发展较快,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出版了茶文化系列丛书和茶歌光碟,举办了一系列文化宣传活动,扩大了紫阳富硒茶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初步创建了“中国富硒茶观光园”,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获得了"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紫阳富硒茶”证明商标等品牌文化资产。紫阳富硒茶品牌整合和品牌经营战略初见成效。对全部加工企业实现标准化管理,制定了企业内控标准,主打了“紫阳富硒茶”统一品牌,把规范了“紫阳富硒茶”生产和经营品种,“紫阳毛尖”和“紫阳绿茶”二大系列产品。
蚕桑产业:紫阳兴蚕养蚕历史悠久,兴于唐代,盛于明清,素有蚕乡之誉。建国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十分重视蚕桑生产,先后被列为陕西省蚕桑基地县和全国优质茧丝主产区。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经过20多年来的艰苦创业,全县蚕桑产业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县已形成有一定经营规模的蚕桑基地乡镇21个,蚕桑重点村100个,有栽桑养蚕农户5.1万户,桑园面积达7.0万亩,并形成了县有蚕技站、乡有林业站的蚕桑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立起了稳固的蚕桑基地。2006年在春季低温冻害,夏季高温伏旱的灾害性气候影响下,全年仍养蚕5.1万张,年产茧1755吨,农民实现养蚕收入4183万元。2006年上半年,紫阳县委、县政府根据生丝市场价格上涨的良好形势,积极稳妥地对1992年投产的县缫丝厂和2000年组建的银羽公司进行了改制,组建了的龙头企业——紫阳县康洪茧丝有限公司,理顺了产业体制,蚕桑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该公司集桑蚕茧丝为一体,产加销一条龙,有收烘站53个,年收烘能力达3000吨,有自动缫10组,年生丝加工能力达300吨。蚕桑产业"十一五"期间,紫阳蚕桑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东桑西移”机遇,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业管理市场化”的要求,主攻高标准基地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面提升蚕桑产业化水平,努力实现突破性发展。主要目标是实现“四个翻番”,即经过五年的努力,新建密植桑园3.5万亩,培育中幼龄桑园3.2万亩,改造低产桑园3.3万亩,到期末全县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年养蚕量1达到2万张、年产茧量4000吨、年产丝量300吨、年蚕茧收入2亿元,分别比现在翻一番,把我县建成全国重要的蚕桑产业基地县。
畜牧产业:畜牧业一直是紫阳县农业主导产业,全县90%的农户从事畜禽养殖,是覆盖范围最广的农业主导产业,2006年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5%,成为县大多数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05年初,紫阳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分析县情的基础上,确立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畜牧业发展全局,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以品种改良为重点,以科技为支撑,以疫病防治为保障,以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政策激励、强村大户带动的方针,按照猪羊禽并举、突出养猪的思路,主攻规模养殖和商品率,全力提升产业化水平的总体思路。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全县畜牧业稳步发展,呈现出饲养量稳定增长,出栏量和商品率大幅增长,产量、产值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2006年末全县生猪、白山羊、家禽出栏(笼)分别达到20.7万头、6.3万只、57.5万羽,较上年分别增长9.6%、8%、44%;生猪、白山羊、家禽存栏(笼)分别达到20.6万头、11万只、55.6万羽,较上年分别增长1.6%、6.3%、23%;畜禽肉蛋总产达到19622吨,畜牧业生产总值达到2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5%和16%。2003年,紫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富硒生态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全县人民抢抓中国西部大开发、山川秀美、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机遇,全面实施以富硒茶为龙头,以白山羊(畜)、秦巴硒菇、烤烟、药材为辅的产业工程、以退耕还林为主的山川秀美工程、以板石开发的矿产工程和以汉江保护、任河开发的水资源工程。现在,全县拥有老茶园7万亩,新建无性系标准茶园3万亩,有白山羊12万只,有优质桑园15万亩,秦巴硒菇种植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
工业经济,紫阳工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徘徊发展。本世纪初逐步步入正常轨道。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手工作坊到现代企业的发展路子。初步形成了以特色资源为依托的矿产、能源、重化工和富硒食(饮、药)品加工四大支柱,进而成长为县域经济总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纵观近年来工业经济的发展,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规模快速澎胀。以“十五”为例,到2005年底,全县工业总值达24521万元,较“九五”末的8020万元净增16501万元,增长0.6倍;增速稳步提升。“十五”期间,全部工业年均增速25.1%。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5%高出16.6个百分点,超“十五”计划设定增速2.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达到12000万元,年均增速75%,五年净增3.75倍;质量不断提高。随着企业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技术革新,紫阳工业一反过去粗放型单纯出售资源的模式,正在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工业发展;结构日趋合理。通过近年来的发展,紫阳工业围绕矿产、水能、富硒生物三大资源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紫阳天然板石、水泥生产为主体的建材工业。以水电、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工业。以钡盐、锰金属、铁矿砂为主体的重化工工业和以茶叶、缫丝、富硒特色食(饮)品为主体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四大支柱。打造出了板石、水电、钡盐、锰金属、水泥、煤炭、铁矿砂、茶叶、缫丝、富硒食品十大骨干产品,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发展动力日趋强劲。培育壮大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特色工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要将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富硒产品、特色矿产等支柱产业上,在强支柱、抓骨干、求创新、强管理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一是大力发展富硒食品加工业。要紧紧扭住市场和规模两个关键,集中力量推进基地规模化、企业专业化、产品品牌化,建设绿色产业经济带,大力提升该县富硒食品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经济贡献率。二是做大做强板石产业。紫阳是全国板石储量最大的地区,板石具有耐酸碱、耐腐蚀、纹理丰富、装饰效果好的特点。要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加强板石企业整合,强化品牌建设,扶强助优,改进开采工艺,提高成品产出,减少资源浪费,把紫阳建成全国板石生产中心。积极争取《紫阳天然板石标准综合体》国家认证,为紫阳板石直接出口奠定基础。要抓好板石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在新型建筑材料领域广辟途径,用板石废料加工工艺美术品、铺设街道,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好资源。三是搞好特色矿产开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切实抓好锰矿、毒重石、钛磁铁矿等特色矿产资源开发,促进集约经营,拉长加工链条,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狠抓规模企业培育,尽快形成一批强势企业。力争经过三到四年的努力,形成10个规模以上的大型矿产品开发骨干企业,矿业产值达到4亿元。四是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加快在建电站建设进度,全力做好小水电上网的协调,使全县水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5万千瓦。五是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工业发展专项扶持基金,对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激发各级各部门抓工业经济的主动性。
紫阳特产:紫阳富硒茶:紫阳是全国迄今已发现的两大富硒区之一,这块土地上生长的动植物天然含硒。紫阳县所生产的各种食品不仅天然富硒,而且无公害、无污染,既是功能食品,又是绿色食品。紫阳富硒茶在唐朝曾作为贡茶供宫廷享用,在清代紫阳毛尖茶已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而享誉全国,2001年3月,紫阳县人民政府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报了富硒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2002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紫阳富硒茶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为国家富硒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2004年10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向全国发布公告,紫阳富硒茶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农产品;新近开发出来的秦巴硒菇,集美味、保健、药疗于一体,2002年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的科技鉴定,并在国家专利局取得专利证书,产品远销日本市场。
柑橘:紫阳自古有“橘乡”之称。早在唐代,今紫阳海拔450米以下的汉江及任河流域已有大面积柑橘种植,尤以金钱桔最为名贵。金钱桔皮红似火,瓤嫩肉满,汁水丰盈,酸甜适度,品味无穷,深受宫廷官吏的喜爱,因此被唐朝列为贡品,至今仍为陕西桔中珍品。现在汉王城的皱皮柑由于注重品种改良,科学种植,规模生产,已成为紫阳柑桔又一品牌。
自然地理:地形地质:紫阳万山综错,河溪密布,汉江自西北至东南横贯全境,任河由西南向西北注入汉水,两条河水将全县分割为东南部大巴山区、西南部米仓山区、北部凤凰山区,加上蒿坪河川道,从而形成了紫阳“三山两水一川”的地貌特点。紫阳是世界著名的志留系弓笔石古生物化石裸露地带。
气候特点:由于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了紫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无霜期为268天。
水文状况:境内大小河流104条。水资源丰富。水力蕴藏量约28万千瓦,可开发量16.7万千瓦。可利用水域面积5.5万亩,是水产开发的理想之地。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紫阳境内生物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以茶叶、蚕桑、柑桔、杜仲、党参、厚朴、天麻、绞股蓝、山野菜等为主的生物资源,在全国久负盛名。
矿产资源:潜力巨大。现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23种。其中瓦板岩的质量与储量堪称世界之最,被公认为是当代建筑材料之瑰宝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远销美、法、英、澳、日等国家,倍受外商青睐;毒重石矿为全国稀有的第二大矿床,储量450万吨,是生产钡盐系列产品的优质原料;锰矿储量760万吨,亟待开发;无烟煤、石煤等燃料矿产储量为3.6亿吨;以钛、铌、铁,为主的其他金属矿产和以玉石、石灰石、大理石、粘土岩为主的非金属矿储量也极为丰富。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