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元江城区高清地图 ===
=== 元江县资讯概况 ===
经济发展:元江以粮食、甘蔗、烤烟、热带水果、畜牧、干果、热带水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芦荟、茉莉花、热带花卉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初具规模。元江顺应云南省“绿色经济强省”发展的战略,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县”的发展思路。按照把元江建成“全国最大的芦荟基地县”、“云南省最大的茉莉花茶加工基地县”、“云南省花卉出口基地县之一”的发展思路,大力进行芦荟、茉莉花、热带花卉等生物资源创新产业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与支持。现全县种植芦荟、茉莉花、热带花卉、香蕉、果蔗面积27024亩。糖料蔗、早籼稻、冬早菜由14.9万亩调减到11.8万亩,调出3.1万亩土地发展高效农业、生物资源创新产业和退耕还林。芒果进一步加快品种改良,面积稳定在4万亩,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水利化程度达62.8%,坝区85%,为元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生物资源创新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工业经济生产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提高。传统工业经济以制糖业、建筑建材业、水电业为主,年产食糖6万吨,水泥年生产能力达42万吨,年发电量3亿多度,每年外销玉溪、昆明1亿多度,是全国首批一百个初级电气县之一。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制糖支柱产业实现整体扭亏为盈;水电企业、供销社改革已制定了改革方案,正按计划实施;工业企业、商贸企业以降低成本为核心的内部管理普遍得到加强和改进,以强化财政管理为重点的财政改革正有效推进。2008年全县实现现价生产总值(GDP)226852万元,比上年增加3497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81674万元,比上年增加15097万元;第二产业(工业及建筑业)增加值63683万元,比上年增加8767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1495万元,比上年增加11115万元。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实现生产总值185899万元,增长1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095万元,增长8.12%;第二产业增加值52077万元,增长19.43%;第三产业增加值71727万元,增长9.75%。人均生产总值10488元,比上年增加1560元,按可比价增长10.99%。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共完成增加值97599万元,占GDP的比重为43.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年完成现价工业增加值54841万元,比上年增加5448万元,按可比价增长16.22%。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079万元,比上年增加17025万元,增长30.37%。2008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781万元,比上年增加11953万元,增长19.98%。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37人次,比上年减少150人次,减52.26%;接待国内旅客44.37万人次,比上年减少5.53万人次,减10.82%;旅游社会收入达15646.27万元,比上年减少939.12万元,减5.66%。200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24799万元,比上年增加2504万元,增长11.23%,其中:中央级收入8392万元,比上年减少477万元,减5.38%;省级收入2487万元,比上年增加1261万元,增长102.85%;县级收入13920万元,比上年增加1720万元,增长14.10%。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4086元,比上年增加3081元,增长14.67%,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06元,比上年增加818元,增长25.66%,2008年末全县总户数58694户,总人口200328人,比上年增加32人,其中:男102685人,女97643人;农业人口173023人,非农业人口27305人。少数民族人口160428人,占总人口的80.08%,其中:哈尼族82961人,占41.41%;彝族44192人,占22.06%;傣族24555人,占12.26%。年内出生人数1443人,出生率7.22‰,年内死亡人数900人,死亡率为4.50‰,人口自然增长率2.72‰,比上年上升0.11个千分点。
自然概况: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南部,东经101°39'~102°22',北纬23°18'~23°55'之间。县城距市政府所在地玉溪132千米,距省会昆明220千米。县境南北长64.5千米,东西宽71.5千米。总面积2858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2766.5平方千米,占96.8%;坝区面积91.5平方千米,占3.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南北走向,以元江(河)为界,西南支属哀牢山脉,东北支属横断山脉,两山脉逶迤向南延伸,使元江河谷形成了东峨坝、元江坝等河谷盆地。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327米。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复杂,立体气候特点突出,山区温凉,坝区炎热。2005年平均气温24.5℃,极端最高气温42.5℃(5月27日,突破历史最高记录),极端最低气温6.7℃(1月3日),全年降雨量735.7毫米,年日照时数2139.3小时。另外,在1983年12月28日,元江出现了—0.1℃的低温(目前有观测史以来元江县的极端最低气温)。
科教文卫体:2005年,教育工作继续全面贯彻实施《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全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三免一补”政策;成立“贫困学生救助帮扶中心”,积极救助贫困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取得新进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最高记录。年末全县共有小学校73所(不含教学点);普通中学15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13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共有教职工2581人(其中专任教师2307人)。在校学生38008人,其中:小学20781人,初中10152人,高中2618人,职中667人,其它3790。年内招生10996人,其中:小学3458人,初中3402人,高中997人,职中477人,其它2662人。当年毕业10806人,其中:小学3576人,初中4039人,高中669人,职中41人,其它2481人;大专录取人数为475人,录取率为46.94%;中专录取人数为398人,录取率为18.61%。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3%。全县共有幼儿园10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园6所),学前班91个班,在园(班)幼儿3790人。全县共有党(职技)校11所,其中:县委党校1所、乡镇党职技校10所;县委党校年末共有大、中专函授班7个班,在读人数222人,年内毕业人数217人。2005年,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科技兴元”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广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全力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年末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955人,其中已取得资格的有3830人,(其中:高职124人,中职1255人,初职245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0%。年内共有3个科技项目荣获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文化部门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全面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年末全县文化单位主要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歌舞团1个、电影院1个、国营书店1个、文化站10个。县图书馆藏书74538册;文化单位全年共举办各种文艺演出277场,观众达29.98万人次(其中县民族歌舞团演出42场,观众11.24万人;县文化馆组织演出39场,观众10万人;各乡镇文化站组织演出196场,观众8.74万人);全年共放映电影1389场,观众达13.84万人次;新华书店发行图书117.14万册,全年完成销售收入615万元(其中门市销售73万元,一般图书发行359万元,其它销售收入183万元),实现利润37万元。2005年,广播电视部门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线,切实将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和广播电视事业建设任务落实到实处;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优势,为构建和谐元江、推进全县的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继续扩大有线电视网络及元江电视台的覆盖面,为全县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年末全县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发展到467座(其中能正常工作的341座),电视覆盖率达68.77%;广播覆盖率达100%。县电视台全年共播出电视新闻1400条(其中被中央电视台采用4条,省电视台采用45条,玉溪电视台采用490条);播出各种电视专题栏目8期、专题片7部。县广播电台全年共播出新闻1307件(其中被省广播电台采用97件,市广播电台采用200件)。2005年,卫生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缓解。年末全县共有各种卫生机构105个(含个体),其中县级卫生机构5个,乡镇级卫生机构12个,其它卫生机构88个;有乡村医疗点72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22人,乡村卫生人员219人,个体开业人员204人;每万人拥有卫生人员31人。拥有病床329张,每张病床对应人数为601人;病床使用率为56.7%,病床周转率为21.2次。全年门诊总诊疗病人32.59万人次;住院人数7134人次,出院人数7030人次;治愈率为46.0%,好转率为43.17%。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5.41%;四苗覆盖率达97.62%。传染病发病率为472.67/10万。2005年,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争体育取得好成绩。全年共举办体育运动会48次,共有317支体育代表队参加比赛,参赛人数达9.42万余人次。学校体育达标率达98.8%。全县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38%。全年共向上级体育部门选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9人。在市级以上体育竞赛中,本县运动员全年共获金牌8枚,银牌10枚,铜牌15枚。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