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永靖城区高清地图 ===
=== 永靖县资讯概况 ===

三峡神韵:将军柱:明朝在洪武年间,曾在兰州现中山桥的位置多次修建浮桥。明人徐兰著《河桥记》,描述了洪武十八年所造浮桥的规模:用大船25艘,以绳索相连于黄河之上,桥南北两岸各树一根大铁柱,以铁链将浮桥固定于其上,再在桥上铺踏板,桥边装围栏,浮桥则"随波升降,帖若坦途"。将浮桥能够固定在黄河之上的铁柱,此后就被人们称为"将军柱"。现在仍矗立在兰州中山桥南岸的将军柱,是600多年以来黄河浮桥兴衰史的唯一见证。兰州中山桥旁将军柱如今受着人们的保护和瞻仰,但人们又很少知道,这原本是永靖人杰出才能的展现。永靖半个川王氏家谱记载:"我王宣、王训二始祖,于洪武四年铸将军柱两支,又于洪武五年岁在壬子铸造一支,再于洪武九年岁在丙辰铸造-支。"明洪武四年为公元1371年。家谱记载,永靖王氏家族在600多年前用六年的时间,就为兰州黄河浮桥铸造过4支将军柱。王氏"以征调行艺铸冶来兰州,铸造金城关黄河两岸的将军柱",后移迁定居"皋兰西半个川",即今永靖县刘家峡黄河北岸依河蜿蜒而形成的半圆川里。在永靖县,至今还流传着一句俗谚:"半个川的模子,山城的炉子。"意思就是半个川和山城的炉院家善于塑造模型,冶炼铸造。王氏迁半个川上古城定居,以农为主,兼作铸冶,子孙繁衍,手艺发达,传至于今。新中国建立前,王氏子孙相传曾为兰州辕门铸造铁狮子,但更多的是生产钟、磬以及犁铧、铁锅等,销往甘、青两省的一些地方。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上古城还有几家王氏炉匠,也曾铸造各式生产、生活用品。改革开放以来,以王氏后裔为技术骨干的永靖工艺铸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冶炼技术设备逐步改善,冲天炉代替了土平炉;优质焦代替了土焦,不同铸件可选用不同性质的铸铁。曾被称为半个川的今太极镇上古城、下古城两个村就有以铸造古典法器为主的企业十数家。这里可铸造小至几公斤,大至数吨的法器。铸造的佛像、狮子、宝鼎、香炉、钟磬等,式样美观,铭文清晰,声音宏亮。尤其铸造的宝鼎造型更为精美。在三足鼎立的底座上冠立多至七层的殿宇,层层雕梁画柱,斗拱飞檐,且瓦棱门窗,对联匾额,无不赋形逼真,极具神彩。如今,这些古色古香的传承数百年又有创新特色的铸造工艺品,除在三陇大地备受欢迎外,已远销青海、宁夏、陕西、四川,以至岭南地方了。
黄河三峡古遗址:古老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经永靖,在块热土上留下了祖先们的足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根据国家黄河考古队、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临夏州文物普查队、临夏州文物"四有"工作组的调查和永靖近年来的发现,现已确证的各类古遗址、古墓葬共140余处,其中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的1处,省级保护单位2处,县级保护单位16处。
小茨台遗址:小茨台位于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东南黄河南岸第二台地上。解放初期,省文物工作队曾到此地作过调查。1975年,临夏州文物普查队调查后,于同年11月15日由永靖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初,临夏州文物"四有"工作组又对其进行了重点复查。小茨台遗址分小台和大台两个阶地,小台面积约60亩,大台面积约80亩,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台治渠边和山根渠边发现有灰坑,并采集到石刀及彩陶片;在台地北面的骆驼脖子崖坎处有灰层;在台地前沿一带散存的陶片较多。从陶器残片看,为细泥红陶,饰黑彩,绘平行线纹,为马家窑类型遗存。另外在本遗址尚残存一段古长城遗址,并征集到引水管三节,以后又从小茨村征得三节,外表有细绳纹,灰色,每节可以相接,系汉代早期遗物。
杏树台遗址:杏树台遗址,位于永靖县陈井镇西山村徐家岘子生产队,地处山沟下一台地。台地北至盐沟洼,南靠塔尔山,东接红科坨,西接苏家湾,面积4亩。1975年10月,经州文物普查组调查后,于同年11月15日被永靖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年6月临夏州文物"四有"工作组作了复查。这是一处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类型及齐家文化并存的遗址。另外,在西山村还发现了大量文化遗址和墓葬,特别是杏树台、地湾、徐家岘子、高家山等地。在高家山修学校时发现一座墓葬。距地表180米,人骨已毁,出土器物三件。两件已损失,剩一件双身彩陶壶,高31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9厘米,口稍侈,陶色橙黄,饰黑红二彩,颈部饰交错斜线纹,腹下部饰水波纹,属马厂类型。还征集到此地出土的一件马厂类型彩陶罐。根据调查,高家山一带属马厂类型墓地葬区。另外,采集到清阳水出土的二件石器,一件石锛,制作精细。在地湾一带发现较大面积灰层,暴露在大路两坎崖壁上,下层厚约10厘米~30厘米,长达1米左右,灰层内涵石器残片、人骨、兽骨。在第二生产队三级地沟东边的台地上还发现墓葬、人骨及出土器物,根据出土器物彩陶罐分析,属半山类型。
七十亩山遗址:七十亩山遗址位于永靖县盐锅峡下铨村黄河南岸第二台地,属金泉下铨村,是一处马家窑类型墓地。1975年11月15日,永靖县革命委员会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十亩山墓地七十亩地一带,1974年农田基本建设中,出土有大量文物、陶器、石器、人骨和石板。出土陶器均系彩陶,陶质细腻,底色橙黄,有光泽,通体饰黑彩,绘平行线纹、旋纹、宽带纹、网络纹,器形有壶、罐、瓶、单耳罐、单身壶等,为马家窑类型晚期器物。石板为石棺残迹。
秦魏家遗址:秦魏家遗址位于永靖县莲花乡秦魏家村(后被刘家峡库水淹没)。1960年发掘出单、合葬古墓138座。墓葬分行排列,陪葬品有陶器、骨器等。合葬墓中,男性仰身直卧,女性向男性屈肢侧卧。郭沫若对此合葬墓的发掘有很高的评价,认为那时已由母系氏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秦魏家遗址属齐家文化遗址。
张家嘴遗址:张家嘴遗址位于永靖县河东乡张家嘴村(刘家峡库水淹没)。1960年发掘出四方锥形房屋4座,圆式锥形房屋3座。同时发掘出很多刀、斧、凿、杵、纺轮等石器,杯、壶、双耳罐等细、粗陶器和狗、猪、牛骨骼。反映出那时境内由母系氏族公社晚期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属辛店文化张家嘴类型。
马路塬遗址:马路塬遗址位于岘塬乡姬家川村马路塬,保护面积7亩。1975年文物普查中,在磨河嘴距地表30厘米处,发现长7米、厚80厘米的灰层1处,出土不少陶片和骨器。陶片为细泥红陶,色橙红,饰黑彩,平行条纹、斜纹、水波纹,还有夹砂红陶片,属辛店文化。在断崖面距地表50厘米处,发现居住遗迹,长6米,厚60厘米,地面夯筑,下有卵石层;还发掘出石刀2件,单耳陶杯1件。陶杯质为夹砂红陶,色橙红,饰黑彩,上部为宽带纹,下部为三组条纹,每组3条,并有勾纹;杯高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3厘米。属辛店文化遗址。
黄河古文化荟萃之地:黄河三峡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中华民族黄河古文化早期的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灿烂辉煌的黄河古文化。由于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出南北交融、古今并存的显著特点,这里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并以其雄浑博大、底蕴深邃,在中国的古文化遗产中,独树一帜,被誉为西北高原古今文明交相辉映、中西文化交织荟萃、颗颗明珠流放异彩的靓丽风景线,是黄河古文化积淀最集中的地方。黄河三峡曾是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要冲,历史上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征讨匈奴,赵充国屯田,晋高僧法显求法,隋炀帝西巡,唐玄奘西天取经,弘化、文成、金城三公主与吐蕃联姻,薛仁贵征西等,都曾经由此地。郦道元、张鷟、李靖、解缙、郭沫若、郑振铎、吴作人、张仃、李可染等古今名流也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黄河三峡就像一条圣洁的纽带,沟通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记载着中外往来的历史,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黄河三峡--"古生物的伊甸园"。远古时代的黄河三峡,是大量古生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出土了享誉中外的古生物化石。在太极湖畔出土了一亿七千万年前侏罗纪或早白垩纪时代的恐龙足印化石群,其规模之大、种类之多、遗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均属世界之最,蜚声中外。还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兰州龙"和国内已知最胖的恐龙--"刘家峡巨龙"的足印化石,也发现了多处古生物、节肢动物和虫迹化石。建成的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是目前甘肃省唯一一处由多种恐龙足印化石群构成的国家级恐龙地质公园。黄河三峡--"中国的彩陶之乡"。作为中华民族黄河古文化早期发祥地、传播地和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这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是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存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相继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甸文化、寺洼文化彩陶就有数千件之多,被誉为"中国的彩陶之乡"。举世无双的国家文物珍品"彩陶王",便是这些众多出土文物中的杰出代表。1950年4月,在黄河三峡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陶瓮,瓮高49.3厘米,陶质细腻,坚而光亮,主体图案为黑色单彩水旋纹,纹饰繁密,线条流畅飞动,似水势汹涌,极为雄奇壮观,其精美绝伦的造型和图案,赢得无数参观者的惊叹,被誉为中国的"彩陶王",1954年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并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后曾多次应邀在国外展出。1990年4月10日,邮电部将"彩陶王"的图案印制成邮票发行国内外,使这一瑰宝大放光彩!,黄河三峡--"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位于黄河三峡--炳灵峡的炳灵寺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十大石窟寺之一,也是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存窟龛216座、石雕泥塑佛像882身、壁画约1000平方米、浮雕佛塔76座。炳灵寺石窟虽然没有像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那样庞大的规模,但它却是我国石雕艺术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保存有中国石窟最早期、中期和最晚期的壁画和石雕,其内容非常丰富,题材十分广泛,被誉为"石窟的百科全书"。其中,第169窟保存的西秦建弘元年(即公元420年)墨书题记,是我国石窟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题记,它不仅为炳灵寺石窟的开创与分期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也为甘肃乃至全国其它古老石窟的分期断代提供了标识,推翻了石窟考古界一直以云岗、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为标尺来判定国内其他石窟的开创期及其考古价值的观点,从而确立了炳灵寺石窟在中国石窟艺术研究中的地位:炳灵寺石窟不仅早于云岗、龙门石窟几十年甚至半个世纪,而且在石窟艺术从印度传到西域,再由西域传入中原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桥梁。炳灵寺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一样,有着同样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现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黄河三峡--"西北花儿的故乡"。永靖是一个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县份,这里还流传着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民间小调、秧歌曲、财宝神、宴席曲、"贤孝"、说唱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曲调优美婉转而享誉国内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周边有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土族等稀有少数民族居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民族风情。这里又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使黄河三峡拥有深厚宏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也是西北河湟花儿的传承地。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原生态"花儿",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山间小道,处处飘荡着"花儿"美妙的旋律。这里的"花儿"曲调之丰富、唱词之浩瀚,位列全国民间艺术的前列,被称之为中国西部民间艺术奇葩而饮誉艺坛,闻名中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民歌考察采录基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河三峡--"西北的工匠之乡"。黄河三峡自古出工匠,有木匠、铁匠、石匠、砖匠、瓦匠、毡匠等,他们不仅建造了东方艺术宝库--炳灵寺石窟、天下第一桥、黄河飞渡--英雄渠、密宗禅院--罗家洞、佛教名刹--岗沟寺等名胜古迹,还建造了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大中型水电站,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翻砂铸造作为这里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长达600多年。在明洪武时,永靖铁匠为甘肃兰州镇远浮桥铸造高5.8米,直径61厘米,重约10多吨的"将军柱"4根,立于甘肃兰州黄河两岸,名垂史册。而今铁匠子孙传承先祖技艺,其铸造的佛像、钟鼎、法器名震西北,行销海内外。尤为突出的是永靖木匠,他们自称是鲁班传人,个个身怀绝技,出类拔萃,大到宫殿庙堂,寺院道观,小至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村社民居,无不建造得或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或小巧玲珑、别致新颖。永靖木匠在精于营造中原、藏式、回式建筑的基础上,吸取三者的特点和优点,富有独创性地设计出藏汉结合、回汉结合的古典建筑,在几千年中华民族浩如星汉的建筑史上独领风骚。甘、青、宁、新、川、藏、陕、蒙乃至全国各地的名山古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聪明智慧的结晶。他们独具特色的古典建筑和木工技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建筑形式,而且以独一无二的显著特色,在西北乃至华夏建筑史上闪耀着炫目的光芒。黄河三峡--"中国傩文化之乡"。黄河三峡是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至今,在神奇的黄河三峡群山环抱的山区土庙之中,还流传着这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仪式,纯朴的乡民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带着看似恐怖的面具,边舞边跳。永靖傩舞戏民间俗称"跳会",由请神(下庙)、献盘、献牲、会手舞--傩舞、面具舞--傩戏、赛坛等仪式组成,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宗教祭祀活动,成形于明朝。在永靖县,还保存着21幅唐、明时期的傩舞面具,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傩舞面具,制作精细,造型生动,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保护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永靖傩舞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军礼"的基本内容,所使用的面具大多数为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中勇猛善战的武士和将军,另一方面还增添了三国历史故事和民间民俗生活内容,增强了民众的观赏兴趣。永靖傩舞戏流传至今数千年,以保存之完整、形态之原始、活动之广泛、特色之鲜明,成为中国和世界傩文化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成为了我们探究戏剧艺术的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为了挖掘、传承、弘扬傩舞戏这一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永靖县高度重视这一民间文化艺术的发掘保护与研究开发工作,将傩舞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之中,成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相关专业人员开展傩文化调查研究,初步将杨塔、三塬、王台、红泉四乡镇的18个村(庙)定为傩舞戏文化原生态重点保护点,深入挖掘和搜集有价值的民间傩文化资料,并及时归纳整理,编辑出版和制作了《甘肃永靖傩舞戏》、《河湟鼓舞》等书籍和音响制品,使永靖傩舞戏在理论研究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为传承、保护和开发傩文化艺术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同时,采取"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形式,通过每年举办黄河三峡旅游文化艺术节、春节文艺表演活动,从中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民间傩舞艺人,并组建了黄河三峡傩舞队,配置服饰道具,编排了傩舞戏《三皇鼓舞》,使濒于失传的传统傩舞曲目得以继承流传。2005年6月,永靖傩舞队代表甘肃省参加了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活动,第一次把乡傩搬上了国际舞台,并荣获"展演银奖"和"踩街活动优秀表演奖",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2006年,永靖县被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傩舞之乡"称号,永靖傩舞戏进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9月16日至17日,在县城刘家峡成功举办了"甘肃永靖·全国傩文化艺术展演"活动,有效挖掘、传承、弘扬了傩舞戏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了保护和展示傩文化的平台,有效促进了傩文化的传承、保护、交流、研究和开发,同时还全面宣传推介了黄河三峡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了黄河三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曲六一、朱恒夫、柯杨等国内知名傩学专家对永靖傩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永靖傩文化包容了萨满、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中原的文化,完全展示了西北人民特别是永靖人民的一种大无畏、胸怀宽容的精神,它弥补了三十多年来我国傩文化研究的不足和缺陷,它的研究会促使我国傩文化研究向更高的、更深的层次发展。同时,它具有扬武性、文献性、原始性、艺术性的特点,在全国傩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价值,永靖县是西北地区傩文化的重镇;永靖县的傩面、傩仪、傩戏、傩舞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具有古代羌民族文化的特点,它不仅是北方傩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傩文化最古老的源头。
自然地理特征:自然地理:永靖县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北,素称“河州北乡”,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第一批县份之一,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的重点移民县。东连兰州市西固区、定西市临洮县;南濒黄河,与东乡、临夏、积石山县为邻;西毗青海省民和县;北滨湟水,与兰州市红古区相望。境内公路、水路、铁路齐全,国道109线、213线、309线穿境而过,县城刘家峡距兰州市西固区44公里,距中川机场117公里,距西宁市210公里,距临夏市89公里,贴近欧亚大陆桥,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已被纳入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开发规划和兰州市1小时都市经济圈。
自然特征:永靖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地势东西高、中部低,海拔高度在1560---2851米之间,相对高差1291米,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从地貌上可分为河谷平原、黄土丘陵山地、山间盆地、石质山地四种类型。因地处内陆,大陆性气候显著,属温带半干旱偏旱气候类型,平均日照时数2534.6小时,年均降水量260毫米左右,蒸发量1500毫米左右。从地理位置上划分,全县可分为川塬区和东西山区两大块,川塬区6个镇(川区有刘镇、太极镇、盐锅峡镇、西河镇4个镇,塬区有三塬镇、岘塬镇2个镇)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以灌溉农业为主,经济发展较快;东西山区11个乡镇(东山有三条岘乡、陈井镇、徐顶乡、关山乡4个乡镇,西山有杨塔乡、王台镇、红泉镇、小岭乡、川城镇、新寺乡、坪沟乡7个乡镇)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用水主要是雨水集流,是典型的雨养农业,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