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应县城区高清地图 ===
=== 应县资讯概况 ===
县情概况:应县位于山西省境北部,朔州市东部,面积1667平方公里,辖3镇9乡,人口30万。县政府驻金城镇。应县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西汉置剧阳县,唐末置金城县,五代后唐置应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始称应县。本县地处桑干河中游,大同盆地南端,南部恒山山脉,是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山势陡峭,植被稀少,一般海拔在1000米至2300米之间。著名山峰有卧羊场、跑马梁、关帝庙梁、鹰家梁等,其中以卧羊场最高,海拔2333米。东北、西北为黄土丘陵区。其余均为平川区,是大同盆地的组成部分。盆地中河渠纵横,灌溉方便,但低洼处有小片盐碱荒滩。主要河流有桑干河、浑河、黄水河、木瓜河等。境内气候寒冷,年均气温7℃左右,一月零下9℃至10℃,七月23℃至24℃。年降水量360毫米。初霜期为九月下旬,无霜期100至140天。全县有耕地81.4万亩,农作物以谷子、玉米、土豆、高粱、黍子、莜麦、小麦为主。黄芪、大蒜是本县的特产,年产分别为80万、30万斤。矿藏资源有石英、铁、沸石、煤、锆等。工业有电力、麻纺、棉织、化肥、水泥、农机、造纸、陶瓷、酿酒等生产。交通以公路为主,通经本县的干线公路有朔州市至广灵洗马庄、繁峙砂河至内蒙水泉娄两条。此外还有简易公路和大车路多条,连结县内乡镇村庄,交通尚称方便。境内文物古迹有著名的应县木塔,建于辽代,高67米,是国内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此外,还有县城内东北隅的净土寺(又称北寺),建于金代,历经修葺。寺内殿堂构造灵巧,金碧辉煌,为金代建筑之精品。其他还有长城、古城、三岗、四镇等古遗址,都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应县地处塞外高原,位于山西省境北部。面积1667平方公里,辖3镇9乡,人口30万。县政府驻金城镇。应县辖3个镇、9个乡:金城镇、南河种镇、下社镇、镇子梁乡、义井乡、臧寨乡、大黄巍乡、杏寨乡、下马峪乡、南泉乡、大临河乡、白马石乡。应县位于山西省境北部,朔州市东部,面积1667平方公里,辖3镇9乡,人口30万。县政府驻金城镇。
历史沿革:应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部落居住。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西汉时在应境建剧阳县,北魏恒州,三国魏废,唐末置金城县,五代后唐时以金城县置应州,宋代应州为辽所据,元朝应州领金城、山阴县。明初并入应州,清朝应州隶属大同府。民国元年改州为县,始称应县。1948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重归山西省,1993年8月划归山西省朔州市管辖。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挺进晋东北开辟了应县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成立了中共应县县委、应县抗日政府,组织广大群众进行抗日救国斗争。1939年刘苏率察绥游击军第一支队到应县活动,打击日伪匪军,开展减租减息,土地改革,除奸反霸斗争。抗日战争胜利一,八路军雁北支队,晋察冀军区四纵队先后两次攻打应县城歼灭乔日成顽匪主力部队。1948年4月晋冀军区一纵队在司令唐延杰、政委王平指挥下开始第三次围攻应县城顽匪,5月25日消灭乔匪部队,应县宣告解放。县委、县政府从乡下迁入应县城。近代以来,应县革命志士辉煌史册。辛亥革命时,有孙本然领导反清起义。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曹汝谦在周恩来领导下,任第一支革命武装大元帅会铁甲车队政治教官,后为革命献身,成为名载史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抗日和解放战争时,县内大批热血青年,血洒疆场、名垂千古。幸存者有张子珍、刘忍、刘苏、解放后均为我党我军高级干部,授予少将军衔。应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座落在县城正北城墙原址。纪念碑为正四棱柱形,高5米,镌刻有539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牺牲的指战员和地方干部早期革命英烈。烈士塔前竖有曹汝谦、刘苏烈士纪念碑。
文化卫生: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1999年末全县共有文艺表演队11个,标准文化馆、图书馆各一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80%,其中13个乡镇70个村开通有线电视,转播15套节目。群众文化日益丰富多彩,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塔乡旅游文化节,对群众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被省政府命名为全小文化先进县。卫生战线狠抓地方病防治,大力整顿医药市场,深入开展全国爱国卫生运动,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文明卫生进行县。县医院、中医院引进了CT等一些先进医疗设备,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服务。1999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28个,床位532张,卫生技术人员754人,其中医师551人。计划生育大抓节育措施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8.46%。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