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峡江城区高清地图 ===
=== 峡江县资讯概况 ===
古今名人: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以文名世称“三孔”·其文学思想与政治主张与欧阳修、苏轼、黄庭坚一致。诗文注重杜甫、韩愈反映现实的雄健传统。黄庭坚有五言绝句赞“二苏上联璧,三孔立分鼎;夭不堕斯文·俱来集台省”。《宋史》有传,《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和《中国名人大辞典》有载。“三孔”文章,后世先后付印286卷,大部分收入《四库全书》.成为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孔文仲(1038-1088)】字经父,孔子47代裔孙,今峡江县罗田乡西江村人。据《临江西江孔氏族谱》载:其先祖孔绩,孔氏40世,唐末任吉州推官。因黄巢起义,任满不复北归,遂于文德元年(888)择西江为居,为西江第1世。文仲自幼好学,性刚直不苟言笑,工词赋。登嘉祐六年(1061)进士,考官吕夏卿称其“诗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杨雄”,而擢为丙科第一。熙宁三年(1070)朝廷实行改革,翰林学士范缜举荐文仲至神宗皇帝赵顼面前对策,对朝纲国策侃侃九千余言,表达对王安石变法中“理财”、“训兵”之策的不同见解,因而罢官。赋闲中,潜心研究学问和著书立说,并积极参加欧阳修的文学改革运动。元祐元年(1086)复用为起居舍人,不久拜左谏议大夫,升礼部员外郎,旋因直奏“青苗”、“免役”诸法的利弊,元祐三年改任中书舍人,同知贡举。同年卒于汴京(今河南开封),葬江州德化(今九江县)开元庄孟家山。文仲大殓时,在朝仕官失声痛哭,其好友苏轼抚其棺哀曰“世方嘉熟软而恶峥嵘,求劲直吾经父者,今无有矣。”对其刚直不阿,不事权贵的品质作了评价,同时对朝廷用人的弊端进行了抨击。著《孔文仲集》50卷、《唐书集注》130卷。【孔武仲(1042~1097)】字常父.文仲大弟。自幼聪慧好学。嘉祐八年(1063)登进士甲科第六。初授谷城县主薄。历任江州(今江西九江)、信州(今江西上饶)军事推官、湘潭县知县。后任国子监司业、集贤院校理时,奏请朝廷改革科举制度,恢复以诗赋取士,选贤举能。元祐六年(1091)七月,以宝文阁待制出任宣州(今安徽宣城)、洪州(今江西南昌)知州。绍圣三年(1096),因朝廷党派斗争激化被免职,定居池州(今安徽贵池县)。从此,专事文学研究,与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廷坚等人过从甚密,诗词唱酬,信书不绝。一生著说百余卷,主要有《书说》13卷、《诗说》20卷、《论语说》10卷、《金华讲义》13卷、《孔氏奏议》3卷、《芍药园序》及《孔氏杂说》等。【孔平仲(1044~?)】字毅父,文仲、武仲之弟。治平二年(1065)进士,初授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主薄。熙宁三年(1070)后,历任密州(今河南密县)教授、秘书省校书郎、衢州军事推官、秘书省著作郎和虔州(今赣州)骑都尉。元祐二年(1087)户部侍郎吕公著举荐升太常博士,后历任太仆丞校理、江浙提点京西南路刑狱。六年四月充任秘书阁校理、朝奉大夫。绍圣年间,受人诋毁降为惠州(今广东惠阳)别驾,不久被免职,流放英州(今广东英德)。元符三年(1100)七月起用,授朝奉大夫.主兖州仙源县〔今山东曲阜)景灵宫。崇宁元年(1102)十一月任户部郎中,后改任佥部郞中、提举永兴路(今陕西长安)刑狱。平仲擅长诗学.工诗词文章。诗词气势豪放,词句精炼。有《续世说》、《释碑》、《诗戏》、《朝散集》、《五行璜新论》、《孔氏说苑》、《良史事征》等近百卷付梓。
【何昌言(1067~1127)】何昌言字忠孺,宋时清水洲(村已废,故址即今砚溪镇虹桥)人。祖父育,故赠紫光禄大夫。父正彦,授河南右军巡判官,赠正义大夫。昌言自幼奋读,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一甲第一名,初授承事部鉴书,大观四年(1107),进给事中,充微猷阁待制,知应天府。昌言为政清廉,不事权贵。时蔡京专权,上下广布戚党,朝廷事无大小以其意独行,百官稍有冒犯则罗织罪名加害。昌言上疏奏其不端,被逐出应天府,贬知太平州。大观中期,三省台官屡谏蔡京罪行,赵佶皇帝亦不满其行为,但仅令其致仕。昌言上奏:“今蔡京罢相,并无事因,依朝廷体例,应通过门下省公布.使四方明白蔡之罪状”。遂获依从.上下称快。政和元年(1111),蔡京复用,昌言时与其相忤而不获重用。靖康元年(1126)因蔡京致仕,昌言方被授工部侍郎,兼太子詹事食邑五百户。不久,金兵破汴京.徽、钦二帝、太子、王孙宗室和朝廷职官被俘押金都,昌言因藏匿而幸免。建炎元年〔1127〕,赵构即位,诏令复职,时昌言愤国事成疾,遂呈表以辞,于四月二十七日卒,奉旨归葬。【金幼孜(1367-1431)】金幼孜名善.明时徘山人(今属罗田镇)。建文二年(1400)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永乐元年(1403)任翰林检讨。与吉水学士解缙同值文渊阁,升侍讲.为太子讲学。幼孜讲授《春秋》而进呈《春秋安旨》三卷。八年.鞑靼本雅失叛明.永乐帝亲征.幼孜扈从,命其记录所过山川、风土人情。幼孜才思敏捷往往据鞍立就。军至胪胸河(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克鲁伦河)大获全胜,本雅失七骑西遁。幼孜奉旨写平胡诏,代拟敕谕数道。十二年.与胡广、杨荣等编纂《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升翰林学士。十八年晋文渊阁学士。二十二年四月,鞑靼阿鲁台犯境.永乐帝再次亲征。六月中军至答蓝木纳儿河(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不见敌踪.兵士疲惫,幼孜独请班师获允。回师途中.帝就还京后将军国大事交付太子一事,与幼孜等商议.足见对幼孜的信任。八月十八日军至榆木川(在今内蒙多伦西北),永乐帝病逝。杨荣急驰京讣告,幼孜与马云为稳定军心,密不发丧.每日晋见、进食如常仪。一切诏令,皆出幼孜手。护丧归京,计程七日,于是民间有幼孜“七日为君”的故事流传。洪熙元年〔1425)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加太子少保衔兼武英殿大学士,年底升任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如故,支领三俸。当时,法司判死罪冤屈太多,帝命法司,凡判死罪案,必须“会知三学士”(幼孜、杨士奇、杨荣)。宣德元年(1426)诏幼孜为总裁,修纂永乐、洪熙两朝实录。宣德六年卒.谥“文靖,葬暮膳山。主要著作有《北征诗》、《北征录》,后人集其遗文辑成《文靖公全集》传世。《明史》有传,载《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名人大辞典》。【练子宁(?~1403)】练子宁名安,祖籍三洲(今峡江水边镇黄家村)人。子宁英迈超群,洪武八年(1385)以贡士廷试对策,力言强国富民之道,擢为一甲第二名。初授翰林修撰。后任工部侍郎。建文年间(1390~1402)改任吏部侍郎,以举贤荐能为已任.政声斐然。不久.拜御使大夫。子宁性刚烈.时燕王朱棣反对削藩政策,以“清君侧”为名,在北京起兵谋夺皇位。建文帝朱允炆派李景隆征讨,李怀二心,屡战屡败被召回南京.子宁历数其罪.请诛之,未获允。子宁激愤大呼我身为管理官吏的大臣,不能力除卖国奸贼,即使陛下饶恕他.我也不会饶恕自己.建文帝仍不听。至朱棣兵临京城,一些大臣上书论国事,指责当权者误国.遭权贵斥骂。子宁愤起责斥:国家已到这地步,尚不能容敢于直言的人吗?权贵们羞退。1403年,燕王临政,定号永乐,子宁因对朱棣夺侄皇位有异议,遂被诛并族全家。弘治年间(1498-1505)王佑搜其遗文,取名《金川玉屑集》刊刻传世。《明史》有传,载《中国名人大辞典》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曾樱(?~1648)】曾樱字仲含。金坊(今砚溪镇金家坊)人。明万历十四年(1619)进士.授户部主事。天启二年(1622)任常州知府。樱持身廉洁.为政公正,不畏强权。当时巡视南京盐仓、江河漕运和提学屯田的各御使,手握举发大权,往往索贿不得而枉加罪状,一时举发牒如蝗,樱即行文南京都察院“请求告诫诸御使并防止株连,取消一切陋习”。引起都御使的重视并对诸御史的行为加以约束。崇祯四年(1631)升按察使.分巡福安、宁清二府。其时,红毛夷(荷兰侵略者)进犯兴化(今福建莆田)、泉州,樱荐副总兵郑芝龙领兵抗击获胜。次年,海上巨盗刘香滋扰广东沿海.樱又荐郑征剿,但巡抚邹维连以郑原是刘香同伙,心存疑虑而不肯派遣,樱以全家百口担保始行,终于讨灭刘香。十年(1637)冬,东厂〔特务机构)诬樱贿谋升官,帝命带枷进京.士民以樱贫困,集筹资金为他整理行装,地方乡贤耆老数千人随同到京,击鼓讼冤,加之朝内大臣竭力为他辩白,崇祯帝见状,下旨不入狱,留京待命。十四年,升右都御使,代巡山东。次年.清军人山东,各府州县尽失.独樱所部青州〔今益都〕、登州(今蓬莱)、莱州〔今掖县〕县陷无几,樱据实奏报,被罢官下狱.而尽失地者却被提升。人狱10天,李自成攻占北京,释放狱犯,樱得以隐逃。清顺治三年(1646)唐王朱聿键自立于福州.年号隆武,樱被起用为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旋改任吏部尚书,进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同年清军破福州.樱全家避居中左卫(今厦门市),五年(1648)清军攻下厦门.樱全家赴难。【廖子清(1902-1931)】廖子清又名鸳言,砚溪乡鹏溪村人,1926年.在省立第七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受吉安党组织负责人罗石冰的派遣.回县开展农民运动。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子清以共产党员身分加入国民党,1927年2月,奉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指令,组建国民党县临时执行委员会,任总负责人。与临时执委中的共产党员胡冠南及其他革命同志一道.深人宣传、发动工农群众、进步知识青年组织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和农民协会等革命团体,广泛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其后,省党部右派罗郁芬、王廷瑞到县,勾结地方豪绅陈培国等人纠集流氓地痞.捣毁县临时党部,非法圈定伪县党部。子清等人赴南昌,向省党部呈具罗郁芬等人的暴行。省党部指令伪县党部解散,恢复县临时党部。“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国共合作破裂.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投靠蒋介石.“礼送”共产党人出境。6月中旬.派国民党第九师二十七团驻县,勾结大土豪陈勃生破坏革命组织,迫害革命群众,廖子清受通缉,被迫潜往南昌,寻找中共组织。南昌“八一”起义后,子清秘密返县.在砚溪一带活动。9月上旬,因国民党省党部派刘家树来县“清党”,遂转移到新余县西门周家,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不久,遭峡江、新余两县国民党当局通缉,潜回本县城上梅元村,以协助其父办私塾为掩护,积极开展创建党组织活动。在书院里,将40余名年龄较大的学生组成歌唱队、演讲团.在农民群众中教唱革命歌曲,宣传革命道理。从中物色建党对象,加以培养和考验.吸收8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在梅元村花园书院里成立了峡江县第一个党支部—梅元支部,子清任支部书记。同年6月子清至与吉安县延福交界的上南坑、下南坑、苍背村一带,秘密发展党组织,建立中共峡江第二个支部,子清兼任书记,同时成立峡江第一个农民协会。8月,在赣西特委北路游击队的协助下,从农民协会中选拔党员、干部组建了全县第一支农民武装—峡江游击队,子清任政委。游击队组建初期,凭仅有的4条枪,一举击垮曾吾岗为首的靖卫团。游击队迅速发展到30余人,步枪10支。为适应革命发展的形势,加强对革命运动的领导。1929年1月,梅元支部改为中共峡江特别支部,子清仍为书记。将党员分派到东堡、下北坑、老屋场、小木山、黑虎、白港、庙下等地,开展建党和组建农民协会活动,先后成立10个党支部、84个农民协会,党员人数增至40名。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引起敌人的恐慌。8月5日曾吾岗趁游击队在新余一带活动时,带领地方武装窜入梅元“清剿”,子清等人闻讯,率游击队会同北路游击一大队迅速赶到梅元.占据有利地形,将敌人紧紧包围,发起猛烈攻击,子清身先士卒冲进村里,村民见游击队杀到,也操起柴刀、扁担、锄头参加战斗,激战两小时,敌人溃败,游击队缴获枪70余支,子弹27箱。继梅元大捷后,同年8月下旬,举行金滩“暴动",84个农民协会共数千名农民会员云集村后广场。子清在大会上作了报告,指出革命活动从此由秘密转为公开斗争。号召各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扩大革命武装,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会后,处决了民愤极大的土豪宋敏达。焚烧了地主的债簿契约,分给贫苦农民1千余担稻谷。1929年11月,根据中共北路办事处的决定,在白港村主持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和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中共西南区委员会和西南区苏维埃政府,子清任区委书记。1930年1月,子清在南湖村主持召开中共峡江第一次代表大会,尔后,奉赣西特委的命令.随县游击队上调,编入第二十五纵队,不久改编成红二十军,先后任一七五团政治委员、军部秘书长。1931年6月,因军队内部肃反扩大化遇害,年仅29岁。
【胡冠南(1907~1931)】胡冠南化名陈克刚,砚溪镇凌江村人。虽然出身富裕家庭,但自小对贫苦农民极富同情心。在清江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就读期间,追求进步,接受新思想,课余阅读《向导》、《资本论入门》等书刊,常至深夜。其时,其同乡挚友廖子清在吉安省立第七师范读书,二人书信来往不绝。假期共同磋商马克思主义理论.探求革命真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奉党组织指示,与廖子清一道回县开展农民运动。以共产党员身分加入国民党,参予组建国民党县临时执行委员会,任农运部部长。投入组建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和农民协会工作,领导开展“打倒贪官污吏”、“铲除土豪劣绅”、“平债减租”斗争。同年6月,国民党军二十七团驻县“清党”。冠南遭通缉.与廖子清先后潜往南昌.寻找党组织。“八一”南昌起义后,受党组织指示,秘密回县,在砚溪坑里、灼岭一带开展组织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和党组织发展工作。县大土豪陈勃生闻讯,率领地方武装“清剿”,农民自卫军被围困在鼓上龙山上,几夭几夜靠野菜度日,坚持与敌周旋,终于跳出包围圈,遂转移到吉安县延福苏区的杨梅坡,与赣西特委游击大队一道活动。1928年2月,中共梅元支部创建后,廖子清来到杨梅坡,与冠南商讨发展党组织问题。随后,二人到南坑、苍背一带秘密发展党员。6月,建立中共峡江南坑支部。8月,组建全县第一支农民武装—峡江县游击队,任队长。当时,凭着仅有的四条枪和部分鸟铳、梭标,一举击溃曾吾岗等人组织的靖卫团。1929年9月6日.率领游击队第一次攻克县城,缴枪10余支。至10月,游击队扩大到300余人,有枪100余支.转战河西地域,开辟红色区域590.5平方公里,游击区域58.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一半以上。1930年1月,中共峡江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南湖召开,成立中共峡江县委,冠南当选为县委委员。4月,游击队奉命与邻县地方武装合偏为第二十纵队。7月,升为红二十军,冠南任一七三团一营营长。11月,率领一营参加第一次反“围剿”战斗,在吉安固江,歼灭罗作南部千余人,激获大批枪支弹药。打通了往安福的进军线路。战斗结束,军部奖二营红旗一面,每个战士布鞋一双。1931年1月,因战功升任团长。2月5日.被敌一个旅的兵力包围在塘东,冠南为保存实力,亲自率领一营掩护二、三营突围,不幸身中数弹,牺牲在战场上,时年25岁。
地理气候:峡江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北部,东北邻新干县,南毗永丰、吉水县,西靠吉安县,北与西北与新余市接壤,南北长约39.5公里,东西宽约64.5公里,总面积1287.43平方公里。县境处华南褶皱系东北域,属江南丘陵区,四周高中间低,海拔最高处为五朵梅花主峰(位于水边镇湖洲与新干县接壤处),海拔644米,最低处为仁和镇涂家赣江江心,海拔26米。赣江自南向北贯穿县境,境内长34公里,主要支流有沂江、黄金江、象江水等。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全县土地面积1287.43平方公里,约合193.12万亩。其中宜农面积38.62万亩,宜林面积129.56万亩;宜牧面积9.35万亩。植物资源。全县森林面积超过了一百万亩,森林覆盖率60%以上。1997年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光荣称号。县内高等植物有220科1400种以上。水资源。全县水域面积9.26万亩,其中:河流5.27万亩,水渠1.02万亩,水库池塘3万亩。县内水能资源丰富,赣江干支流总水能蕴藏量7550多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1866万千瓦时。
峡江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一、综合: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00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016万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37922万元,增长23.8%;第三产业增加值36062万元,增长15.4%。人均GDP达到7094元,比上年增长14.5%,是2000年的2倍。“十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8%,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5.9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8.1%、23.6%和20.9%。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51.2:23.7:25.1调整到2005年的36.2:35.7:31.1。“十五”期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5%,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0.9%,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6.6%。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0621万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58万元,增长16.6%。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9016万元,比上年增长32.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90人,失业率为3.9%,比上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仍处于4%的计划调档目标之内。2005年,新增就业人员3300人,安置下岗职工754人,其中“4050”人员125人。2006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34520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640万元,增长12.2%;第二产业增加值44775万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42105万元,增长16.6%。人均生产总值7993元,比上年增加992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22:32.69:31.09调整为35.41:33.28:31.31,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59个百分点。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一产业为30.4%,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37%,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32.6%,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8.8%,比上年增长20.3%。财政收入增势强劲。全年财政总收入达12615万元,比上年增长18.8%,地方财政收入达8710万元,增长13.7%,完成地方财政支出23459万元,增长23.4%,2008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03081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507万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83623万元,增长26.4%;第三产业增加值55951万元,增长9.1%。人均生产总值11939元,比上年增加2720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3.57:36.27:30.16调整为31.27:41.18:27.55,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4.91个百分点。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一产业为22.9%,拉动GDP增长3.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58.9%,拉动GDP增长8.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18.2%,拉动GDP增长2.64百分点。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20288万元,占GDP的比重达59.2%,比上年增长32.7%。财政收入增势强劲。全年财政总收入达21842万元,比上年增长36.9%,地方财政收入达13309万元,增长21.4%,完成地方财政支出48238万元,增长50.8%。
二、农业:2005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530万元,可比增长6.4%,实现增加值42016万元,可比增长8.0%。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94973吨,增长5.8%,其中稻谷189789吨,增长6.7%;油菜籽产量3628吨,增长5.8%;生猪出栏86100头,增长0.8%;出售和自宰肉用禽12375百只,增长0.2%;水产品产量11439吨,增长50.4%;肉类产量10095吨,增长0.02%。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87111千瓦,比上年增长33.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为16440公顷和2230公顷,与上年持平。2006年,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140万元,增长7%。第一产业增加值47640万元,可比增长12.2%。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8038公顷,比上年增长2.2%,其中谷物播种面积35742公顷,增长1.5%。油料种植面积6168公顷,增长16.4%。粮食总产量208613吨,增产13640吨,增长7%。油料产量6726吨,增长5.5%。肉类总产量7294吨,下降27.7%,其中,牛肉增长21.5%,猪肉下降37.2%。水产品产量7385吨,下降35.4%。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40000千瓦,比上年末增长60.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为16440公顷和2230公顷,与上年持平。农村用电量2450千瓦小时,增长22.1%,2008年,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812万元,增长17.7%。第一产业增加值63507万元,可比增长6.6%。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7748公顷,比上年增长3.5%,其中谷物播种面积36097公顷,增长4.3%。油料种植面积9444公顷,增长86.3%。粮食总产量225589吨,增产8527吨,增长3.9%。油料产量11027吨,增长93%。肉类总产量10323吨,增长21.9%。水产品产量13502吨,增长34.2%。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66000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为16440公顷和2230公顷,与上年持平。农村用电量3396千瓦小时,增长0.4%。
三、工业和建筑业:2005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1157万元,可比增长27.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6.5%,拉动全县GDP增长6.9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全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757万元,比上年增长23.4%;完成工业增加值16762万元,比上年增长21.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737万元,同比增长36.9%,实现利税总额3369万元,同比增长42.6%。全县工业用电6110万度,增长19.8%。其中,大工业用电4990万度,占工业用电量的81.7%;规模以上工业用电3606万度,占工业用电量的59.0%。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765万元,可比增长9.8%。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806万元,增长24.5%;建筑企业房屋竣工面积59132平方米,增长153.6%。“十五”期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长19.3%。2008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9623万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302万元,现价增长31.9%。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3.2%,拉动GDP增长4.82个百分点。全县工业用电量10010万度,增长10.1%。规模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1420万元,比上年增长72.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6811万元,比上年增长78.9%;完成利税总额26262万元,增长201.3%;产品销售率为97.7%。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000万元,比上年减少0.2%。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961万元,增长63.8%;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558749平方米,增长149.5%;房屋竣工面积35879平方米,减少61.9%。建筑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9%,拉动GDP增长2.01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140万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2299万元,更新改造投资9516万元,城乡个人投资4125万元。全县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200万元,比上年增长5.1%。商品房屋施工面积92285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9800平方米,房屋销售面积34059平方米,其中住宅30885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全县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5244万元,同比增长14.0%;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335万元,增长15.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3820万元,增长14.0%.“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6.8%。当年实际利用外资1058万美元,增长24.0%;出口创汇1022.5万美元,增长57.2%.六、交通和邮电,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9038万元,增长29.1%。“十五”期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7%。
六交通:公路运输实现货物运输量289万吨;货物周转量33800万吨公里,增长21.6%;发送旅客180万人,客运周转量4370万人公里,下降2.8%。年末,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1200辆,其中私营汽车1128辆。
七、金融和保险: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220万元,增长22.0%;其中银行业850万元,保险业335万元。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9280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年初增加20265万元,同比多增1064万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5790万元,比年初增加29957万元,同比多增14492万元。
八、教育和卫生: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3357人,普通初中在校生7677人,职高在校生846人,小学在校生14211人。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6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6人,其中医生164人;拥有病床床位350张。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66332人。全年出生人口2251人,出生率为13.8‰;死亡人口891人,死亡率为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年末单位职工人数8836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503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915元,同比增长23.6%。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585元,比上年增加402元,增长12.6%。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人数7570人,增长3.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913人,增长11.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865人,下降3.7%;享受城镇低保人数5237人,下降8.0%。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