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通江城区高清地图 ===
=== 通江县资讯概况 ===
节日风俗:年节:过春节称过年,县俗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日都是民间过年时间。有过素年、办年货、团年、辞旧年、迎新年、拜年、破五、过小年、闹元宵等活动。
过素年:腊月二十三,晚餐忌吃荤,称过素年。入夜,民间妇女备香盘灶碟,点清油灯,焚香化帛,祈灶君“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
办年货:腊月将末,各家购买或自制过年的吃穿用品,称办年货,又称办过年东道。
团年:同宗亲属团年多在腊月最末一天的中午或晚上,几家团聚共餐,也有同院团年的。机关单位提前团年,团年后再放假过年。
辞旧年:有打扬尘、除污秽;写春联、贴年画;祭神明、祭祖先;还有换神榜、贴门神、封门等俗。过年的晚餐称年夜饭,多数家庭与团年合一,饭菜特别丰盛,吃不完,以示“有余有剩”。晚上守岁,一家人围着一堆柴火,畅叙通宵,对旧年依依惜别。
迎新年:新年第一天,子夜刚过,各家便鸣炮祭神,称出天行;争担第一挑水,称抢银水;老人说鬼怪虎狼,称放快。清晨,小孩给老人敬烟拜年,老人给小孩散糖食或喜钱,互相祝福。早餐多吃汤圆,或吃剩饭菜,忌吃粉条、灰菜、豆芽。饭后或打牌、下棋,或踢毽子、荡秋千,或游山、逛街,全凭自己喜好,娱乐尽兴。
拜年:正月初一不到亲戚家送礼拜年。俗谚:“初一不出门,初二慢慢行,初三四里拜四邻。”春节期间除走亲访友拜年外,不少乡村,特别是城镇,扎龙灯、狮子、彩船、车灯,从初三到十五挨家挨户拜年。主人放鞭炮相迎.并待以烟茶糖食,或以喜钱致谢。
破五:正月初五,商店开始营业,干部、工人上班,农民下地生产,俗称破五。
过小年:正月十四,家庭和机关均聚餐,称过小年,少数地方称过大年。建国前,农村有请神、送童子、逐鼠、送跳蚤、放河灯、喂果树等多种活动。喂果树、放河灯的习俗至今犹存。
闹元宵:正月十五元宵节,有闹元宵、观花灯活动。晚上,龙灯、狮子、彩船、花灯齐出于街道,人们用鞭炮、焰花烧耍龙灯的人。狂欢半夜之后,各种花灯均拆除烧掉,称倒灯。春节活动到此结束。
月节
清明节:建国前,族长于清明这天在祠堂召开合族祭祖会。向列祖列宗跪拜后,族长讲论名伦族风,公布清明会收支,按族规调处族内纠纷。会后人祖茔扫墓、挂青。最后聚餐,称吃清明会。建国后的清明节,不少家庭仍到先辈坟前挂青、扫墓。部分中小学校组织师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献花、栽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名端阳、重五、端节。各家在门上挂菖蒲、陈艾。午餐吃包子、粽子,饮雄黄酒。或找到癞蛤蟆倒吊于屋侧,意在驱毒避邪。县城和沿河部分场镇举行龙舟赛、游泳比赛活动。建国后,县武装部和体委曾在端午节举行过数百人武装泅渡比赛,县体委举办过端午节游泳竞赛。农村因端午正值大忙季节,多改在五月十五过端午,亦称大端午。凡青年夫妇,多选择在大端午回娘家送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名月半节。建国前,各家各户于十四日晚上在中堂供起“信袱”(纸钱),焚香秉烛,迎祖魂回家。也有在十四或十五日晚上泼水饭于十字路口,或请佛教徒办盂兰盆会,俗称赏孤。建国后,乡人仍慎终追远,保留化纸钱祭祖的习俗。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农户做糍粑,城镇居民买月饼。也有青年夫妇或未婚女婿到岳丈家送礼贺节的。是夜若皓月临空,合家围坐院中赏月,或吟诗唱歌,或讲故事,兴致满怀。喜庆中秋佳节之俗,今胜于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国时期,家家户户煮曲酒,装至腊月底才烤,称重阳酒,亦用糯米做醪糟,装坛封口,过年才食用。建国后,私人不煮曲酒,做醪糟者亦少,但城镇秋游登高的人越来越多。
游壁山:县城及附近居民有“三月三游壁山”习俗。此俗始于唐,盛于明清,旨在纪念唐宰相郑畋、南宋“开国将军团练使”向俭、明监察御史向种、通判向阁等历史名人。建国后废止。自踟年代起,以春游形式渐次恢复游山活动。
红军入川纪念日:1932年1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转战人川,进入县北两河口,开辟了以通江城为首府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建国后,全县人民每逢12月18日,以开座谈会、祭扫烈士墓、参观军史陈列馆等多种形式纪念红军的丰功伟绩,发扬红军的创业精神。1982年12月18日,达县地区“红四方面军入川五十周年纪念会”在诺江镇召开,到会老红军、根据地各县代表及县城机关干部1000余人,盛况空前。
文物古迹:吴士达墓::吴士达墓位于文峰村吴家湾,建于清朝同治癸酉年(1873)。墓地约占一亩多,除正面亡堂寿藏,三面条石砌壁,四面条石拱篷封顶。内墓坝可容一个生产队的人开会、乘凉、躲雨。周围镶嵌着的石刻透明泡花两朵的筛子大小。还有“鸾凤翱翔”、“虎啸龙吟”、麒麟跳跃、熊跑狮舞、文武百官议事等出出古戏等。墓坝大门口还有座狮,双斗桅杆,走廊、过道、坟罩子。“文革”中红卫兵组织了百余人未毁掉,后用雷管、炸药炸掉了顶棚和外柱,墓碑上的图案迄今仍栩栩如生。吴士达其人,一生练习武术,授徒弟二十多人,名闻于桑梓。此墓除建筑雕刻工艺精湛,技巧高超外,还镌有通、巴两邑的进士、举人、贡生等文人学士如陈云良、苟旁达等的诗、词、文、联、匾额,尚存。八府巡案墓,位于红岩村库银沟。建于明代万历十五年(1587)。用2尺厚、5尺宽、8尺长的石料,拱成九孔墓穴一横排。长三丈许,现墓穴完好,除建造时间外,墓主姓名等记载,已风化不清。此墓价值是古老牢固。坟地面积一亩大小,坟坝中有神主式碑,已毁。
红四方面军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烈士陵园坐落在通江县城东四十余公里的沙溪王坪村,原名王坪烈士墓。一九三三年冬,四川军阀刘湘六路围攻川陕革命根据地时,王坪地势险要,红四方面军曾将总医院设于此。为悼念住院牺牲的烈士,总医院医务人员于一九三四年在院旁修建烈士陵园,占地百亩。墓区安葬有三千八百多名红军指战员的遗体,园内苍松翠柏,百花争艳。一九八九年十月,国务院批准王坪烈士陵园为全国烈士纪念建筑重点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墓碑高4.2米,碑额横刻“万世光荣”四字,中间坚刻“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两旁刻有“为工农而牺牲,是革命的先驱”的标语。墓碑两侧各刻长枪2支、短枪1支。碑座正面刻有镰刀、斧头、五角星、手枪、谷穗和向日葵等图案。红四方面军撤离王坪后,地主还乡,强迫农民打碎烈士碑,农民深夜埋藏此碑于屋后。建国后重竖原碑于墓前。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位于四川省通江县城文庙,背抵列宁公园,面临通江河,由大成殿,东西两庑以及载门、棂星门、万仞宫墙、泮池等组成,据《通江县志》记载,大成殿为明景泰申年(一四五二)县令周南在旧基重建。其造型疑重,结构严谨,石柱板壁,穿斗屋架,主体建设雕梁画柱,屋面琉璃生辉,房脊雕龙嵌凤,拱托三十根大木,石庭柱的座墩上,镌刻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工艺精巧,维妙维肖,建筑占地2500余平方米,高墙重门,巍巍峨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政治委员陈昌浩等领导在这里指挥红四方面军历经数百战,并取得了辉煌胜利,创建了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总指挥部旧址保存完好,1982年,红军入川五十周年之际,劈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军史陈列馆。馆名由胡耀邦总书记题写。1988年1月,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江泽民总书记题写了馆标。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位于通江县城学宫,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紧密相连。旧址学宫与通江文庙(总指挥部旧址)同年代修建,其后屡有维修,全系木结构,一进四院,保存完好,1988年1月,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川陕省工农总医院旧址:1933年7月,川陕省工农总医院在毛浴成立,1934年2月迁往长胜啸口梁麻坝里。总医院占地8.3平方公里,下设政治部、医务处、总务处和15个病号连。原部设在聂家老屋,15个病连分布在三条长塬的15个大院子里。所有旧址原貌依存,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长先后由李敬元、陈鼎玉、王兴刚、王朝禄担任。全院工作人员420余人,其中院部各机150关余人,医护人员270余人,有病床(通铺折合)3000余张。总医院先后收治伤病员26000余人,治愈23000余人。1934年底,总医院奉命撤离随红军西征北上。
总医院旧址群: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位于沙溪镇王坪村,包括总医院部、政治部、医务部和总务处旧址,以及其下设的医疗机构,属军、政、医三合一的军级机构。整个建筑均呈三合院布局,土木结构,清末民初民居建筑风格,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春,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由鹦歌嘴迁驻今沙溪镇王坪村,周光坦任院长,张琴秋任政治部主任。由于战事激烈,成百上千的伤病员被送往总医院救治,虽因缺医少药,不少伤病员伤病恶化而光荣牺牲。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仍为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保存革命力量和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为了展示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的历史风貌,县民政局于2005年初对总医院旧址进行了保护性建设和陈列布展。省委书记张学忠视察后亲自题写了“四川省卫生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旧址群现已成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的又一道靓丽风景。
生产风俗:迎春耕有迎春试耒、说春、破犁、积阳尘、铲山灰等俗。
迎春试耒:民国前,县官于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仪式,预先备一纸扎春牛,再扎一芒神牵牛在手,置于县衙大堂。届时,二十八宿仪仗队、芒神、春牛导引在前,县官坐轿在中,其他官吏、春官等人跟随在后。锣鼓喧天,喝道至城东郊春长坪。先观看斗牛。将两头牯牛牵至坪中,尾系火炮。点燃惊牛,引起牛斗,以乐观众。再驯牛就耕,县官扶犁,叱牛犁地,往返三次,以示政府重农。最后由春官手拿木雕小牛、香炉架,上系麻丝,演唱春词,说吉语。
说春:民国时期,每年立春前后,说春人头戴春官帽,手端春牛,带上“皇历”(历书)到乡间出售,称送春帖。每到一家,站在堂屋门前,说唱迎春词一类吉利话,主人便拿钱或米买“皇历”。女主人拿一绺白麻缠在春牛头上,以示女织之勤。
破犁:民国前,农民在正月里耕第一次田地时,先将“刀头”(煮熟的一块方型猪肉)和敬酒摆在地头,点香烛、化纸钱,向地叩拜,祈祷一年耕作顺利,庄稼丰收。然后才扶犁破耕,开始新一年的农事活动。
保青苗:为保庄稼不受病虫和鸟兽危害,流传有唱青苗戏、赶萤火虫、忌土蚕戊、忌雀几戊、扎草人驱雀、点香驱兽、涂白灰驱兽等多种风俗。
扎草人驱雀:播种后和谷物将成熟时,在田间地头扎草人,身穿烂衣服,头戴烂耸笠,手执挑着笋壳或禽皮的竹竿,或执点着香的假枪,以驱赶麻雀或其他害鸟。
涂白灰驱兽:用石灰或白柴灰涂在地里的石头和树干上,或专制木牌涂以白灰插在地里,以吓唬野猪、拱猪、野兔等不在晚上损坏庄稼。
抗旱魔:建国前的抗旱活动多带迷信色彩,其俗有祈雨、戽潭、取水、呼天、撵旱魃、耍水龙、唱雨戏、禁屠宰、晒川主爷等。
呼天:旱象最烈时,农民会集在一起,光头赤脚,手执柳条.由一人领唱“呼天词”,众人随声唱和。一路悲声撕心裂胆,惨不忍闻,以示向天求雨的殷切。
撵旱魃:旱象严重时,农民集会撵旱魃。一人纹身涂面装早魃,其余人放火枪、拿棍棒四处追赶,直到把“旱魃”赶出本境为止。
耍水龙:用柳条扎成九节龙形,由一群剽悍青年赤上身,举柳条龙在烈日下挨家玩舞。各农户先备好水,水龙到时以水猛泼。玩龙者左遮右挡,直至水完方停。耍完后将水龙掷于山涧或河中。
晒川主爷:农民集会川主庙,将川主菩萨塑像抬到烈日下曝晒,促神催天下雨。
重园艺:种菜、种麻、栽花、培育果树等,有烧头、露壳、放苦水等俗。
烧头:立春后,把干草、木叶铺在黄花、青麻、韭菜地上,用火焚烧,称为“烧头”。实为施肥、除草,促新苗茁壮嫩绿。
露壳:种豇豆、四季豆、花生和栽蒜时,剥去的荚和皮壳不准烧掉,全撒在大路上。认为撒在路上让人踩踏,可多结实。
放苦:水果树在春天上水时,用刀在树皮上砍些小口,称放苦水。过小年给果树砍口喂饭,是给果树放苦水的另一种形式。
护耕畜:农家特别注重保护耕牛。削牛踢、扎牛鼻、教牛、用牛、防牛奔青和打滑,均有一定之规。
扎牛鼻:时间固定在三月三、九月九,认为此时扎的牛鼻不臭。牛鼻扎后,其扎针插在人的腰杆里,不再插在头上,防牵牛时牛望头。
教牛:在冬腊月及正月教牛,不准在青蛙叫时教牛。认为在青蛙叫时教出的牛,使用时气喘、吐白泡。
用牛:惊蛰节不使役耕牛,认为是日使役,牛的骨节响,易扭伤。
祈丰收:民国前,农家为获丰收,常祈于神灵,较普遍的是春祈、秋报、敬新、做青苗会、做牛王会等。
秋报:农民为报本,秋收后做秋报大王会。民国时期,在一乡中按保轮流办会。一保中以中心大庙为会址,延请文武两坛职业者设坛请水,申文达表。最大的活动是缥香。各户青壮年参加,数百人上路。人们用大轿抬着执年大王爷、瘟祖菩萨,扮八仙、孙悟空、猪八戒及判官、小鬼,举着旌旗雨伞、金瓜月斧。一路吼声喝道,锣鼓、枪炮、乌梢鞭的响声不断,在总管、会首带领下,到各保大庙拈香礼佛,空耗民财。
敬新:谷收、麦收后,农民吃第一餐新米、面时,先在院内设香烛案,供奉新米饭或面食于上,主人望空叩拜,并呼:“天老爷,尝新哕!”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