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松溪城区高清地图 ===
=== 松溪县资讯概况 ===
地名由来:根据所在地地形命名:如横垄,因地形有“青龙戏水”之势,其山脉从直垄起横着迤延到村后,而得名。“仙槎”,因村建在海拔719米的高山坳口,四周山峰连绵起伏,形如云中浮槎(仙人乘的船),而得名。渭田,位于溪东、竹贤、吴村溪汇合,形成清泉溪(古称渭水),溪旁有大片良田,坐落庄此的村落,因之名为谓田。依地形命名的还有长巷、船坑、山镇;土塘、古弄、黄沙、洋墩、新铺、青山、岭完、山源、招沙甲、路桥等。
根据方向和位置命名:前进村,旧名后涧,因村后有一条山涧而得名。由于“后涧”与“后进”同音,1966年,村名更改为“前进”。民国初期,祖墩村四周筑有土墙、土堡、坊门,坊门口开有店铺,所以坊门以上的村落称上店,以下的村落称下店。依此命名的还有水南、河东、东厝、东边、溪东、西边、西洋、岩下、洋前、岩后、前坑、林下、南坑、村头、坑口、溪后等。
根据水域命名:游墩村唐朝为清泉溪河道,后因被水冲积成陆地。游墩意为浮出水面的土墩。巨口村址位于瞿溪汇流口,古称瞿溪口,后改称为现在的村名。依此命名的有双源、杉溪、源头、渡头、溪尾、溪畔、源尾、塘边等。
根据物产命名:茶平村旧名木省(“木”字旁,右边一“省”字。为土字,即油茶树。),该村种植大量的油茶树。1958年,改称茶平村。梅口村明朝时梅树成林,景色宜人,又地处水运要道红门隘的出口,故名梅口。竹贤村,多竹山,旧名竹畲下,民国30年,当地秀才杨伯山仰慕魏晋时的“竹林七贤”,建议将村名改为“竹贤”。清顺治六年,花桥村建起一座厝桥,造型精美,如花似锦,称为“花桥”,遂以桥名村,后又以桥名乡。因为地下蕴藏大量铁矿,村下又铺有长达一华里的石头岭,故村名为铁岭村。依物产命名的还有木丘、马坪、杉坑、株林、竹洋、榉上等。
根据大小数字命名:九蓬村旧名九蓬村。花桥至路桥的古道经过该村,在村前的一座木桥旁村,村民用茅草、树枝等建成九间简陋房屋居住,以求永久,该村也因此称为九蓬。相传宋朝,有六户人家由浙江来此地拓垦,分别在六处土堆上建屋,该地因此称为六墩村。大黄沙(属旧县乡)和小黄沙(属渭田乡)两村周边均为黄土山,山上流下的沙土也是黄色,因而根据村落大小分别命名。依物产命名的还有九龙、大布等村。
根据姓氏命名:“冠姓地名”其产生与移民垦植有关,来异地的拓垦者极需互助合作,因而形成以某姓为主体的同姓同族的村落。如潘墩、吴村、董坑、周墩、雷厝、吴屯、刘屯、黄屯、吴山头、郑墩、张屯、夙屯、林屯、严地、刘屯、李墩等。
冠以“官”的村名:宋朝李规是元丰五年进士,官居朝议大夫,其子李扶,宋绍兴十五年进士,官居苍梧守,后人称其家乡为官村。官路村古时候位居闽浙要道,举子赴考必经此地。相传宋朝陈戳官居刑部尚书,返乡时,路经此村夜宿。因其村建在路之下,也称官路下。官后村旧名管后。明嘉靖年间,金鉴任浙江杭州府训导,其子在该村定居,管理田业,将“管后”改称为“官后”。
根据演化雅化而来:明成化十八年,由僧人善庆在现钱园桥村处化缘募建一座石拱桥,桥名为“济缘桥”。后演化成“钱园桥”,并以此为村名。高洋村原名茭洋。相传该地有龟蛇二山,日脱夜交,故称茭洋。明朝都察院右佥都御使魏睿游此地,改“茭洋”为“高阳”。后演化成“高洋”。花桥大浦村,旧名大布(与河东大布同名)。民国时期,电讯“大布匪情”,国民政府误以为“匪”至距城关仅十华里的河东大布,惊慌逃跑。后知误解,被民众耻笑,故将花桥大布改为“大浦”。根据神话传说命名,相传太白金星李长庚用芦杆作扁担,挑着两个箩筐,装着九条龙颤悠悠地凌空而过。途上遇上一小孩,说“断了”,芦苇杆果然断了。两个箩筐从天而降,箩筐里的九条龙变成了九座山冈,此地故称为“九龙”(属郑墩镇)。
县情特点:基本情况:松溪县位于福建省北部,松溪上游,东邻浙江省庆元县。北纬27°24′-27°51,东经118°33′-118°55′。总面积1040.2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2006年)。通行闽北方言建瓯话。全县辖1个街道、2个镇、6个乡:松源街道、郑墩镇、渭田镇、河东乡、茶平乡、旧县乡、溪东乡、花桥乡、祖墩乡。县政府驻松源街道。地势北高南低,松溪斜贯县境。310省道公路过境。名胜古迹有白马山宋窑遗址、宋交通法碑等。
气候宜人:气候宜人是松溪县特点之一,属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日照1900小时以上,无霜期270天左右,全年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长,夏冬短。夏天最高气温为36℃,且只有一周左右,冬天最低气温零下3°C,一般不超过10天。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且雨热同期,光、温、水地域差异明显。非常适合动植物栖息与繁衍。据科考调查统计,县境内有维管束植物150科90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种,其中Ⅰ级3种、Ⅱ级11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
山清水秀:山清水秀是松溪县第二个特点。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造就了松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的生态农业试点县。松溪是全国最早实行“均山到户”县之一,林业改革极大激发林农造林养林护林的积极性。全县林业用地1286217亩,其中天然林134401亩、人工林677265亩、竹林210000亩,森林覆盖率75.4%,绿化程度93.3%,木材积蓄积量310万立方米,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地带性植被主要有常绿阔叶林、杉松针叶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毛竹林和落叶阔叶灌丛五大类。丰沛的降雨,孕育了松溪境内发达的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95.5%。现有集饮用、浇灌、发电、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小Ⅱ型水库17座。同时,地表、地下水质较好,适宜开发为景区生活饮用和其它旅游项目用水。松溪西南方向160公里处是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县境内距城12公里的湛卢山和距城20公里的白马山皆是松溪旅游业的品牌和后劲所在。城东来龙山,九仑十三岗,绵绵5000多亩马尾松青翠诱人,为县城构筑了一幅美丽的背景,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东南方向90公里处是屏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鸳鸯溪、白水洋以及政和洞宫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东北面42公里处是浙江龙泉、庆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阳山与百山祖。相对密集的周边顶级、次顶级的著名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与松溪以剑瓷文化为核心,生态文化为亮点,民俗民间文化为铺垫的游线相结合,展示了开发地方旅游业的广阔前景。
地灵人杰:地灵人杰也是松溪县一大特点。松溪历史悠久,建置于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文化沉积丰厚。城南湛卢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相传春秋时期,著名铸剑大师欧冶子受越王之命,于湛卢山铸成名扬天下的“湛卢宝剑”,其剑列中国古代五大名剑之首。城西的九龙窑,是宋代烧制贡瓷的遗址,其古瓷已被省博物馆收存。松溪历代文风昌盛,人才辈出。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及元代学者杨缨等人曾先后在湛卢山建造“吟室”讲学授徒。历代共有28人考取进士,涌现了众多仁人志士,宋代有刚正廉明的名臣吴执中,南宋有抗金护驾名臣陈戬,明代有政绩卓著的真宪时,抗倭献身的义士张德、陈椿,有被誉为“百粤文宗”的魏濬,著述十一部,其中研究《易》学巨著《易义古象通》,被收入《四库全书》。北宋神宗宰相王安石的父亲王益和南宋高宗宰相李纲的父亲李夔均在松溪任县尉。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后,松溪更是人才辈出。恢复高考以来,全县先后有6000多人考入全国各大专院校,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8人、硕士学位的有39人。从1998年起,松溪连续9年高考万人上线率位居南平市第一名。松溪文化产业繁荣,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相继复原生产的湛卢宝剑、九龙窑瓷品和民间版画被誉为“松溪三绝”。
生态立县:生态立县又是松溪的一个特点。松溪县是福建省商品粮基地县、重点林业县和生态经济县。围绕生态立县,松溪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先后荣获福建“茶叶状元县”、“中国食用菌之乡”、“福建省灵芝城”等美称。烟、茶、竹、菜“四大产业”初具规模效益。其中,烤烟生产被列为中美技术合作优质烟生产基地和厦门卷烟厂厂办基地;毛竹林和小径竹面积22万亩,年加工清水笋罐头1.2万吨、竹材500多万根;茶园面积6.3万亩,年产茶叶2400吨,是全省最大的蒸青绿茶生产基地;蔬菜年复种面积5.7万亩,年产蔬菜80087吨。松溪还是福建中药材重点基地县,现有厚朴、杜仲、辛夷花、茯苓等珍贵中药材种植面积18600多亩,其中厚朴就达1万亩。立足资源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等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工业。有1家获“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家获“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称号。
地质地貌:松溪县地处仙霞岭南端和洞宫山余脉交汇,中低山环绕县境四周,河谷平原分布县境中部溪流两岸,在山地与河谷平原之间,错综分布低山丘陵和山间盆谷。构成松溪县四周环山中央低陷的层状总体地貌特征。全县地势大致从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点在北部溪东乡的龙头山,海拔1349米,最低点在西南梅口村附近,海拔170米。松溪干流依地势自东北入境斜贯西南。全县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40座,多分布在县境四周。主要山峰有湛卢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主峰湛云峰海拔1230米;龙头山,主峰海拔1349米,是松溪境内最高峰;白马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主峰1031米;百丈山,主峰海拔1243米;长龙岗,主峰海拔1004米;鸡蛋岗,岗顶海拔1182米。
自然资源:据有关资料显示,松溪境内已发现的矿区、矿点、矿化点、异常点共38处,主要有钨矿、磷铁矿、大理石矿、萤石矿、花岗岩矿、石英矿、陶瓷土、铁砂、白云母矿、钾长石矿等。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