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石屏城区高清地图 ===
=== 石屏县资讯概况 ===
文化名人:袁嘉谷:袁嘉谷(1872-1937年),云南石屏人,字树五,又字树圃,晚号屏山居士。清光绪癸卯(1903年)科取二甲第62名进士;同年取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云南自元设置行省,六百余年间,科第名魁天下者,惟袁嘉谷一人。因而,民间称之“经济特元”,或称之“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从此,省城昆明原“聚奎楼”悬“大魁天下”匾,并改名为“状元楼”,石屏东门城楼也悬“大魁天下”匾。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逃往西安避乱。至1903年从西安迁回北京后,采纳了臣下建议,开考经济特科,广罗天下经邦济世人才。作为远在云南石屏边地小城的袁嘉谷得尚书魏光焘推荐,赴京城应考。经过会试、殿试后,被取为“经济特科”第一名,成为云南唯一的一位“状元”。省城昆明原“聚奎楼”改名为“状元楼”,悬挂上“大魁天下”匾额。因为整个清朝仅开考过三次特科,故而袁嘉谷被举为“国朝第三人”。袁嘉谷1872年生于石屏一个做小生意维生的家庭,字树五,又字树圃,晚年号屏山居士。袁的父亲虽是生意人,但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购置许多书籍供子女研习。袁嘉谷自幼随兄长学习,12岁入学,恒于勤苦,好学不倦。他曾写过一首“读书乐”诗:“恒于勤苦见从容,坐拥书城兴未慵。烟篆纱窗香辟蠹,风穿纸帐剑吟龙。不除绿草思谆实,独赏焦桐有蔡邕。夜半高楼谁是友,诸天寺里一声钟。”正是袁嘉谷的这种刻苦攻读的精神,后来被选入省会“经正书院”学习,成为书院的高材生。1903年春应科举为进士,同年中“经济特科”第一,授为翰林院编修。1904年到日本考察政务学务,任留日学生监督。1905年回国后,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负责编译中国统一的中小学新教科书。1909年赴浙江任提学使、布政使。辛亥革命后回到云南,致力于文化教育研究和著书立说。云南创办大学后,应聘到学校主讲国学。1937年12月23日,忧国忧民又病重的袁嘉谷先生与世长辞,终年66岁。袁嘉谷学识渊博,著作颇丰,参与编写过《清史稿》、《新纂云南通志》和主纂民国《石屏县志》等各种志书上百种。著有《卧雪堂文集》、《卧雪堂诗集》、《卧雪堂联语》、《滇绎》等各类书籍80余卷。袁嘉谷在诗歌、联语创作上造诣较高,各种诗体运用技巧娴熟,音律技巧高超,绝句、律诗、小令、长篇皆得心应手,有许多佳作留传于世。他所作楹联在北京、浙江、昆明、云南风景名胜地区广有遗存,而且多是自己题撰。袁嘉谷的书法非常有名,他早年学欧阳询,后学王羲之,旁通米芾、颜真卿、褚遂良,最终自成一体。其书法笔力坚韧,气势矫健,通篇透出俏拔俊秀的灵气。文化名人陈古逸评袁嘉谷的书法说:以王欧为本,兼有褚体,人称“袁家书”。他的墨宝深受各界喜爱,留作珍藏。作为书法家被编入《中国书法大辞典》。袁嘉谷先生在史学、经学、文学、教育、书法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学术成果,为云南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
杨春洲:杨春洲(1903~2000年):石屏县宝秀镇人,大学文化。1917年他到昆明就读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正值“五四”运动爆发,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和熏陶。1921年考入北京师范,毕业后考入北京师大。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在大学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三一八”运动,目睹北洋军阀政府一手策划制造的血腥暴行,摄下了“三一八”大游行的壮烈镜头。1926年10月他毅然辍学从戎南下广州投身革命,得到中国共产党信任,担任军政治部少校科长。其间,他与共产党保持密切联系,完成共产党交托的任务。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他回北京复学。1929年北师大毕业后在北京市立一中及北京师范等校任教,翻译出《今日的化学》、《化学世界》俩书。1935年底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帝大研究生部。1937年抗战前回国,就任上海暨南大学附中教导主任。“八一三”抗战开始后回云南,任云大附中校长。他进一步靠拢共产党,在校内外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在他的支持和中共地下党员的努力下,云大附中大批学生走上革命道路,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边纵”游击队,为云南解放作出贡献。他不仅支持云大附中的中共党组织开展爱国民主运动,在社会上还积极联络各方人士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和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工作。由于他的革命行动为国民党所不容,1947年9月他被迫辞去云大附中校长职务,改任云南大学理学院教授。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参与反独裁、反内战的进步活动,与杨杰、李公朴、张天放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一道,在昆明组织“九老会”、“星期五聚餐会”、“丙戌聚餐会”等进行民主运动。1948年10月应邀赴香港协助中国共产党做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工作,1949年9月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号召离港赴北京。新中国成立后,被委任为中央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副司长。1950年3月调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毕业后分到云南,任云南师范学院副教务长。1957年被划为“右派”后仍在该校任教,先后任化学系教授、顾问等职。1980年“右派”改正,他已年近八旬,但仍兢兢业业完成教学任务直至离休。自1955年起他先后任政协云南省第一届、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第五、六届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第二、三届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第七、八届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他为民革云南地方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为民革云南省分部筹备委员会委员、民革云南省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委,第六、七、八届委员会名誉主委。他不仅是一位教育家、政治活动家,还是全国著名摄影家,走遍大江南北留下许多珍贵摄影艺术作品。在香港、北京、昆明、玉溪、红河等地多次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出版过多集摄影作品辑。他用摄影机第一次向外界报道路南石林,使这一天下奇观渐为世人知晓。他长期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云南摄影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他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进步,敢于直言,生活俭朴,关心教育,捐资助教。他一生与共产党荣辱与共,风雨同舟,去世后骨灰三分之一撒石林、三分之一撒石屏异龙湖、三分之一于石屏焕文公园植树两棵。其生平陈展于焕文公园文献楼。
李乔:1908年8月生,彝族,石屏县城人,中共党员。云南最早的专业作家。曾任云南作协副主席、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云南作协名誉主席,现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他读过私塾,当过童工,秉笔从戎台儿庄抗日,教过书,参加过中央西南民族访问团及云南民族工作队。自幼酷爱文学创作,秉笔数十年成果显著。30年代作品有,以个旧矿工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未完成的斗争》、《走厂》及报告文学《锡是怎样炼成的》等。1950年报告文学《拉猛回来了》发表在《云南文艺》,后《人民文学》转载,获“抗美援朝”征文一等奖。长篇小说《欢笑的金沙江》195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先后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1995年被选编为“中华爱国主义文学名著百部丛书”之一,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全国新闻出版署、团中央共同推荐为全国中小学生读物,为全国唯一一部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当代中国文学名作鉴赏辞典》鉴评:《欢笑的金沙江》是当代文学史上表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劳动和斗争的杰出代表作之一。他勤奋写作,又出版《醒了的土地》、《早来的春天》、《呼啸的山峰》、《欢笑的金沙江》、《早来的春天》、《彝家将张冲传奇》、《破晓的山野》、《未完的梦》、《春的脚步声》等十余部小说、散文集。获奖文章有《未完的争斗》、《一个担架兵的经历》等,获奖书籍有《彝家将张冲传奇》、《破晓的山野》等。他在云南是著名作家,他在中国是知名作家,他在世界是有名作家。他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被学者、专家公认为彝族当代文学的拓荒者和先驱。
戴汝为:戴汝为1932年12月生,石屏县城人。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1951年由昆明师院附中考入清华大学,后转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至今。1980年他作为国家首批派出留学人员赴美国访问。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破格评为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博士生导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为第一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云南籍人。历经数十年努力,在工程控制论与最优控制的研究上成果卓著。70年代初率先在国内开展模式识别的研究,进行信函自动分检系统中的手写数字识别。80年代开展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知识工程中的应用,及手写汉字识别与智能控制工作。90年代初,通过知识系统与人工智能的研究,跨入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探索,与钱学森教授等合作和提出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进一步把综合集成法作为人工智能的基础,1995年出版学术专著《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并把综合集成法的构思用于模式识别,1998年出版了学术专著《汉字识别的系统与集成》,开辟了“集成型模式识别”的新方向。共编辑出版《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等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培养硕士生、博士生50余名。先后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现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技术科学学部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智能系统与智能技术国家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杂志主编等职,并受聘为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汕头大学等20余所大学兼职教授和名誉教授,成为被钱学森赞誉的“老搭档”。其事迹陈展于焕文公园文献楼。
陈钧:陈钧(1874~1931年)字鹤亭,石屏宝秀郑营人。清光绪癸卯(1903年)取三甲第10名进士,授湖北知县,未及到任,又选赴日本考察政务。1904年回国后,历任湖北天门、黄陂、宜都等县令。辛亥革命爆发后,回乡闲居。陈钧见宝秀赤瑞湖河道年久失修,泥沙淤塞,致使沿湖田亩屡受洪涝,便召集地方乡绅和长老商议,议定以沿湖按亩抽谷,沿河按亩派工,组织人力物力,疏通河道,使沿湖河道田亩旱涝保收,当年增谷数千石。民国2年(1913年),滇督蔡锷聘陈钧为参事,未久升为内务司司长。民国3年,出任个碧临屏铁路总理。1922年,陈钧接任个旧锡务公司经理。时逢欧洲大战之后,锡务衰落,公司大亏空,欠富滇、汇理两银行及滇蜀铁路公司之款达200余万元。陈钧竭尽苦心,收入难付支出。于是,又与银行磋商,以旧债分期摊还,并分为停息、付息两种;再向汇理银行借贷20万元,向富滇银行借50万元,将欠滇蜀铁路公司之款一概变作股本,进而竭力扩充锡矿,整顿内部,未及三年,恢复省、港、碧各分部,兼营洋纱、汇兑业务,使事业大兴,获利500余万元,除支付新旧股息及借贷款外,尚有流动资金200余万元。陈钧秉政,有政声;理财,能别开生面,任事不缄默,不阿附,见多识广,有胆有略,故能使事业兴旺不废。民国14年(1925年),他任蒙自道尹。当时,蒙自道所辖境内多匪盗,陈钧认为:“治匪不外防剿。剿者,军人之任;防则行政官有责任。”个旧锡矿,为财赋重地,匪尤垂涎,其守兵既单,又无城池,便上书省府,请于锡税新加项目下拨三成为防务经费。在防备上,他认为:“修碉筑墙练团者,有形之防也,兴学育才者,无形之防也,二者不可偏废。”在使用防务经费时,以八成为个旧修碉、练团;以二成辅助建、石、个、蒙各县中学。此外,陈钧对桑梓公益事业建树颇多,在石屏创办郑营小学、倡创石屏中学、倡建秀山凌云阁、长春阁、新建陈氏宗祠等等,都显现出卓识远见和广阔胸怀,而遗爱桑梓,有口皆碑。
袁宗虞:
袁宗虞(1921~)石屏宝秀人,1945年西南联大将毕业,考取留美预科班,同年5月,由昆赴美国留学。1948年6月,于美国威期康星州大学研究院毕业。1950年在美国建筑机械公司工作、任工程师。1951年6月,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和政务院的邀请回国,先后担任燃料部石油管理总局工程师、石油部北京设计院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国务院直属部级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石油化工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大连工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石油学会理事,全国锅炉及压力容器监察委员、中国石油和化工设备研究会顾问等职,1986年3月,增补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第六届委员。袁宗虞自1951年7月回国后,一直在石油战线,从大庆到克拉玛依,参与完成国家重大石油工程项目设计多项,如煤油石催化裂化装置关键设备,气动自动控制双动滑阀,设计达国际先进水平。袁宗虞先后发表专业性论文及翻译国外著作、规范及文献等百余篇,对石油化工出了较大贡献,多次被评为石油化工部先进工作者,被称为中国石油化工专家。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地理气候:地质地貌:《石屏县志》记载,石屏地处杨子板块构造中的昆阳古陆南端,云南山字型构造体系中的石屏弧与红河弧之间,境内地层出露齐全,褶皱平缓,除无失中生代的白垩纪地层外,从元古代的昆阳群、震旦纪地层至古生代,中生代乃至新生代的地层均有出露。石屏地区为规模较小的山字型构造,称石屏弧。主要由两个构造带组成,内侧为以甸尾~蚂蚁断裂为主体的构造带,西段被放射状横张断裂切错强烈;外侧为以何保寨~白石岩断裂及其东小关~利民大断裂为主体的构造带。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差,多为小型矿床。异龙湖以北的宝秀、牛街、龙朋等地多岩溶,县城地?quot;乌龟壳"属上第三纪时(0.25亿年)的陆相生物灰岩,地下水富含重石灰酸根离子,地下岩溶发育,有采之不尽的卤水(酸水)和喷出的二氧化碳气泉(一中喷珠池)。县境内地貌始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山间断陷盆地。水系发育,沟谷深切,溯源浸蚀,有大面积的流水浸蚀地貌、溶蚀地貌以及现代水文网。地势以山多地少、山河相间、岭谷并列、高差悬殊、垂直明显为特点。大桥河以南、五郎沟河以北为中山湖盆地貌,五郎沟河以南属岩溶山原地貌。北、西、南三面受河流强烈切割,多高山深谷,群峰突起,山势陡峻。曲溪、石屏、建水、红河一带属6~8级地震区。全县地势北高南低、西南东低中间凹,似一向东开展的撮箕。总地形为"三山夹两河",即大桥河北以尼白木山系为主的北部地区为一大块,大桥河以南五郎沟河以北砚瓦山系为主的中部地区为一大块,五朗沟河以南、元江以北的南部地区大冷山为一大块。最高点大冷山主峰老母白山海拔2551.3米,最低点为东南端元江边海拔259米。
气候:石屏地处低纬高原地带,季风气候典型,立体气候显著。有资料记载以来,多年年均气温18℃,最冷月(1月)月均气温11.6℃,最热月(6月)月均气温22.2℃。极端最高气温34.5℃(1960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2.4℃(1974年1月2日)。无霜期317天,初霜期12月14日左右,终霜期1月30日左右。年均降水量961.5毫米,年均降雨日134天。偶有降雪,年最大降雪量32.5毫米。年均日照2308.4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5%。以东南风居多,平均风速1.9米/秒。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