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施甸城区高清地图 ===
=== 施甸县资讯概况 ===

文化特色:施甸境内居住着汉、傣、布朗、彝、回、白、佤、傈僳、景颇等22种民族。千百年来,全县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由于各族人民的历史源流发展不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婚姻、葬礼、禁忌、语言、文字、传统文化、民族节日等各具特色。汉族的龙狮、花灯、洞经、滇剧、高跷、抬阁;布朗族的打歌;彝族的唢呐、葫芦笙、三弦;傣族的嘎光;回族的言麻日等民间文化多姿多彩,异常活跃。特别是汉族的龙、洞经;布朗族的民间舞蹈“打歌”;彝族的唢呐;傣族的陀螺;回族的开斋节及各民族的山歌、传说、服饰、音乐、体育等是县内外乃至省内外都享有盛誉的民族民间艺术体育奇葩,至今还得以保存下来。明清以来,施甸多为兵家争夺之地,是古丝绸之路过境。明将邓子龙抗缅平判和滇西抗战都留下了许多遗址、遗物和神秘的故事传说,特别是邓子龙将军戊边时著名的“偃草坡之战”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滇西主战场之一的“惠通桥阻击战”、“营盘山反击战”等所修筑的关隘、堑壕、明碉暗堡纵横于整个怒江东岸和姚关以南一带。滇西抗战时的各级指挥部、仓库、靶场、训练场、医院、军民办事处、抗日标语等各种基地遗迹遍布施甸,有些遗址,现在还保存完整。这充分体现出施甸各族人民支援前线、保家卫国的革命优良传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旧石器遗址与“姚关人”头骨化石遗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抗战遗址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群众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原文化在两千多年前就源源输入这片祖国的西南疆土,使这片土地有着古老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故事、诗文创作等文化艺术形式,远在唐宋南诏国时期就有了盛传和发展,后来又传入古老的戏种玩灯,再接着是滇剧、京戏的传入。明清时期,地方剧团、玩灯队、龙狮队、高跷队比比皆是。姚关、施甸、由旺、保场、仁和等地都建有古戏台。逢年过节,真所谓“好戏连台”、热闹非凡。这些古戏台上曾一度展示过中国古文化艺术的辉煌。尽管施甸地方的文化艺术事业曾在历史上辉煌过,但比较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发展,那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随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也起了惊人的发展变化。在继承和发展古文化的同时,各乡镇甚至到村一级都建立了各自的文艺演出队,或者叫宣传队。随着县文工队的成立,县文联各协会的成立以及县文化馆各种艺术门类工作室的成立,全县各乡镇村文化室的建立,一个脉络走向全县的文化艺术网形成。新时期的施甸地方文化艺术事业,不但在本地方展示出她的魅力,而且走出县外、地区外、省外,走向全国,有的还走向世界。具不完全统计,演出的节目如《走夷方》、《摇篮曲》、《香莲告状》、《香堂人》、《等等吧货郎》等节目就在省级获奖;《锦绣前程》、《春到山寨》、《民歌组曲》、《打电话》、《找保姆》、《请柬轶事》、《埃乌蛮筒鼓舞》、《留在滇西抗日战场上的爱》等节目获地州级奖。美术作品《国色天香》到日本展出获奖;《龙》、《海》、《歌颂祖国》等多件美术作品参与全国性展出获奖;《日以继夜》、《群鹿》、《早稻成长》、《连续作战》、《本族妇女》、《荷》、《鸟言花香》、《竹》等一大批美术、摄影作品参加省上展出并部分获奖。另外,还有几百件美术、摄影作品在地区参展并部分获奖。文学创作方面有几千篇(首)小说、散文、诗歌或者是其他文艺类在县级以上刊物一直到国家级刊物刊载,有三人获得过全国性举办的大赛上获奖,有一人的中篇小说《滇西家族》曾获得首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奖。有十多人获得地区级奖。为了适应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县上还办起了文艺刊物《施甸文化》、《文苑》等刊物,很多好的作品在这里得到发表。文化馆、文工队、图书馆都相继盖起了办公楼,形成了地方文化的鲜明标志。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真正体会出施甸地方群众文化事业的磅礴气势。在新春的半个多月时间里,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和丰富多彩的活动,遍及城乡各个角落,新戏古戏、耍龙耍狮、玩灯踩跷等群众娱乐活动的喜气一直充满了整个正月。春节期间,是群众大文化很好展示魅力的时期。另外,作为古老的剧种——洞经,它在施甸的传播也比较古老悠久,目前施甸就有洞经队六个。在众多的现代歌舞厅唱着他(她)们最现代化的歌曲时,古老的洞经队就弹着那古老的过去,回头看,远古充满了幻迷,使人充满了怀古幽思;向前看,未来充满新的色彩,使人浮想联翩。大文化在熏陶着、教育着人民大众逐步走上了有文化素质的高层次,全县共建有15个乡镇文化站,1个县文化馆,1个县级图书馆,1个文物管理所,1个县文艺工作队,1个电影公司,1个新华书店,1个业余少体校,1个施甸文化广场,1个姚关镇乾元文化广场,108户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个由旺镇“民间艺术之乡”,1个姚关镇“历史文化名乡”,有6人被命名为“省级民间艺人”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已基本形成。
地理气候:境内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地貌为三河两山夹一坝。县境东北部的大水河头山,海拔2894.5米,是全县最高点;东南的三江口,海拔560米,是全县最低点。气候属中亚热带为主体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受高原山地怒江断裂峡谷的影响,温度垂直变化较明显,形成境内3种气候类型区域。一是海拔在1600~2100米,俗称温凉山区和半山区;二是海拔在1473.5~1496.5米,以施甸坝为代表的中亚热带气候;三是以怒江、勐波罗河为代表的南亚热带气候,俗称低热河谷地区。境内年均气温1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9℃,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1.7℃;极端最高气温32.4℃,极端最低气温-3.2℃。全年无霜期273天,年均降雨量969.7毫米;年均日照数2335.5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6%。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