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民族:邵阳历史悠久,已发现的古人类聚落遗址出土文物表明,境内先民的活动屯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唐代,邵州出现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唐贞观十三年(639),邵州所辖邵阳、武冈两县只有2856户、13583人,至天宝元年(742),邵州人口发展到17073户、71644人。100余年间,人口增加4.27倍。宋崇宁元年(1102),邵州辖邵阳、新化、武冈3县共98861户、21.816万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宝庆路(辖邵阳、新化县)、武冈路(辖武冈、新宁、绥宁县)共14.9516户、48.2968万人。自明中叶至清初,人口流向是“湖广填四川”,宝庆府居民大量迁往四川等地。明万历六年(1578),宝庆府辖邵阳、新化、武冈、新宁、城步5州县,降为20638户,22.1207万人。清代,朝廷奖励垦荒,并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税”的法令,民间隐蔽人口减少;加之明末清初红薯传入境内,人们饥饿状况有所改变,宝庆人口出现第二次增长高峰。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清末民初,增内邵阳、武冈、绥宁、城步、新宁5县,人口从143.87万人增加为271.91万人,近100年时间,人口差不多翻了一番。1991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邵阳市总人口为689.68万人,居全省14个地、州、市之首位。邵阳市现有人口约725万,其中农业人口602万占83%以上,非农业人口123万,男性388.29万,女性331.71万。人口密度大约为每平方千米335人。邵阳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占94.06%,除汉族外,有39个少数民族,人口达39.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94%。世居邵阳的苗、瑶、回、侗4个少数民族,人口均在万人以上。其中苗族有30.6825万人,瑶族31665人;回族29126人,侗族22203人。其他35个少数民族,人口在500人以上的有土家族、壮族、仫佬族;100人以上的有满族、布依族、拉祜族、黎族、彝族、白族;10以上的佤族、哈尼族、傣族、水族、高山族、蒙古族、藏族、布郎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傈僳族;1人以上的有毛南族、仡佬族、畲族、普米族、基诺族、景颇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萨克族、纳西族、锡伯族、阿昌族、怒族、京族、俄罗斯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城步、新宁、绥宁、武冈市、洞口、隆回等县,建国后,邵阳市在党的民族区域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成立了一个民族自治县一城步苗族自治县,全市共有25个民族乡,其中苗族乡8个,瑶族乡7个,侗族乡2个,回族乡1个,苗族侗族乡4个,侗族苗族乡2个,苗族瑶族乡1个。 邵阳历史:邵阳市,史称“宝庆”,资江与邵水交汇穿城而过,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在此筑城,称白公城,属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邵阳属长沙郡,东汉末属零陵郡。三国初属蜀,后入吴。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为昭陵郡,郡治设今邵阳市。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为邵陵。移郡治于资江北岸。唐代设邵州,与邵阳县在今城区同城而治。宋崇宁五年(1106),分邵州西部置武冈军。南宋理宗赵均作太子时,曾被封为邵州防御使。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理宗登极,用年号命名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元代设宝庆、武冈2府。明初设宝庆、武冈2府,后降武冈为州。中华民国2年(1913年),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民国11年直隶于省。民国17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民国26年,在邵阳县城设置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同时建立邵阳市,隶邵阳县。11月,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行政专员公署。翌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县级市。1955年4月,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1968年2月,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1977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仍由中共邵阳地委、地区革委会代管;10月,分邵阳地区东北部置涟源地区。1980年元月,邵阳市由省直隶。1986年元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邵阳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1994年3月,撤销武冈县建制,设置武冈市,武冈市由邵阳市代管。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全市共辖8县1市3区。全市有199个乡镇,80个乡级镇,5819个行政村。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5人,较全省平均密度高出38人。中、东部人口稠密,西南部山区人口稀疏。 地方戏剧:邵阳流传最广的地方戏剧为祁剧。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深受祁剧影响。祁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清末又名“楚南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广泛流行于湖南省的祁阳、衡阳、邵阳、永州、郴州、怀化等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桂林、平乐、柳州和赣南、粤北、闽西一带。祁剧兼有高腔、昆腔、弹腔3种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话。形成了“祁阳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