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色达城区高清地图 ===
=== 色达县资讯概况 ===
风土人情:色达民风淳厚,礼俗古朴,许多风俗至今沿袭,人文景观独特。
1、服饰:衣藏族服装主要有藏袍、藏衣、衬衣。具有袖长、腰宽、襟大的特点,衣料颜色以白、大红、蔚蓝、粉红、桔黄等色为主,藏袍一般用氆氇、毛呢等作料,并以虎皮、豹皮、水獭皮镶边。男女喜欢把白衬衣作为内衣。其款式男女有别。男性着装,领圆,袖长,衣带系于腰间,前摆平直,后摆折叠,大摆齐于膝盖。女性服装长至脚背,腰束彩绸,系彩色围裙,且款式多于男性。在劳动或天热时,人民惯于只穿左袖,右袖脱掉或两袖均不穿而束于腰间。僧人衣着相异于俗人,僧衣分上衣、下衣、袖衣三种,皆为方形,其外有披单、裙子、袈裟,衣料忌黑色。帽分两大类:一类是僧人帽。在佛事活动时,活佛带巴亚帽,堪布和其它僧人戴亚帽,在通常情况下,喇嘛戴呷亚帽,堪布以上戴金帽。另一类是俗人帽,有猞猁帽、狐皮帽、羊羔皮圆帽、礼帽、羊毛氆氇帽,男女帽制作方式有别,一般在生产劳动中戴。鞋主要有藏片制成的细呢子长统靴,红黑牛皮制成的长统牛皮靴,花氆氇及牛皮合成的长统靴,长统毡鞋,小孩一般穿小牛皮制成的长统鞋。装饰本地藏民注重对自我形象的修饰和塑造,各类装饰品缀其全身。男子除僧人外,—般梳留长独辫,并将象牙圈套于发间,束其不散且美观。耳悬金质或银质耳环,颈系各种宝石项链,腕佩镯,指戴戒,腰间别有或长或短腰刀,火链,钱包等物,肩背戴呷呜(护身佛),充分显示其强悍、刚毅的民族性格。女性除觉母及老妪外,善梳长小发辫,细辫少则30条,多则50条以上,套入“扎吉”,“扎吉”尖上还系有若干彩色丝线,以珠宝、玉器点缀。项链、耳环、手镯、戒指是女性的惯用饰品。腰间佩牛皮腰带、针线包等饰物,大胯部吊镀金或银质“洛绒”,腰侧挂小腰刀,体现藏民族女性对美的独到追求和诠释。
2、饮食:色达藏族以糌粑、面粉、牛羊肉、酥油、奶汁品为主食,糌粑系将青稞粮食炒熟后磨成粉,大都呈白色,香味扑鼻。其吃法通常有两种,—是“团糌粑”,即在糌粑中掺茶,放少许酥油、奶渣用手拌匀捏成坨而食,其二是“舔卡提”,即将糌粑和酥油拌匀后紧按碗中,斟入少量清茶,喝完茶后,用舌舔食,舔完一层后,又斟清茶,喝之,舔之,反复如是。牛羊肉是主食,惯用的食法是将肉砍成大坨,放入水中煮,熟后以小刀削食,别有一番情趣,这便是所谓的“吃坨坨肉”。酸奶汁、奶饼、奶渣、“三合一糕点”等也是常见的食物,“三合一糕点”一般在过年过节时被作为最好的食品招待来宾。热茶更是每家每户不可或缺。茶分清茶、奶茶、酥油茶三种,在清水中放适量大茶,待熬浓后,加少许食盐,即为清茶。在清茶中加鲜牛奶便是奶茶。将清茶、酥油、食盐盛入茶桶中,以木棒将其拌匀至茶油交融时止,即是酥油茶。牧区牧民一般饮用清茶和奶茶,且饮量极大,一人一壶很平常。
3、居住:牧区牧民长期过着逐水草、居帐蓬的游牧生活。近年来,牧民正大兴三配套建设热潮,传统的生活方式正被定居点所取代。农区的居住环境颇有特色,为防灾防盗,农区的住房多建于山岗或山梁上,修房前,须请喇嘛占卜、择地、选时。房屋一般坐北向南,藏式楼房,石木结构,呈倒“品”字形。住房少则一层,多则几层,一般三层。底层四周有似枪眼的小孔,二层的东南西三方有走廊,用高原柳编成栏杆,既可晾晒农作物,也可防风止雨,底层圈牲畜,积粪便,二层为寝室、厨房,三层为经堂、客房,卧具为藏式床。
文化:色达历史悠久。民族民间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加之是《格萨尔王传》的发祥地之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色达草原广袤纵深、绿厚似毯、花香沁人、雪山冰川、层峦锦乡、溪河潺潺、牛羊挤行、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异彩纷呈。以格文化、寺庙宗教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色达县文化建设投入较少,发展缓慢,全县没有一所大型的综合文化娱乐场馆,电影业名存实亡,电视普及率不到20%。
旅游特色:邓曲登佛塔——降魔塔:位于色达县的色柯镇,距县城1.5公里。该塔始建于藏历铁猪年(1913)。据传,此塔是色达年龙寺的空行母托梦于色达瓦须世袭头人嘎夺和喇嘛索郎罗吾,为镇妖驱邪、消灾解难、普渡众生、太平兴旺之预言而主持修建,是为四川省最高的藏传佛教宝塔。建成后的塔基包括外围经房100米,高52米,共9层,石木结构。主体建筑内圆外方、外圆内方、交错层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宗教色彩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色达佛学院:距色达县城20余公里处,有一条山沟叫喇荣沟,顺沟上行数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喇荣寺五明佛学院,也称色达佛学院。色达佛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之一。
色达金马节:金马节是牛月初四(即藏历五月初四)色达牧民祭神的大节。祭神,是藏民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苯教祭祀活动。苯教信奉万物有灵。在雪域高原,各地都有众多的山神、土地神、年神、龙神等各种保护神灵。人们只有虔诚地供奉这些神灵,祈求保护,人畜才会安泰,生活才会吉祥如意。为了迎请供奉神灵必须焚香以除去污臭恶气。于是焚香技进行烟祭(即煨桑)就成了祭神活动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千百年来成为一种民俗活动代代相传。藏历五月初四,就是色达牧民的祭神节。这天,牧民们在各色布上印上象征福气的经文,在经旗周边装饰上白、红、黄、绿、兰布条。男子在自己的火枪枪架上,饰以经幡,上边挂一缎制烟祭用的小袋骑马赶赴节日集会地点。烟祭袋内装有糌粑、酥油、茶、黑白炒青稞、谷类、奶渣、人参果、珍宝粉诸物拌合成的少量“烟祭锦品”。当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神山或祭神集会处后,当地活佛、僧人开始烟祭神灵仪轨,举行盛大烟祭供养,供养特殊的地方神时,牧民们就将自己带来的烟祭锦品撒在所焚香枝堆里,同时大声呼喊“该!嗦!”并按各人意愿进行口头祈祷。烟祭供养完后,男人们立即跨马奔向鄂博(神山顶垭口处插风马旗的嘛尼堆),插上所带经幡,同时高声口颂吉祥的祝愿同。献完经幡,立即打马速返回烟祭台,牵上马,手执刀、枪,高呼“该!嗦!恰!”同时从右绕烟祭台3—7圈。当夜,牧民们就在神山或地抵附近草坝设帐住宿,此时牧女们盛装送来肉、酥油、酪糕三者为主的食物和鲜奶,奶酪等饮料。第二天以后,青年牧民们要进行精彩的无鞍马赛和骑射。“邓登曲登”(降魔塔)在桂更塘草原建成后,自然这里成了“牛月初四祭祭神节”集会的最大的场所,每年,远近的四方牧民都要特意赶来,举行盛大的祭神节。解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色达县利用这一传统民族节日开展文艺演出,赛马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物资交流,给传统民族节日注入新的活力,赋于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冠以“金马节”又有何说法?传说美丽的桂更塘草原上,有一座形如金马的山岗;另一传说桂更塘草原上曾挖出了一块马形金块;草原从此有了金色的名字——色达,即金马草原。县上聪颖的人,顺应时代之潮流,把“祭神节”改名为“金马节”,群众为之加额称快。这种以赛马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祭神节,甘孜州的牧区都普遍盛行。解放后,统一改称赛马节,且通常以乡为单位,在七月底或八月初举行,除进行传统的赛马比赛外,同时也举办文艺演出活动和物资交流。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