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全椒城区高清地图 ===
=== 全椒县资讯概况 ===
5.行政区划:全椒县共辖10个镇,县城驻襄河镇。襄河镇、古河镇、大墅镇、二郎口镇、武岗镇、马厂镇、石沛镇、西王镇、六镇镇、十字镇、
3.气候环境:全椒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春季温和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天天高气爽,冬天寒冷干燥,常年,风向多为东北风,年平均气温15.40°C,年平均降水量840~980mm,全年无霜期大于210天。
11.民间艺术:11.1曲艺:全椒县民间曲艺种类主要有安徽大鼓和评话。此外还有琴书、坠子、快板等。建国后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电影放映场次、片种少,因之曲艺在县内比较流行,特别是在中老年市民和农民中有广泛的市场。当时曲艺艺人主要的活动地点有县城的菜市、茶馆、酒楼和农村集镇,尤其是滁河沿岸一带。1964年以前,曲艺唱词主要是旧话本,“四清运动”开始后,因旧词中有一定数量的封建迷信、色情和所谓“阶级调和”,一度被禁绝。在县文化部门的组织下,部分说唱艺人将革命斗争题材的小说改成唱本进行演唱,大多数艺人因无法适应而改事他业。1964年至1976年,县内各种群众文艺宣传队成立,到处演唱“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政治内容的文艺节目,大多节目采用曲艺的形式,但多数唱词浅露、艺术水平低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曲艺一度繁荣,但由于城镇影片拷贝的增加和电视机的购进,曲艺的市场仅为乡村社队。1981年“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农民生活富裕,空闲时间增多,闲时村民自动凑钱邀请艺人来村演唱,夜晚鼓声、琴声不绝。1984年,部分自然村有了电视,农民兴趣开始转移,曲艺也随之转入了低潮。建国前,我县较有影响的鼓书艺人有马义才(赤镇人),所说书目主要有《月唐传》、《响马传》;建国后有影响的鼓书艺人有郭有道(古河人,说唱地点县城旧菜市),所说书目有《月唐传》、《樊梨花》、《瓦岗寨》、《烈火金钢》等,郭曾三次担任县曲艺协会负责人。此外,较有影响的评话艺人有曹金文、戴恕鑫,均善讲《封神榜》和《水浒传》。
11.2民间歌舞:我县在春节期间历来有玩灯贺新春的习俗,其主要歌舞形式有唱兰花、旱地行舟(玩花船)、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秧歌灯、跑驴、五马破曹、歪歪(河蚌)灯、八朵云(八盏灯)等。建国前,玩花灯均由坊董、保甲长出面,向各家商号、店家和群众筹钱,雇艺人表演,唱词大多是恭贺新年的吉利话,皆即兴表演,信口填词。建国后,表演者均系各行业的文艺骨干,唱词除贺年词外,增加了政治内容,如歌颂党的领导,歌唱新的方针政策、新人新事和新风尚等,唱词也随之改为固定词。秧歌灯和打腰鼓于五十年代最为活跃,六十年代以后表演较少。八十年代打腰鼓有所恢复,特别是中、小学学生游行活动,彩旗队后即是腰鼓队,气势磅礴,深受群众欢迎。此外,其它歌舞历年春节都有,尤以舞龙灯影响较大。表演较好的,七十年代以前是搬运站工人,锣声昂扬,巨龙翻腾,很有催人向上的气势。八十年代,县基建部门的龙灯玩得较好,1984年被选拔参加滁城元宵灯会,受到滁城万民争观。这一时期,各种道具的饰物增加,华美夺目。龙灯安装了直流灯泡,夜晚上下腾飞,光华四射,龙口喷出烈焰,颇具神似。
11.3马戏、杂技:马戏、杂技过去俗称“玩大把戏”,建国前全椒有名的马戏班为邓寿亭组织的“邓家班”,常年活跃在苏、鲁、皖、鄂、赣、浙等省和县内各地,主要节目有镖打金钱、弹射弹子、气功、杂耍、跑马、踩钢丝、蹬坛子、爬尖刀山等。建国后,邓家后人先后组织过“和平杂技团”、“全椒马戏团”,活跃于城乡。此外,官渡乡于1984年成立了“民间杂技团”。
11.4民歌、民间传说:(一)民歌,建国前,县内流行的民歌小调有:孟姜女、八段锦、跌断桥、手扶栏杆、虞美人、跳槽、小寡妇上坟等。全椒本地流传的民歌小调有秧歌、车水号子、耕田号子、龙船号子等,内容纯朴,且曲调自然。六十年代以前,民歌小调唱者较多,尤其是农村,六十年代以后已基本无人演唱。1979年11月,县文化局创作组与县文化馆联合整理了《全椒民歌集》,共收集民歌55首。流行较广,且思想内容健康、有一定艺术性的民歌,主要有“三劝我郎把兵当”、“四句猜”、“龙舟竞渡”、“秧歌”、“兰花灯”等。(二)民间传说,全椒有许多民间传说,内容大都寄托了劳动人民战胜自然、反抗压迫、除暴安良、祈求太平的美好愿望,其中也有封建糟粕。故事情节大都采用释名(地名、山名、庙名、塘名)的形式,有一定的思想性;尤其是从中可以看到全椒纯朴的民风和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风貌。主要的民间传说有:县城一带流传的“正月十六走太平”、“斩龙岗的由来”、“仙鹤楼”、“饮马池(荷花塘)的由来”、“霸王马蹄石”“护主庙的由来”、“宝林桥飞来钟”和“北城巨蟒”;古河镇一带流传的“独山有宝”、“山神与土地”、“机智的长工”;马厂一带流传的“娘娘顶的由来”、“龙虎斗的由来”;程家市一带流传的“谎粮墩”、“二郎庙的由来”;管坝一带流传的“锁龙桥和骑龙集的由来”、“祈雨庙的由来”、“宝志公和尚与龙山寺”、“铁耙和尚头”;二郎和小集一带流传的“三圣寺的由来”、“三塔寺前三座塔”、“二郎口的由来”;陈浅一带流传的“百子楼的来历”“三汊河宝塔”;三合和复兴一带流传的“鲍三娘墓”、“干巴老爷”、“龙王尖和卧龙寺的由来”;界首一带流传的“二月二庙会的由来”。(以上故事均载于1960年县志稿和公社史稿),附:1.正月十六走太平,太平桥,位于县城东门古城街与上湾之间。相传汉朝时候,有一年朝廷拨下巨额库金叫县令刘平修筑一座方圆40余里的城墙,但时值江淮连年饥荒,百姓濒于绝境。爱民如子的刘平,遂将筑城库金赈济灾民,只留下极少的库金修筑了仅有四华里的城墙。后来朝廷派了钦差大臣前来验收,刘平据实秉报,钦差人怒,立摘乌纱帽解京治罪。那天正是正月十六,百姓闻之震动,扶老携幼跟随道边哭送。至一小石桥边,刘平大恸,挥泪向黎民说道:“望你们今后太太平平地过好日子!”此后,县人就将刘平所停留过的那座石桥称为“太平桥”,以纪念贤明的县令刘平。千余年相沿成习,每年正月十六,县城一带的群众都要走一下太平桥,当时俗称“走太平”,以祈望吉祥如意、富足太平。2.斩龙岗的由来,白酒乡境内有一高丘,土呈赤红色,丘名“斩龙岗”。传说在明朝洪武年间有九条孽龙到处行凶,人民不得安宁。明太祖朱元璋特派军师刘伯温前往降伏。刘伯温奉命来到白酒境内,走得有些疲乏,于是步至岗上休息,休息前想下河洗一下澡,清除一下身上的汗污。刘伯温抽出插于背上的宝剑,想找一个挂剑之处,可是四面一看,全是光秃秃的丘岗,无处可挂,他只得手握剑柄,猛地将剑插入垄上。突然大地震颤,一股鲜血如喷泉般涌出。刘伯温大吃一惊,仔细一看,原来是九条孽龙得知刘伯温前来,一齐潜伏在此岗之中,没料到刘伯温无意插剑竟刺伤了孽龙。刘伯温见状,不敢怠慢,遂将九条孽龙—一斩杀。这九条孽龙的血水,漫透了岗土,致使岗土成为红色。从此,百姓免遭恶龙的残害。这就是“斩龙岗”地名的由来。3.界首二月二庙会的由来,界首境邻皖苏两者和滁、江浦、和、全椒四县,是全椒物资吞吐之地。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旱涝不匀,年年荒歉,百姓困苦。某年,一道士云游至此,为民解忧,连念七七四十九天斋语,祈祷上苍风调雨顺,因劳累过度而身亡。百姓念他为民而死,特建一庙以作纪念。庙宇竣工,适值农历二月初二,从此每年这天,四乡百姓都来庙宇朝拜,借此交换一些小农县和种籽。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数百年的沧桑巨变,界首庙会已成了今天疏通商品流通、进行物资交流的大会了。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