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青田城区高清地图 ===
=== 青田县资讯概况 ===
教育发展:■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49-1978年的30年间,我县教育事业在曲折中发展。1949年,全县拥有小学232所,专任教师524人,在校小学生数8055人,拥有普通中学3所,专任教师39人,在校中学生数524人。而至1978年底,全县拥有小学1133所,比1949年增加901所,专任教师2531人,比1949年增加1989人,在校小学生数64625人,比1949年增加56570人;拥有普通中学11所,比1949年增加8所,专任教师688人,比1949年增加649人,在校中学生数18025人,比1949年增加17501人。各种形式的小学遍及全县每一个山村,基本实现了乡乡办初中,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幼儿教育、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我县扫除文盲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县教育事业发展迎来了艳阳天,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后,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加强,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日益浓厚,我县的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紧紧顺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和青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节拍,改革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基础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不断的探索与改革中取得了稳定、健康、和谐发展。1980年,全国首个县级电教馆在青田成立;1987年11月,顺利通过了省人民政府、丽水地区行署联合验收,实现了无盲县的目标;1991年,受国家教委、省教委的委托,青田县运用安子介先生编著的《安子介现代千字文》和他倡导的“劈文切字法”进行扫盲教学,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扫盲先进县”称号;1995年,县人民小学通过捐资形式,购置50台电脑,成为我县第一个拥有计算机教室的小学;1997年,通过省教委对我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验收,并被评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1999年,第一个多媒体教室在青田中学投入使用;2003年,青田在全省首创农村教育集团---章旦中学教育集团成立;2004年,青田县委、县政府决定率先在全省以政府投入的方式,开始在全县寄宿制中小学实施“爱心营养餐工程”,惠及全县中小学生约1.9万人;2006年,青田县作为浙江省教育系统唯一单位代表,在全国学生营养餐工作会议上,作了专题发言,得到教育部领导和与会代表充分肯定;2006秋季开始,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秋季,在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又向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作业本;2005年,我县又通过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两高”普九评估验收;2008年,我县通过了省教育强县评估验收组严格验收,跻身全省“教育强县”行列。至2008年底,全县拥有小学34所,专任教师1520人,在校小学生数29457人,拥有普通中学17所,专任教师1420人,在校中学生数21657人,职业中学3所,专任教师236人,在校学生人数3676人,幼儿园123所,专任教师567人,在园幼儿数13120人。小学所数比1978年减少1099所,专任教师比1978年减少1011人,在校小学生数比1978年减少35168人;普通中学比1978年增加6所,专任教师比1978年增加732人,在校中学生数1978年增加3632人。2008年,全县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99.9%,巩固率99.9%,全县初升高比例为92.0%,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0.5%。全县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3%、99.4%、95.4%、86.9%,小学专科及以上、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分别为80.9%和65.9%。

基本介绍:邮编:323900代码:331121区号:0578,拼音:QīngTiánXiàn,QingtianXian,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北纬28°08′,东经120°17′,东接温州,南连瑞安、文成,西临丽水、景宁,北靠缙云。总面积2493平方千米。总人口33.65万(2010年)。青田县辖10个镇、21个乡:鹤城镇、温溪镇、东源镇、船寮镇、北山镇、山口镇、海口镇、高湖镇、腊口镇、仁庄镇;章村乡、舒桥乡、贵岙乡、石溪乡、祯埠乡、祯旺乡、万山乡、黄垟乡、季宅乡、海溪乡、高市乡、巨浦乡、万阜乡、汤垟乡、方山乡、吴坑乡、仁宫乡、章旦乡、阜山乡、岭根乡、小舟山乡。县人民政府驻鹤城镇鹤城东路109号。属括苍山余脉和洞宫山脉。地形复杂,切割强烈,千嶂万壑,山地占89%,水面占5%,平原仅占6%。瓯江斜贯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4℃。无霜期279天,年最大降水量达2213毫米,年最小降水量1032毫米。主要矿藏有钼、铅锌、萤石、叶腊石、花岗岩、高岭土、石灰岩等。330国道、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过境,水路有瓯江。青田石雕名闻中外。景点有石门洞等。
【县情概况】:地理坐标为北纬28°08',东经120°17'。东接温州,南连瑞安、文成,西临丽水、景宁,北靠缙云。全县有21个乡,10个镇,总面积2493平方公里,人口48.7万。汉语拼音:QingtianXian,代码:331121,邮政编码:323900青田县历史悠久,自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置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原来隶属处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温州专区。1963年5月改属丽水地区。2000年7月,丽水撤地设市,青田县隶属丽水市。据县志记载,青田因太鹤山下田产青芝,而取县名叫芝田,后改叫青田。青田属山地丘陵地貌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8℃。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相映生辉。最为突出的是“一江二石”。一江,指贯穿青田全境的瓯江;二石,指省级著名风景名胜区石门洞和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青田石雕。青田依靠温州,经济发达,华侨特别多。各个华侨也都十分爱家乡。青田基础设施完善,特别是咖啡美食。第三产业服务类也相当发达。加上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是个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有“小香港”之称。瓯江水碧似蓝,两岸风景如画,从古到今,潮来波涌,游人如织:传说我们的祖先轩辕曾驾舟从缙云来到青田,忘情地翻阅大自然的杰作石门瀑布,至今轩辕遗迹犹在;光武帝、宋高宗也曾在瓯江浪里飞舟,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瓯江,是连接中华历史的通道,青田山川的骄傲!,石门洞是洞天福地,世外桃源,它与刘基结下不解之缘。它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历代无数文人名士,写下许多动人的赞美诗文。一千多年前,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便将石门洞誉为“东南第一胜”。太鹤山,神仙住过的地方。“何事别寻仙境界,此山原是鹤家乡。”唐代清溪道士叶法善曾隐居这里养鹤、点易、炼丹、试剑,得道成仙。唐玄宗赞他为“上天下天鹤一只”。此后,太鹤山被人称为“人间仙境”。石门洞是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之一的第三十青田山洞,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属傅真人治之。青田石雕享有盛名,更因它创造了灿烂的石雕文化。很早以前,青田就有女娲补天遗石下凡变成石雕石的传说。1500多年前,青田人开始认识它,利用它。从此,青田石雕从无到有,从衰到盛,从国内到海外,从单一工艺到艺术精晶,似一条艺术长河,闪耀着一代代艺人们的智慧之光,从古奔流到今。青田又是著名侨乡。青田人侨居国外已有300多年历史,有18万华侨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且在逐年增加,2000年,全县就有3万人领取护照,1万多人出国定居。近几年来,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年出口贸易额达30亿美元。全县私人外汇储蓄高达3亿美元,捐助家乡建设累计人民币1亿多元,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独具特色的华侨文化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绚丽缤纷的色彩。“一水绕城南,春风满渡头。往来人似鲫,终日不停舟”是对名人之乡--青田的真实写照。古往今来,在永恒的山水间,青田一批批名人、贤士、企业家、艺术家、高官诞生于瓯江两岸,传名于大江南北,构筑了千百年来独特的人文景象。作为“名人之乡”,青田自宋以来,学风日盛,自宋而来两宋三朝汤思退、名医陈言;谏议大夫蒋继周、明代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刘基;清代学者韩锡胙、中国首任粮食部长、银行家、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章乃器;世界博览会中国第一人陈琪;前国民党“副总统”陈诚;中国第二位女副总理陈慕华、画家张弦、诗人力扬、“棒球大王”王贞治、美邦老总周成建、金士顿老总杜纪川等等。
自然地理:地形地貌:青田县属山地丘陵地貌。青田县山峦连绵,奇峰挺拔。万山海拔600米,无穷无尽的山脉像一堵坚固的屏障。
水文状况:青田县有瓯江贯穿全境。瓯江为浙江省第二大江,它位于浙江南部,古名慎江,曾名永嘉江、温江。流域总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瓯江发源于庆元、龙泉两县市交界的百山祖锅帽尖。西北流称梅溪,至李家圩左纳八都溪后称龙泉溪,流经龙泉县后左纳大贵溪,进入紧水滩、石塘两水库,东北流经玉溪水库,至大港头,左纳松阴溪后称大溪。至四都左汇宣平溪,至黄渡左纳小安溪,至古城左纳好溪后,折东南流至青田县船寮左纳船寮溪至湖边右纳小溪,之后始称瓯江。经青田至温州市江心屿,水分南北二江,楠溪江从左岸汇入,其下游江心有七都岛分隔为两支,至龙湾汇合后东流,又有灵昆岛分隔为两汊,北汊经七里黄华、岐头注入温州湾,南汊经兰田码头注入温州湾,流域面积18100平方公里,河源至河口黄华岐头全长384公里,落差1300米,平均坡降3.4‰。
气候特点:青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3℃,年均降雨量1747毫米,无霜期279天。冬暖回春早,气温垂直分布明显,小气候环境多种多样,适合于多类野生植物生长。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