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蕲春城区高清地图 ===
=== 蕲春县资讯概况 ===
蕲春风光:[古城蕲州]:蕲州位于蕲春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是鄂东最古老的城镇,历为郡、路、府、州、署、县治,曾为鄂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长江中下游商品集散地。蕲州文化底蕴深厚,境内风景名胜繁多,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之地。蕲州古城:筑于南宋,全为石砌,依凤凰、麒麟二山而起,临长江而池,壮丽别致,规模庞大。据嘉靖《蕲州志》载,“城周九里三十三步,高一丈八尺,东南北阔一十七丈八尺,两侧天堑弥漫,不可以丈尺计。有城门六,城垛二千一百六十五个,城上吊楼九百九十间”。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收藏有李时珍故里蕲州明代古城屏风。现有城墙得到了较好的修缮和维护,并建有“医圣阁”等仿古建筑。
[李时珍陵园]:位于蕲州城东南面风景秀丽的雨湖之滨,占地80亩,由李时珍墓地、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医史文献馆和药物园四部分组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李时珍墓地坐落在蟹子地,与李时珍诞生地瓦硝坝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古时即列入“蕲阳八景”,李时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李时珍纪念馆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为仿古(明代)建筑群,气势恢弘,错落有致,工程获“鲁班奖”,馆内陈列大量珍贵的医学资料、药物标本和郭沫若、邓颖超、方毅等同志的题词。李时珍医史文献馆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题写馆名,分医中之圣、科学之光、功业长存、伟人永生四个部分介绍李时珍光辉的一生,馆内珍藏中外《本草纲目》版本十余种,以及古今中外介绍李时珍的医药书籍、文献资料和报刊杂志等等。李时珍药物园包括药物碑廊和百草园两部分,为我国第一家中医药自然博物馆。本草碑刻长廊镶嵌128幅药材石雕,刻工精细、栩栩如生;百草园种植各类药材310多个品种。李时珍陵园自1981年4月对外开放以来,平均每年接待中外游客40余万人次。
[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处,位于蕲州雨湖之滨,只要打开沿湖一面窗户,即可看到雨湖风光。李时珍避开闹市,隐居草庐,致力编纂,在此著成《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所馆诗集》等。
[玄妙观]:李时珍当年为民治病的诊所,原址在蕲州城内麒麟山,修建于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明英宗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荆靖王朱祈镐迁建于蕲州城外,文革中被毁。今重建的玄妙观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王任重同志亲笔题写了“玄妙观”三个大字。
[雨湖]:历为游览胜地,水面二千多庙,无污染,春多桃李、夏盛芙蓉,历史上曾有“有雨湖、不下西湖”之赞誉。湖边有名人教授馆、药都宾馆。雨湖盛产武昌鱼、鲫鱼等,雨湖鲫鱼以肉质鲜嫩著名。
[金陵书院]:位于蕲州镇,是黄冈仅存的古书院遗址之一。为清代旅蕲南京人集资兴建。现存建筑兴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筑面积210平方米,由“金陵书院”、“聚德堂”、“保婴堂”三部分组成。院内有“钟山遗秀”、“重修碑记”等碑刻5块,大门首“金陵书院”几个遒劲大字仍历历在目,现改为道观。
[四祖正觉禅寺]:位于蕲州凤凰山麓,又名“凤山寺”,禅宗四祖道信于隋唐时创建。明洪武年间重建,正殿之外有转轮藏阁、千仞亭、望江亭等建筑,规模较为宏大,为“十方丛林之一”。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同治与光绪年间又重修,为蕲春佛教中心。
[昭化寺]:位于蕲州城北缺齿山南麓。明宪宗成化初,孙悟空在此结草为庵;1471年,在蕲州建王府的荆王捐金,僧智明主持,就庵建寺,一进四重,规模宏大。整个建筑占地五十余亩,内供佛像百余座,殿内石雕香案和石柱石梁上雕刻的龙、凤、花、鸟,栩栩如生。寺庙佛像及所有梁柱均由石料制成,技艺精湛,无比壮观。“文革”时,昭化寺毁坏严重,所幸正殿保存完好。1993年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正殿进行了重修,先后建起了三圣殿、观音殿、斋堂、住宿楼和大雄宝殿。现在,昭化寺终日香火缭绕,香客络绎不绝,与邻近的李时珍陵园、中药材市场、博士街和玄妙观联成了一个旅游景点群。
[高山铺战役遗址]:1947年秋,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根据中央战略决策,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4万余人,转战千里,长驱直入大别山,揭开大转折历史序幕。蒋介石急忙调兵追截,纠合22个旅的野战部队要予“聚歼”!刘邓审时度势,决定利用蕲春境内高山铺一带的有利地形,创造条件,诱敌深入,围歼尾追之敌。10月25、26日,刘邓指挥我军一纵十八旅、六纵第五十二团和中原独立旅用“拖刀计”将敌整编四十师(相当于军)及整编五十二师八十二旅,引入高山铺狭谷地带围击聚歼,共歼敌1.26万人。这次战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第一次重要战役,极大地震慑了大别山的蒋军各部,从而使大别山迅速变成我党我军逐鹿中原的前进基地,从此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高山铺战役遗址于1992年被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战场位于漕河镇高山铺村,距县城5公里;总指挥部云林宫位于刘河镇胡凉亭,距县城26公里。1987年,在县城以东一公里处的蕲漕大道东南侧,修建高山铺战役烈士陵园,占地面积25346平方米。园内建有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碑名的“高山铺清水河战役烈士纪念碑”一座,碑高27米,碑顶塑造巨型步枪刺刀一把,雄伟豪壮。由集体撰写的603字碑文镶嵌于碑名之下。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为此园亲笔书写了“壮怀激烈,英名永存”的题词。
[仙人台风景区]:在蕲北大同与英山县交界处,主峰海拔1176米。《蕲州志》记载:“仙人台,在州北二百一十里,以名魁山、旋螺山,有九十九峰,高若列屏,横亘州北,陡其巅,可极目千里。”,山顶南向有一长方形天然石台,体积约十余立方丈,台面及其四周均如刀削,石台西边有一座巍巍石庙,相传建于清乾隆年间,自四周墙壁至顶端,全用方形条石砌成,长8米,高6米;石厅内矗立着4根巨大的石柱,大厅周围刻有数百个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小型浮雕佛像。庙门刻有对联:“眼光俯视大千界,心地高悬第一峰。”相传此地为著名禅师刘五、刘六修炼羽化登仙之所,故名仙人台。此地盛产名茶,种茶历史悠久,始于汉,盛于唐,有“唐满顶,汉齐腰”之说。唐宋时所产之“蕲门”等名茶为鄂东重点名茗,为“淮南三茗”之一,被定为每年的皇家贡品。现有国营仙人台茶场,所产的“台茶”为全省名茶。
[横岗山风景区]:在蕲春、武穴交界处。重峦叠嶂,宛如龙卧其巅,故名“横岗”。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恭有游山碑文尚存。寺庙景观有真武殿、圣母殿、祖爷殿、玉皇殿、云盖寺。横岗山寺庙始建于隋初,禅宗上祖道信幼年曾在此出家,卓锡七年。当年修炼时在石壁上留下的指印以及石凳、石椅、石屋至今仍在。唐宋时佛道合一,山上佛寺道观盛极一时,有“庙宇七座,殿厢塔室七十余间”。1990年新落成之灵隐寺大雄宝殿,又使香火渐盛,现在每年来山上进香观光者多达数十万余人。龟驮经书:横岗山风景独特,景点繁多,许多景观都有美丽的传说,并留下了佛教的印迹。“龟驮经书”石就恰似一只神龟背驮一箱经书。相传它从遥远的西域送经而来,路上历经磨难,到横岗便涅磐成石。龙头石雕:横岗山一景,融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于一体。巨石位于山顶,状于龙头奋起,其阴阳两面均有名人石刻。阴面为巨幅阳刻,“云”字清晰异常,阳面为阴刻诗文,阴阳互补,浑如天成。舍身崖:地势高峻,陡于刀削,身居其上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相传禅宗四祖道信在横岗山卓锡期间,常在此参禅修炼,悟出舍身向佛之道。所以,后人称之为“舍身崖”。太阳神庙:横岗山寺庙繁多,尤其在唐宋时期由于佛道合一,寺庙道观更是盛极一时,有“庙宇七座,殿厢塔室七十余间”。龙松:卧横岗山为国家森林公园,植被丰富,林木茂密,形态各异,气象万千。卧龙松生于峭壁之上,形似卧龙出山,蔚为壮观。云界寺:因地处山顶,常为云雾履盖而得名。始建于隋朝初年,禅宗四祖道信幼年在此出家,卓锡七年,原寺已毁,这是1990年重建的新寺,为蕲春县开放寺庙之一,常年游人不断,香火鼎盛。
[三角山风景区]:三角山,又名笔架山,距蕲春县城西北30公里,横跨蕲春、浠水两县,方园60平方公里,大小山峰近30座,主峰海拔1200米,是鄂东地区名山之一,以其古、奇、特、丽名闻遐迩。山中的“笔架飞瀑”胜景,载入了《中国名胜辞典》。三角山高峻秀美,怪石嶙峋,佳林繁茂,一步一景。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揽胜观光佳境。主要景点有一尖、二尖、三尖、老龙洞、三角寺、笔架飞瀑;还有舍身崖、龙船石、拨火棍等。山中崖壁上还保存有不少诗、词、题刻,“三角山摩崖题刻”,已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有名的“猎场”,珍禽异鸟,种类繁多,断板龟、红毛狗举世罕见;这里是天然的植物园,林果花草,季季纷芳,红茶花树、月内梭罗极其珍贵;这里是有名的药物库,《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种药材,三角山就有400余种。这里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既有山珍野味,又有美景佳境,是人们旅游观光、回归自然的绝妙去处。千年茶花三角寺旁的这株茶花树,相传为建寺之初僧人从南国引进种植的,树与庙相依相伴已有千余年历史。据专家考证,它是湖北省境内最“年长”的茶花树。此树一年开三次花,一次花红如火,一次花黄如金,一次花白如雪,谓为奇观。每年花季,赏花者络绎不绝。石门三角山不仅是旅游胜地,而且还是古代的兵家必争之地,山上古时城墙依稀可见。古城区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这是其中保存较好的南门。三角庙三角山历为宗教圣地,隋唐时期,山内有36寺庙,72庵观,有“三千和尚八百道人”之说。现存寺庙有三座,即山上的三角寺,山腰的龙门资教寺和山下的达城庙,均香火旺盛。老龙仙洞三角寺东北上侧有洞,相传有“龙”潜入而名“老龙洞”。洞内有泉井,子午有潮。洞顶石缝有千年古松一株,苍翠挺拔。旁有“松龙结缘”、“唯天在上”、“有龙则灵”等摩崖古刻。碧仙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距老龙洞不远有一洞曰“碧仙洞”,相传有仙人居住。大革命时期,我游击队曾在此建立根据地。望夫石又称舍身崖,位于三角山“二尖”之巅,极目远眺,视野千里。相传早在秦始皇修长城时,三角山一带不少男丁远征北国。山里有一位少妇思夫心切,天天登山遥望,历时数十年,后来听说丈夫客死他乡,便跳崖殉情。达城庙位于三角山下,始建于北宋初期,清嘉庆十七年建成现在的四进四楹规模。庙里主要供奉二令公尊神,祖籍河南洛阳、世有勋爵。达城庙虽历尽劫波,而庙貌依然,金像亦保存完好。徐向前元帅曾率主力在达城庙及其附近全歼国民党劲旅,恢复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当时的指挥中心就设在庙里。因此达城庙是一个既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又具有革命意义的文物单位。龙门资教寺位于三角山上,俗称三角寺。据旧志载:“后梁高僧慈应创建,宋仁宗赐额‘龙门’,宋高宗加赐‘资教’。”开山祖师被赐封为“当山得道,慈应祖师”。明洪武元年(1368年),僧正梁重修。当时规模宏大,主殿之外,尚有“大士阁”等建筑。主殿采用古代传统“斗榫”工艺,内呈正方形,面积1200平方米,殿顶由4根圆形立柱支撑36根大小不一的横木组成伞形顶篷,内看四角下垂,外观四角上翘如荷叶,故又称“荷叶殿”。大士阁、龙云阁均有楹联,其中龙云阁客堂联为:“独坐蒲团,细剪山云缝旧衲;客来禅室,闲敲石火煮新茶。”据传当年曾有“三千和尚八百道人”。1947年10月,刘伯承、邓小平转战大别山时曾到此歇息,并嘱咐寺僧保护文物,搞好生产。
[太平森林公园及避暑山庄]:太平森林公园坐落于蕲春县青石镇东部的云丹山,最高峰海拔1244.1米,为蕲春之最。公园总面积1515.4公顷,其中有林地985公顷,水面30公顷。它地处北亚热带南部,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C;年降水量1352毫米。春秋两季气候宜人,特别是夏季凉爽,盛夏最高气温28°C左右,且空气湿度小,无蚊蠓。公园距县城50公里,有蕲(春)太(安徽省太湖县)公路和三级公路相连。公园地形复杂,地貌神奇,地理条件优越,层峦叠嶂,深涧含幽,云奇石异,险绝突兀,形成三十多处各具特色的景点。太平避暑山庄:太平森林公园风景秀美,气候宜人,吸引了二十余家省内外单位环太平水库建了风格各异的避暑山庄,占地面积3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一幢房屋就是一个景点。再加上各项配套娱乐设施如健身馆、游泳池,更令太平森林公园增添万分秀丽,丰富诸多内容。云丹山日出:云丹山海拔1224.1米,大别山东南第一高峰,山顶有一古石碑刻“云丹山”。站在峰顶,极目远眺,云蒸霞蔚,颇为壮观。极顶观日出,更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云丹山(故又名太平山)清朝诗人顾昌曾留下诗言道:“拔地起崔嵬,崇峦万仞开。嶂褰青霭合,崖护紫霁回。草色常烟雨,山光到酸醅。须知琼绝处,步履接三台。”,烂泥滩:云丹山顶北侧,有一约500亩凹地,上有一泉,常年积水成沼,烂泥淤积,深则数丈,有耕牛掉进泥潭淹死的记载,充满神秘色彩。传说古代一贪官在烂泥滩筑山为寨,将从百姓那里搜括的金银财宝挖掘大坑埋藏,以备招兵买马和营建宫殿用,却突然出现一神秘老叟,一阵山崩地裂,埋宝之地变成一滩烂泥,金银财宝全部沉没于烂泥至今……,线粉槽瀑布:高六十余米,涓涓细流似雾似粉丝,故名“线粉槽瀑布”,雄奇壮观,秀丽迷人。瀑布底有一深潭,潭水深不可测,站在潭边凉气袭人,抬头望瀑布顶端,令人头晕目眩。太平水库:修建于1966年,面积约20平方公里,四面青山环绕,山庄亭阁环布,水上游乐,凉风习习,水上垂钓,其乐无穷。云丹山水库:面积10平方公里,位于云丹山以东,库水清澈见底,无任何污染。现有水系引水渠5公里,供应太平山庄饮用水,余水发电。赛老寺庙:古寺庙名闻四方,现在旧址重建赛老寺庙,因历史久远,游人可瞻。财神洞:洞内有财神,传说到洞内烧香求财,十分灵验。凉亭洞:位于太平森林公园进出口,传说是古代战争进出关口,又是行人歇脚的地方,夏天山下炎热,上山一到此洞,立刻寒气逼人,倍感舒凉。双峰尖:位于云丹山主峰以东,一高一矮,如竹笋直插云霄,酷似兄妹,攀登二峰,奋力先登夺冠。烈士墓: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六位战士,英勇同敌周旋,最后因弹尽粮绝,不幸牺牲在黄竹园,表现出新四军革命战士的英雄气概。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特修建了“烈士墓”,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地方。火焰洞:位于双峰尖以南,洞内深邃昏暗,雾气缭绕,传说唐僧西去取经,路经此处,孙悟空在此洞内降得一妖。铁索桥:太平山庄人工架设的铁索桥,横跨太平水库东西,高50米,长60米,人行桥上,脚下碧水蔚蓝,索桥悬空,令人心悬。远处观桥,彩虹飞架,天堑变通途;登桥步行,水上悬空,刺激特别。观音泉:在太平水库北侧,两块巨石缝中,一股清泉涓涓而下。据说此泉水矿物质丰富,对人体生理机能有调节增强之功能,育龄妇女饮后有利怀孕易于得子,故又名“送子泉”。雷劈石:一块高15米,宽20米的巨石,当中一分为二,象刀劈斧斩,传说雷公为降妖将此石一劈为二,故为“雷劈石”。
历史沿革:蕲春,据晋代刘伯庄《地名记》记载:“蕲春以水隈多蕲菜(水芹菜)”,因之得名,北宋乐史《太平环宇记》承其说。蕲,一名水芹,蕲春意为蕲菜之春。历史上另称蕲阳、齐昌、蕲州。夏代,蕲地在九州中的扬州之域。商及西周,承袭夏代,仍属扬州。春秋时属楚,战国时属楚之九江郡。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蕲地仍属九江郡。秦末,归衡山郡。公元前201年(西汉高祖六年)建县,而其远古文明则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是鄂东最古老的县之一,治所大约在今八里湖的土门城。公元47年(东汉建武二十三年),汉在蕲置侯国,封陈浮为蕲春侯,传三世,国除,复蕲春县。公元208年(东汉献帝建康十三年),赤壁之战后,蕲春属吴,孙权置蕲春郡,治蕲春,辖蕲春、邾县、寻阳,上隶扬州。西晋永兴时期,浔阳治徙江南,其江北地(即今黄梅县、武穴市东部)并入蕲春,蕲春隶属豫州之西阳国。公元378年(东晋太元三年),孝武帝司马曜因避其母阿春讳,改蕲春县为蕲阳县,隶属南豫州南新蔡郡。蕲阳沿用至南齐,共108年。公元448年(南北朝文帝元嘉二十五年),析蕲阳县西部希河之西置希水县,蕲河西至希河东置蕲水县,蕲阳县仍属南新蔡郡。后重归豫州。南北朝朝代,政局极乱,蕲春县归隶变化频繁。公元486年(南齐武帝永明四年),改蕲阳县为齐昌县,沿用至隋初,共112年,故后人或称蕲春为齐昌。置齐昌郡,辖阳塘、保城、齐昌、永兴四县,上隶豫州。北周占领淮南江北时,改南梁武帝时改蕲州为罗州,又复改为蕲州,齐昌郡、齐昌县均属蕲州。隋统一中国后,撤原州、郡、实行州、县两级制,置蕲州总管府,辖齐昌、蕲水等县。公元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改蕲州总管府为蕲州。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复“蕲春”县名。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改蕲州为“蕲春郡”,领蕲春、蕲水、浠水、黄梅、罗田五县。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改“蕲春郡”为蕲州,治蕲春,仍领5县。同年,并蕲水于蕲春,同时在蕲东部置永宁县。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改蕲州为“蕲春郡”,领蕲春,蕲水、广济、黄梅4县。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复“蕲州”名,上来准南道。宋代,曾在府、州之置“路”,蕲州属准南路,仍治蕲春,领4县。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准南路分为东、西南路,蕲州隶属准南西路,领县增加了罗田,为5县,因地界金国,蕲州建为防御州。元初,改“蕲州”为“蕲州路”,治所及领属县同宗。公元1275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置准西宣抚司于蕲州路。公元1277年(元世祖至元十四年),改“蕲州路”为“蕲州总管府”,置录事司。公元1286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直隶湖广行省,逾六年,复隶准西道。元末,蕲州路先后为农民起义军“天完”和“三又”政权所据。公元1364年,朱元璋灭汉,改“蕲州路”为“蕲州府”,治蕲春,上隶湖广行省,领蕲春、蕲水、广济、黄梅、罗田5县。公元1367年(明太祖洪武九年),降蕲州府为州,隶湖广布政司。不久,改属河南布政司,撤蕲春县,以州领县事,外领5县。公元1445年(明英宗正统十年),荆王朱瞻纲自江西建昌迁蕲,建荆王府于蕲州城。清初,蕲州领县如归末,属黄州府,上隶湖广布政司汉黄德道。1664年(清圣祖康熙三年),蕲州不再领县,仍属黄州府,因当年改湖广为湖北、湖南两省,蕲州上隶湖北省。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裁州,复“蕲春县”,属湖北省江汉道,后江汉道撤直隶湖北省。公元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0月,省、县中国置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罗田、英山、广济、黄梅、浠水和蕲春均属第二行政区,督察专员署治蕲州城,以督察专员兼理蕲春县事,后于1936年专员公署迁黄州,至建国前,蕲春一直属黄冈行政区专员公署。公元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蕲春县隶湖北黄冈行政区,或隶黄冈专区、黄冈地区。公元1996年5月,黄冈区改建“黄冈市”,蕲春县隶属之。汉末以来,蕲春以地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战略地位显要,历为当权者所重视,先后设郡、州、府、路、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于境内;明代尚设蕲州卫、下江防道于蕲州,并迁荆王府于蕲州治所。当时辖地包括今蕲春、浠水、罗田、英山四县及武穴市大部、黄梅县部分。历史上,蕲春长期为郡(州、路、府、专区)和县两级政府机构所在地,历为鄂东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蕲春恢复县制,隶属湖北省黄冈市(地区)。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