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凌云城区高清地图 ===
=== 凌云县资讯概况 ===
旅游线路:凌云一日游,A线:弄林风光—岩流瑶—弄福公路—纳灵洞—淘金乐园—水源洞—(百花庄圆)。行程结束。B:茶山绿色金字塔—纳灵洞—淘金乐圆—水源洞—(百花庄圆)—弄福公路奇观。行程结束。凌云二日游,第一天:下午在迎晖山庄或其它酒店接团,游览纳灵洞,晚餐后参与壮族民俗篝火歌舞或凌云小吃一条街。第二天:上午乘车上万亩茶圆,观茶山绿色金字塔,瑶家妹仔陪您采茶、制茶、品茶、选购茶。下午游览水源洞、弄福公路奇观、岩流瑶寨、弄林风光,行程结束。凌云三日游,第一天:下午在迎晖山庄或其他酒店接团,游览纳灵洞,晚餐后参与壮瑶民俗篝火歌舞或凌云小吃一条街。第二天:上午乘汽车上万亩茶园,观茶山绿色金字塔、参与采茶、制茶、品茶、选购茶。下午游览水源洞、博物馆、中山纪念堂、云台山或独秀峰,晚上自由活动。第三天:乘汽车往逻楼,观赏壮观宏伟的坪洞梁峰丛画廊,午餐于逻楼镇春风楼,乘车沿途观赏自然风光回县城,弄福公路奇观、岩流瑶寨、弄林风光。行程结束。
建制沿革: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屠准率军攻占岭南百越,统一岭南地区,设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今凌云地归属桂林郡地。汉朝,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将南越地区纳入全国行政区域,设苍梧、郁林、合甫、交址、九真、日南、南海、珠崖、儋耳等九郡,今凌云地属郁林郡。三国时期,广西属吴国,今凌云地属广州统辖的郁林郡。晋代,今凌云地属广州郁林郡的增食县。唐朝,将全国设为十道,广东、广西为岭南道,岭南道分为东道(广东)和西道(广西),西道下辖桂管、邕管、容管经略使。唐皇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以夷治夷"的政策,在左右江地区设21个羁縻州,全国一统,设州、郡、县,今凌云地属邕管羁縻双城州,半为溪垌,这是凌云县最早出现的行政建制。宋代,实行路、州(府)、道、县建置,分为15路、广东广西属广南路、广南路又分为广南东路(广东)和广南西路(广西),广南西路下辖25个州,百色地区属邕州右江道,宋沿袭唐代的羁縻政策,邕州设44个羁縻州、县、垌。宋代在凌云先置勘州,后又称磡峒(何时置州、州治在何地均无考)。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置泗城州。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凌云属广西行省田州路军民总管府所辖的泗城州,下辖利州、唐兴州。明朝,废元时的行省,在全国设13个布政使司,广西为一个布政使司,分设11府,3个直隶州统辖所属州县。泗城州直隶于布政使司,下辖利州、程县、唐兴州、上林长官司、安隆长官司。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将州治从故城迁到古磡峒(今县城)。清朝,又推行省、府、州、县,凌云仍称泗城州,顺治十三年(公元1655年),泗城岑氏土官岑继禄投效清军,引清军追击打败明末残余的永历帝朱由榔有功,顺治十五年(1658年),叙功晋泗城土州为泗城土府,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称为泗城军民府。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改除土官、任用流官),正式称为泗城府,隶右江道。乾隆五年(1740年)置凌云县。泗城府下辖西隆州、凌云县、西林县。凌云县名,自乾隆五年(1740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凌云县志》载,当时的凌云县,疆域宽阔,地之广袤,东西距430里,南北距560里,地界与三省接壤。现在的凌云县、乐业县全部及天峨、凤山、田林、百色四市县的一部分均属当时的凌云县领辖。民国,元年(1912年)凌云废除县称泗城府。二年(1913年)撤府恢复凌云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于乐业县的设立及部分乡划归天峨、田林、百色、凤山等县,凌云县地域缩小。1950年1月5日,凌云县解放。属百色专区,1952年8月11日,凌云乐业合并为凌乐县。1962年3月27日,撤销凌乐县,恢复凌云、乐业县。1970年属百色地区,2002年属百色市至今未变。
自然地理:气候: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日照1443.7小时,无霜期长达343天,年平均气温20.5°C,极端最低温-2.4°C,极端最高气温38.4°C,大于等于10°C的年平均活动积温6000°c;1月最冷,月均温11.4°C;7月最热,月均温26.4°C。年均降雨量1700毫米,集中在5—10月份,年均蒸发量1406.9毫米,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年平均相对湿度78%。夏热多雨,间有涝灾,冬温凉而干燥,偶有低温霜冻,高山地区常有冷冻积雪,秋高气爽,常有春旱、冬旱发生,四季明显。
水文:有澄碧河、布柳河,河网密度0.134公里/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8亿立方米。
地形: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中山地貌类型。全县群山起伏,地貌由土山和石灰岩喀斯特山地两大类型构成。土山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60%,居住着全县40%的人口,而40%的石山地区却居住着全县人口的60%。
土壤:母岩主要有砂页岩、石炭岩。土壤类型主要有黄红壤,占45%,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至1200米地带,肥力高:黄壤占11%,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地带,土壤湿润、疏松、肥力高;棕色石灰土占34%,分布在石山地区:红壤占10%,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高丘深谷地带,土壤干燥,肥力一般。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