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海丰城区高清地图 ===
=== 海丰县资讯概况 ===
教育机构:彭湃中学:是一所县立完全中学,广东省一级学校。原名“海丰中学”,原校址为现“海丰中学”所在地——南门湖畔。现校址坐落于“诸胜毕会”的海丰县城北郊、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执地五坡岭。该校以中国早期革命烈士彭湃同志的名字命名,学校素以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精神培育英才为教育特色,是一所有九十年历史、具有光荣革命传统而名闻遐迩的老校、名校。高考成绩名列本地区前茅。
海丰中学:是一所县立完全中学,县一级学校。坐落于素有“文化墨池”美称的南门湖畔,校园碧波环绕,环境幽雅,繁华似锦,四季飘香。
海丰县陆安高级中学:县一级学校,坐落于海丰县城内,学校前身陆安师范学校创建于1918年。2000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转为高级中学。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校园面积约9万平方米。(旧址已合并入彭湃中学,校区安排为高一学生就读。陆安高中新校址为原海丰公学校区。)
海丰县海城镇第三中学:创建于1997年9月坐落于海城二环路云岭山下。学校占地面积四万二千平方米,现有教学楼两栋,教室51间,实建面积八千八百多平方米,是一所拥有106位教师2500多位学生的新建初级中学。中考成绩在本地区一直名列前茅。
海丰县红城中学:创办于1958年,是县城地区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汕尾市“一级学校”,汕尾市“绿色学校”。
海丰县梅陇中学:坐落于海丰县重镇梅陇镇内,前身私立梅峰初级中学创办于1942年秋,校址在梅陇西山梅峰古刹(现校址为梅陇镇北郊广汕公路旁),1952年更名为海丰县第三中学。2001年12月通过等级评估,成为海丰县一级学校。
海丰县赤坑中学:坐落于海丰县赤坑镇内,前身是海丰县第四中学,是一所有40多年历史的完全中学
私立仁荣中学:学校现占地面积68000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0万平方米,目前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经四年的持续性投入,发展迅速,学校规模正健康地往继定目标进发。学校校园优美,一年四季鲜花芬芳。学校现有教学班48个,学生近3000人,教职员工170多位。
私立海丰县广播电视大学:海丰县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于1984年8月,海丰电大无论在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软件建设方面,在全省县级电大中均属一流水平。现有中、高级职称教师约占教师总数60%以上,并向外聘请了近30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他们是本地区大、中专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在职教师。另外,私立学校还有英豪中学和德成中学。
海丰县陈潮中学
海丰陈潮中学位于海丰的联安镇,原身是联安第一中学,为在纪念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陈潮,在加上陈潮是联安人,所以名叫陈潮中学。是一所有50多年历史的中学。
历史沿革:置县起源与历史区划沿革:海丰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背山面海,毗邻港澳,总面积1750平方公里。全县有16个镇,236个村民委员会,4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海丰县人民政府驻地设在海城镇。海丰县为岭南所称望邑。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们已在东南沿海聚居生息。历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为“南蛮”之地,也是“百越族”的一部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214年),秦平百越设郡县,次年设南海郡,置龙川、博罗等县,海丰地域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成帝元年,析南海郡之东为东官郡,海丰隶属东官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从东官郡的博罗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海丰县。据传因海丰地临南海,海产丰富,取意于“南海物丰”,称海丰县。海丰置县后,至南北朝均隶属东官郡。唐代属循州,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24年),海丰县擢升海丰郡。海丰郡管辖归善(今惠阳、惠东)、博罗、海丰、河源、雷乡(今龙川)、兴宁六县。唐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废置海丰郡,仍为海丰县。五代属越州,宋代属惠州,元代属惠州路,沿至明、清均属惠州府。海丰置县后,区域界限曾有变更。唐代武德五年(公元625年),从海丰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安陆县(即原陆丰县的前身)。至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安陆县又并回海丰县。宋代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推行王安石“募兵制”新法,海丰县设八个都,有兴贤都、金锡都、杨安都、石塘都、石帆都、吉康都、坊廊都、龙溪都。当时的海丰县区域包括现在的汕尾市全境和惠来、普宁、揭西等部分地区。明代嘉靖年间,全县又分设8都30里,明代正德十年(公元1516年),从海丰县划出东部的龙溪都与普宁县部分地区合起来设置惠来县,海丰县存7个都。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农历四月五日,将海丰县所属的坊廓都、石帆都、吉康都等3个都划出来,设置陆丰县。海丰县存兴贤都、石塘都、杨安都、金锡都4个都,下设55约。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建置与变更:辛亥革命以后,全国行政区划废除府、州的设置。民国三年至民国九年(公元1914年至1920年),海丰隶属于广东省潮循道(潮循道包括汕头地区和佛山地区一部分,共25个县)。海丰县设立9个行政区:附城区(一区)、公平区(二区)、梅陇区(三区)、鮜门区(四区)、汕尾区(五区)、赤坑区(六区)、田乾区(七区)、捷胜区(八区)、可塘区(九区)。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广东省划分为15个行政视察区,海丰隶属第10行政视察区(第10行政区包括海丰、陆丰、惠来、潮阳、普宁等县)。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广东省改为九个行政督察区,海丰县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海丰设立七个区:一区海城、二区公平、三区梅陇、四区青草、五区汕尾、六区赤坑、七区捷胜。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五月以前,全县设立6个区,45个乡,11个镇,794个保;5月以后,又改设为4个大区,50个乡,10个镇。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以后,全县撤区分设为35个乡镇,辖582个保。
新中国成立以来行政区划的建置与变更:1949年初,粤赣湘边纵队成立,海陆丰人民自卫队改编为边纵东江第一支队第五团和第六团,2月1日,海丰县人民政府在海丰县赤石成立,蓝训才任县长,7月13日,我方接管海丰县城,海丰第一次解放,九天后,因敌方犯境我方主动撤出。8月9日,边纵东江第一支队五团政治处主任刘夏帆调任海丰县县长。10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进入东江地区扫荡残敌,10月11日,海丰县城宣告解放。10月18日,汕尾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11月底,海丰全境解放。1954年6月,海丰县人民政府改称为海丰县人民委员会。1967年3月,成立海丰县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4月,成立海丰县革命委员会。1983年,成立海丰县人民政府。1949-1952年12月,海丰县隶属东江区;1952年12月以后,海丰县改属粤东区;1956年3月以后,海丰县隶属惠阳地区;1958年12月以后,海丰县改属汕头地区;1983年9月以后,海丰县改属惠阳地区;1988年1月,汕尾市设立,海丰县隶属汕尾市。解放后,海丰县区域界线变更情况:1952年春,原属惠阳县(现惠东县)的小漠、元澳2个乡划属海丰县,1958年冬,原属惠阳县(现属惠东县)的高潭区改属海丰县,1962年7月,高潭区再改属惠东县。解放以来,海丰县行政区域经过划大区、乡,撤区并大乡、高级农业社、人民公社和政社分设,建立乡政权等阶段的沿革、变化和调整。调整和设置的情况如下:1950年,全县设立7个区和汕尾镇,辖5个乡级镇(海城镇、公平镇、联平镇、可塘镇、捷胜镇),44个乡。1952年冬,全县土地改革基本结束,全县调整为10个区,2个镇(汕尾镇、海城镇),辖145个乡。1953年,全县设立12个区,1个镇(汕尾镇),辖2个区辖镇(海城镇、公平镇),135个乡。1954年,根据宪法规定,县、乡政权机构改称为县、乡人民委员会。1955年,农村生产高潮和互助合作组织逐步形成,全县成立初级社170个,参加农户5883户,占总农户的6.5%。1956年冬,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全县设立12个区、1个镇(汕尾镇),辖7个区级镇(海城镇、公平镇、梅陇镇、鮜门镇、马宫镇、青草镇、田墘镇),50个乡。内设20个中心乡,这是撤区并大乡的过渡阶段。同年,全县成立农业社559个,其中,高级社319个,参加农户81404户,占总农户的93%。1957年撤区并大乡镇,全县设立28个大乡镇。其中,镇3个,乡25个。同年,成立农业社718个,其中高级社513个,参加高级社农户72748户,占总农户的84%。1958年9月,撤乡建人民公社。全县设立14个人民公社:海城、公平、梅陇、鮜门、红草、赤坑、田墘、捷胜、可塘、陶河、联安、东涌、汕尾、高潭。135个农业大队(不包括高潭公社大队数,下同)。1959年,增设圆墩、遮浪、马宫3个公社,全县有17个公社,216个农业大队。1960年,撤销圆墩公社改设为鹅埠、赤石2个公社,全县为18个公社,248个农业大队。1961年,全县改设为3个区:海城区、汕尾区、高潭区。辖2个镇(海城镇、汕尾镇)、30个公社(除原有设立的18个公社外,增设赤山、附城、联河、三新、渔业、黄羌、平东、香洲、芳荣、宝溪、大河、守望12个公社),420个农业大队,44个渔业大队,17个居委会。1962年7月,高潭区所属的高潭、宝溪、大河3个公社划归惠东县,增设浅沙、仓刀、陈厝陂3个公社。全县仍为1个镇、29个公社,478个大队。1963年,全县合并公社,改设为1个镇,18个公社:汕尾镇、海城、三新、公平、黄羌、梅陇、鮜门、鹅埠、赤石、红草、马宫、赤坑、田墘、遮浪、捷胜、可塘、联安、陶河、东涌公社,176个农业大队,32个渔业大队,23个居委会,共231个。1964年春,汕尾镇划出香洲公社,全县为一个镇,19个公社,190个农业大队,37个渔业大队,23个居委会,共256个。1965年,恢复海城镇,撤销三新公社,增设小漠、莲花、大湖公社,全县有2个镇,21个公社,211个农业大队,28个渔业大队,18个居委会,共258个。1966年,全县有2个镇(海城镇、汕尾镇)、21个公社,231个农业大队,26个渔业大队,21个居委会,共278个。1967年至1973年,全县镇和公社的区划没有变化,大队数量略有变更,1973年,全县的大队数为282个。红草公社曾改称为东风公社,赤坑公社曾改称为向阳公社。1974年,增设城东、平东公社,全县有2个镇,23个公社;288个农业大队,23个渔业大队,20个居委会,共331个。1983年10月,香洲公社并入汕尾镇,全县有2个镇;22个公社,331个农业大队,30个渔业大队,37个居委会,共398个。1984年3月,全县开展政社分设,建立乡政权工作。全县设立4个区级镇(海城镇、汕尾镇、公平镇、梅陇镇),22个区,225个乡,9个乡级镇,4个国营农林场,1个县直大型水库(区级),不需设立乡政权的4个区级镇和梅陇农场,下辖20个居委会,25个农业管区,9个渔业管区。1985年3月,公平区并入公平镇,梅陇区并入梅陇镇,全县设立4个镇,20个区。1987年,全县开展撤区建乡镇工作。全县下设21个镇和3个乡。21个镇是:海城镇、可塘镇、赤坑镇、大湖镇、陶河镇、联安镇、梅陇镇、鮜门镇、小漠镇、赤石镇、鹅埠镇、公平镇、平东镇、黄羌镇、汕尾镇、东涌镇、田墘镇、捷胜镇、遮浪镇、红草镇、马宫镇。3个乡是附城乡、城东乡、莲花山乡。1988年1月,汕尾市及汕尾市城区成立;海丰县的汕尾镇、东涌镇、田墘镇、捷胜镇、遮浪镇、红草镇、马宫镇等七个镇划归汕尾市城区管辖。海丰县所辖镇14个,乡3个。1993年1月,附城乡、城东乡、莲花山乡等3个乡撤乡建镇。分别改称为附城镇、城东镇、莲花山镇。1994年8月,撤销西坑林场,设立西坑乡;12月,撤销圆墩林场,设立圆墩乡。1998年,全县开展理顺农村管理体制工作,乡镇场(水库)管辖的管理区办事处改为村民委员会。1999年12月,全县辖17个镇、2个乡。有村民委员会232个、居民委员会42个(不包括黄羌林场、梅陇农场)。2004年,全县42个“居民委员会”改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2005年,撤销莲花山镇并入海城镇;撤销圆墩乡并入鹅埠镇、赤石镇;撤销西坑乡并入公平镇。2006年底,全县辖16个镇。16个镇是:海城镇、梅陇镇、附城镇、联安镇、陶河镇、可塘镇、赤坑镇、公平镇、城东镇、黄羌镇、平东镇、鹅埠镇、赤石镇、鮜门镇、小漠镇、大湖镇。有232个村民委员会、4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不包括梅陇农场)。
旅游景点:1、方饭亭:位于海丰县城北面的五坡岭上(编者注:彭湃中学后面),坐西北向东南,占地960平方米。前面分五层34级台阶,台阶上面是一幅长20米、宽13米的月台,中心建一重檐攒尖顶,通高9米。亭内后侧再置一庑殿顶小石亭,高3.9米,内竖一碑,高2.7米,宽0.9米,刻文天祥画像。该亭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当年方饭五坡岭时不幸被捕而建,故取名“方饭亭”。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为赞颂[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由邑生[吴子昌]提请广东提学章朴庵恩准,令海丰知县杜表、县丞陈义、教谕林右、训导万秉和等协力同心,于五坡岭上建立“表忠祠”。不久,惠州守备[陈祥]又建“忠义牌坊”于“表忠祠”之前(祠之南面),又建“方饭亭”于祠之后。惠州知府[甘公亮]从其家乡庐陵取得文天祥画像,勒像于石,并于画像石碑上题刻其〖衣带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石亭两傍嵌刻“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的对联,传为明代状元[林大钦]所写。亭前月台还树一碑刻:“一饭千秋”四字。(见同治版《海丰县志》卷下·词瀚),明、清两朝曾多次重修此亭。后来,“表忠祠”和“方饭亭”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现存的方饭亭是解放后重修的,但[文天祥]的画像碑刻是原有的。编者按:[方饭亭]现规划于海丰县彭湃中学校内。学校师生经常在方饭亭前举办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以励后辈的爱国情操。每年都有海内外游客前往拜谒,是他们海丰之行的必经之地。
2、中国红场:海丰红宫红场旧址: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人民南路13号。红宫原为建于明代的海丰学宫,红场始建于洪武十二年(1379),坐北朝南,现保存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和东西庑等建筑,大成殿建筑面积240.7平方米。1927年10月在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下,海陆丰人民举行第三次起义,夺取了政权。11月18~21日在学宫大成殿召开了海丰工农兵代表大会,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有311名,中共中央委员彭湃同志在大会上作了政治报告,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师长董朗、党代表颜昌颐等同志在大会上发表演说。会议通过了“没收土地案”等8项政治纲领,宣布成立海丰县苏维埃政府,当时会场四周和街道墙壁都刷成红色,会场内用红布覆盖墙壁,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在此诞生,因此把学宫改称“红宫”。此后,革命政权的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红场旧址在红宫东侧,原为“东仓埔”,占地22000多平方米,海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彭湃同志号召在此地兴建红场大门和司令台。大门门额上浮塑“红场”二个大字,为彭湃手书,两边浮塑有“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的对联,红场中央设有传声台。1927年12月1日在这里召开了5万多人参加的大会,庆祝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1928年1月2日董朗、颜昌熙等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叶镛、袁裕、徐向前等率领的广州起义部队在此胜利会师。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海丰红宫红场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在红场中心安放了彭湃烈士铜像。旧址现辟为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
3、海丰红宫:红宫原是明代学宫,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清两代,时坏时修,曾多次修葺,且有改卜巽和改建。民国初年,改为海丰通俗图书馆。1927年10月,在中共东江特委和彭湃的领导下,在‘八一’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的帮助下,海陆丰人民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于同年11月18日至21日在这里召开了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会场四周和街道墙壁都粉刷红色,会场内用红布覆盖墙壁,贴上标语。大会开得庄严、隆重、成功。大会上,彭湃作了报告,并且大会决定把学宫改称为红宫。以后,革命政权的很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成了革命的摇篮。展品,大成殿旁边的两厢配殿已改作革命文物展览室。里面展出了:彭湃许多珍贵的遗物,1927年缝制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农会旗和工会旗,海丰人民三次起义的土炮、大刀等,宣传画,1921年出版的《新海丰》、《赤心周刊》,红二军、红四军使用过的武器和物品等......真是不胜枚举。
4、海丰莲花山:地理知识,莲花山位于海丰县北部的莲花镇内,莲花山脉是岭南四大山脉之一,这里是山脉主峰,海拔1377m。主峰方圆5000多公顷。莲花山主峰高耸,云雾缭绕,旁有银屏山,形成山峦连绵,峡谷陡峻,飞瀑泻潭,松林葱翠,有“雄”、“奇”、“秀”、“幽”特色。“雄”指主峰耸立、高插天际,山形峻峭,气势雄伟。“奇”指群山起伏,峰峦重叠。引人遐想连翩”。“秀”指山峭壁之上松木苍茫,峭壁之下涧水潺潺、青山绿水、秀色可餐。“幽”指水随山转,迂迥曲折、玉龙喷须、空谷无声。莲花山的气象景观也颇具特色。平时山峰上云缠雾绕、袅袅飞升。当夏天在山上小憩,顿觉肌肤生凉,与山下炎炎烈日比之有如两个季节。当在山间忽遇下雨,真让人感其“半天下雨,不知来头”的意境,特产“莲花仙茶”,莲花山有特产“莲花仙茶”、“莲花第一泉”,和苦刺心茶。在莲花山深谷有大可合抱、老态龙钟千年老树;这里的泉水水质纯、口感好,故以莲花之泉泡莲花仙茶,味道清纯、沁人心脾,生津提神。苦刺心茶则是清热解毒、疏风解郁,止痛止痒的保健饮料。旅游价值,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由于莲花山所具有的特色是为神宿仙游境地,故“鸡鸣寺”就建于此。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印真和尚择址于莲花山与银瓶山双峰环抱的鸡心石半山腰上建成“山脚庵”。庵堂建成后,庙人常闻半岭鸡鸣声,便又取名“鸡鸣寺”。此后,香火鼎盛,善信、商贾云集,成为海丰县最为旺盛的佛门寺院,旅游胜地。该寺于战争年代被损,至1989年由港澳同胞、社会民众捐资重建。现建成外山门、金鸡报晓大型石雕,三大士阁、大雄宝殿。主体建筑占地4800m2。周围还营造了千亩果树、万亩松林。按总体规划,目前正在兴建先人功德堂、避暑山庄、度假村娱乐场、天然游泳场和宾馆、酒家、商场配套设施;进而建动物园、万花园等景区。
5、海丰鸡鸣寺:海丰鸡鸣寺俗称“半岭庵”。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北部莲花山森林管理区,距海丰县城14公里,在莲花与银瓶两山环抱的鸡心山上。始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高僧印真和尚向合邑缙绅商户募款所创建,原址在寺对面5里之莲花山下,因破晓时慈任常闻鸡心山有公鸡啼鸣,认为灵瑞而迁于今址。寺后群峰叠起,翠秀异常。沿山门踏阶而上,径旁松杉交翠,郁郁葱葱,凉风习习。周围有“如来盘石”、“猕猴奇石”、“犀牛望月”、“玉龙喷须”、“三井回音”等自然景观;并有开山祖师印真和尚墓塔、明末天然奇石弥勒佛像、东洋古银币等文物古迹;还有生长于山上500多年的长叶竹柏和6.5米仙茶古树、土沉香、巴戟天等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故鸡鸣寺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游览的著名景区。鸡鸣寺历代均有高僧住持。清光绪年间,著名诗人、书法家江逢辰与该寺方丈唯心法师相善,在寺中品尝仙茶“龙头凤尾”之后,赞不绝口;题诗曰:“寄语山僧好持券,每年须寄数斤尝。”莲花山茶遂遐迩闻名。1987年,陆丰定光寺释达观和尚几经跋涉,寻到鸡鸣寺旧址,决心师承印真复建鸡鸣寺。翌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成立鸡鸣寺筹建理事会,年底由潮州开元寺释定持方丈主持,举行奠基典礼。1989年农历三月十七日,由开元寺堂主释弘歉法师和南岩寺当家释弘如法师举行重建动工仪式。1999年底,省佛协副会长、光孝寺首座大和尚释宏满被聘为该寺方丈。现鸡鸣寺已初具规模,建成恢宏壮丽、气象庄严的大雄宝殿,殿内奉祀三宝佛。并先后建成外山门、三大士阁、禅房、钟鼓楼、素菜馆等,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山门牌坊“鸡鸣寺”为著名书法家、前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所题,并有释定持、朱帆、余藻华等名家题撰的楹联墨宝。
6、海丰云莲寺:云莲寺,位于汕尾市海丰县莲花山主峰东侧海拔800米处,峰峦叠翠,云雾缭绕,茂林修竹,泉水潺潺,风景优美。初名云莲宫,始建于明末(1644年)。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扩建,易名云莲寺。1934年,毁于战火。1993年冬,经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重建并登记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陆续修建了圆通宝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塔、外山门、拜亭、斋茶馆、僧舍、莲花池、放生池、人工湖等。全寺占地27万平方米。2000年,云莲寺礼请时任省佛教协会会长新成大和尚任方丈,成立寺务委员会,郑炎华居士任副主任,负责寺院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据《宗教事务条例》等宗教法规和佛教有关教制规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了《广东省海丰县莲花山云莲寺民主管理规定》共5款40条。寺务委员会认真落实民主管理规定,加强寺院管理和道风建设,努力建设和谐文明的佛教活动场所,寺院各项工作逐步规范化。2001年、2002年被汕尾市表彰为“佛教文明寺庵”,2004年9月被广东省佛教协会表彰为“佛教先进集体”,2004年12月被省民族宗教委授予“广东省文明宗教活动场所”称号,2007年12月又被省佛教协会授予“模范寺院”称号,2008年4月被省民族宗教委授予“广东省模范宗教活动场所”称号。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