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肥乡城区高清地图 ===
=== 肥乡县资讯概况 ===
气候环境:四季特点:肥乡县位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中纬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显著,四季差异明显。春季,风多而风速大,降水少,温度低,升温快,干旱严重;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降水日数多,降水量多而集中;秋季,天气晴朗;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少。气候总的特征是: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集中,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日照气压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45.43×108J/m2,其中大于或等于0℃的辐射量为45.43×108J/m2,大于或等于10℃为36.11×108J/m2。年平均日照为2767小时,年平均日百分率为61%,日照时数日平均为7.6小时。日照时数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最我,平均785.1小时,占年总日照时数的28.2%,其中最多的5月份,日照时数为305.9小时,占年总日照数的11.0%;冬季最少,平均为566.9小时,占年总日照数的20.4%,其中2月份最少,平均为186.4小时,占年总日照数的6.7%;夏秋两季介于冬春之间,分别为:754.7小时和660.4小时。
气压:一年四季中,气压以冬季为较高,多年平均气压值为1017.1百帕(hPa),即县全境多在高压控制下。其中以1月份为最高,平均气压达1021.4百帕。夏季为较低气压季节,平均气压值为998.9百帕,即夏季以低压控制为主。其中以7月份为最低气压月份,平均气压只有997.1百帕。春秋季节为过度季节,分别为1008.9面帕和1014.0百帕。年平均气压值为1010.7百帕。各月平均气压值波动范围在标准大气压值(1000.0百帕)的-0.3至+22.0百帕。
气温:多年年平均气温13.0℃,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26.7℃,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为-2.7℃,年较差为29.4℃。极端最高气温为42.0℃,出现有2次,分别在1962年7月10日和1966年6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2.5℃,出现在1972年1月26日。年积温平均为4736.6℃,平均大于或等于0℃的积温为4945.1℃;负积温为-208.5℃。
地温:在1962年至1996年间,地面平均温度在14.7℃。一年中,各月地温差异较大,6月份为最高,平均温度为31.6℃;1月份为最低,平均温度为-2.2℃,年较差达33.8℃。极端最高地温为68.6℃,出现在1962年7月6日;极端最低地温为-24.5℃,出现在1990年1月31日。
降雨:从1962年至1996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13.2毫米。降水最多年份为1963年,年降水最高达1036.0毫米;降水量最少年份为1965年,年降水量仅为248.2毫米。降水量在一年中,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量多而集中,平均为327.9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63.9%,其中以7月份为最多,平均降水量为163.9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31.9%;秋季次之,平均降水量为95.4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18.6%;春季降水量较少,平均降水量为68.7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13.4%;冬季降水量最少,平均降水量为16.2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3.2%,其中1月份是全年中降水量最少的月份,平均降水量为3.9毫米.只占年总降水量的0.8%。最大日降水量为166.3毫米,出现于1994年7月12日;最大过程降水量为1963年8月2日至10日,过程降水量为535.9毫米.
降雪:自1962年至1996年,平均初雪日为12月6日,终雪日为3月5日。初、终日期之间的日数平均为89天。最早降雪日期为10月31日(1989年),最晚结冻日为1月23日(1968年)。年平均降雪日数为99天,降雪日数最短为23天(1963-1964年);最长降雪日数为39天(1982-1983年)。
降雹:降雹多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同雷阵雨出现。肥乡县主要集中在6至8月份,而以6月下旬和8月中旬为最严重。历年统计,平均年降雹0.7次。一日之中,降雹集中于14时至19时为最多。
风:肥乡县处于大陆性气候区,受明显的季风影响。春季盛行偏南风,冬季北风占优势,夏秋两季南北风交替出现。年平均风速为3.3为/秒,最大阵风速曾出现过20.0米/秒,出现在1966年4月6日。各月中4月份风速最大,平均为4.3米/秒;8月份风速最小,平均为2.5米/秒。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170米/秒,日数为19.3天。大风日数以春季为最多,平均为9.8天;秋季最少,平均为2.2天。
霜:1962年至1996年,肥乡县平均无霜期为201天,最长无霜期为225天,最短无霜期为178天。在80%的保证率下平均为189天。平均初霜冻在11月22日,最早是9月30日(1970年),最晚出现在11月17日理万机196年),平均终霜冻日在4月11日,最早为3月4日(1967年),最晚为4月21日(1978年)。
雾:1962年至1996年,平均雾日为21.4天.以冬季出现较多,平均3.7天出现一次,其中以12月份最多,平均为4.2天,这主要是空气中水汽与较低低空温易凝结的结果.秋季平均出现日数为2.7天,春季出现日数平均为10天.一年中以夏季出现雾的日数最少,平均仅有0.6天,这主要由于空气温度较高.其中以6月份为最少的雾日数,平均仅有0.3天。
湿度:肥乡县由于受季风环境的影响,年均相对湿度为67%,春季最小为60%,夏季最大为72%,秋季为71%,冬季为63%。月均相对湿度以6月份为最小,为57%;以8月份为最大,为82%。
蒸发:累年平均蒸发量为1959.1毫米,四季颁布不均,以夏季为最多,蒸发量平均为726.4毫米,其中以6月份为最多,蒸发量平均为352.8毫米;冬季最少,蒸发量平均为181.1毫米,春秋位于中间,分别平均为692.7和359.0毫米。
历史文化:肥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称肥邑,是战国时赵国受辅相国肥义的封地,三国魏文帝建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境内拥有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墓景区和窦默墓。平原君赵胜,战国时赵国人,赵惠文王之弟,“战国四君子”之一,公元前251年葬于肥乡,墓区在今县城东南4公里元固乡西屯庄村西北,1982年7月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肥乡县人民政府重修碑楼,建立了保护标志并划定了保护区。现墓区占地8.5亩,每年接待游客约1万人。
历史名人
窦汉卿:金代有医学家。名默。肥乡人,曾官居太师,故世称窦太师,,精针灸八脉穴法,著有《针经指南》、《标幽赋》为是书主体内容,因行文典雅,论理精湛,元明诸名家皆宗之。论其体用,《标幽赋》之于针灸实如《烟波钓叟歌》之于遁甲也。
窦默(公元1195-1280)字汉卿,肥乡县人,元朝太医,曾任元皇太子真金之师,公元1280年故于元京,是年11月归葬于肥乡县城西村。原墓区占地32亩,建有祠堂。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现仅存墓碑一通。
历史文化:井堂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东部肥乡县城北一公里处,南邻309国道,东邻县城至青兰高速公路连接线(井堂街),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寺内圣井为河北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春秋战国时代,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路过此地,远看此处瑞气冲天,近前更觉神志清爽,遂对颜回与子路两位学生说:“此处地下颇有灵气,如挖一口水井,可对周边庶民大有益处。”于是,孔子亲自选定位置,设计水井图形犹如水瓶状,下端内壁直径一丈零二寸,向上逐渐收拢,至瓶口处内壁直径为六尺一寸。当时孔子白天指挥弟子和民众一起挖井,夜晚在附近村庄为百姓讲学演礼,至今在井堂寺附近的梁庄、常耳寨和龙堂堡等村庄还有孔子的讲学遗址和孔圣人演礼的传说。农历六月六日,水井挖成出水,附近四邻八乡的村民一大早便赶来此处,载歌载舞,欢呼庆祝,品偿井水,但觉此井水清澈甘甜,沁人肺腑。附近村民常饮此水者,更发现井水有祛病强身、益寿延年之功效,故两千多年来,井堂寺周围村庄长寿者甚多,皆因常饮此井水故。人们为纪念孔子,将此水井取名圣井,后来又因一只三足蟾在井中居住,故又称为蟾井。古代天灾人祸频繁,旱涝连连,战乱纷纷,有趣的是,遇干旱年份,方圆百里水井干涸,唯独此圣井之水取之不尽,永不干涸。又因井水能治病疗疾,益寿延年,山东、山西、河南及当地来取圣水者络绎不绝。每年的农历六月六日,就成了固定的纪念日。公元138年(汉明帝永和3年),印度高僧达摩祖师云游至此,感觉圣井处灵气十足,气场极强,便在圣井一旁打坐参禅,感天地之真气,悟宇宙之灵性。断定此处乃修行参禅之宝地,遂决意在此处建造寺院一座,度化十方众生在此参禅悟道。达摩祖师曾数次往返于长安(今西安)、洛阳和肥乡之间,化缘募捐,周边民众也踊跃捐助,不到二年时间,一座巍峨壮观的殿宇建成。因蟾井远近闻名,故命名井堂寺,我国古代有“南有白马寺,北有井堂寺”之说。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敕旨对井堂寺大加修葺。时全国各地广建佛寺,佛教空前兴盛,诗人杜牧诗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指的就是当时盛况。唐代佛经大量传入我国,更加促进了佛教的传播,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曾敕旨维修井堂寺。女皇武则天更是崇尚佛教,执政期间敕命建造了井堂寺的藏经楼(今后殿),藏佛经一千余卷。宋太祖赵匡胤敕令雕版刻印佛教经典《大藏经》,并藏于井堂寺藏经楼。此时的井堂寺已金碧辉煌,规度严整,有庙地120余亩,僧众500余人,在每年的圣井纪念日(农历六月六日)举办规模浩大的传经法会,并一直沿袭至今。明朝时期因漳河泛滥,洪水曾一度将井堂寺淹没。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均曾下旨维修井堂寺,但在以后的二百年间,逐渐失去了原来的规模与庄严。日本侵华前,井堂寺尚有大雄宝殿、藏经楼、水陆殿、韦佗殿、达摩殿、伽兰殿和山门殿,僧房8间,占地约13余亩。据梁庄村89岁的老人吴连仁讲,他们小时候在寺内玩耍时,曾爬到过大雄宝殿的楼顶,发现上面的东北角藏有历代敕修井堂寺的牌匾13块,其中最大的一块是大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敕修井堂寺的记载。日军占领肥乡县城后,我八路军三八六旅和冀南抗日游击队经常以井堂寺为掩护,对城内的日伪军进行打击和瓦解,1945年11月肥乡解放后,井堂寺被拆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给井堂寺的重建工作带来了生机。肥乡县委、县政府对井堂寺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十分重视,将肥乡县城南北最长的一条街(青兰高速公路连接线)命名为井堂街,并在井堂寺周围规划以佛文化为主的旅游景区。2006年省政府将井堂寺圣井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关怀和广大佛教信众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井堂寺近年来得以长足发展。藏经楼和水陆殿于1994年和1997年分别建成。大雄宝殿2002年奠基,2007年农历5月11日落成典礼。随后将陆续建造和翻修水陆殿、韦佗殿、山门殿、伽兰殿、达摩殿、蟾井八角亭和僧房,并同时进行景区道路和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历史沿革:肥乡县始建于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至1996年已有1775年的历史。历史上肥乡县曾两次被撤销;境域最小时只有现境域的二分之一,境域最大时有近两个现辖区面积;区划最多时42个行政乡,最少时只有3个行政区。60年代以来,县之隶属、境域和区划趋于稳定,从而促进了肥乡县政治、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平稳发展。今肥乡县境域,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战国归赵,秦属邯郸郡。西汉于县境内东北部置列入县,属广平国。征和二年(前91年),在西南部设即裴侯国;地节三年(前67年),在西北部设邯沟侯国;二侯国均属魏郡。〔新〕王莽时,改列人县列治县,更即裴为即是。东汉废即是、邯沟两侯国,列治县复名列人县。建武十三年(37年)改属钜鹿郡。建安十七年(212年),再属魏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析列人、邯沟县地始置肥乡县。与列人县同属广平郡。晋肥乡、列人两县均属司州广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斥漳县(今曲周)并入列人县;太和二十年(496年),列人县又分出斥漳县。列人县、肥乡县民属相州。东魏天平元年(534年),肥乡县并入临漳县,属魏郡。北齐时,列人县废。隋开皇十年(590年),复置肥乡县。十六年(596年),于县东部原列入县地设立立清漳县。大业三年(607年),肥乡、清漳两县属武安郡。唐武德元年(618年),肥乡县改属紫州;四年(623年)属磁州;六年(621年)属名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属广平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属名州。会昌三年(843年),清漳县并入肥乡县。五代肥乡县属名州。宋肥乡县属河北西路名州。金肥乡县属河北西路名州。天会七年(1129年),肥乡县领新安镇。元肥乡县属中书省广平路。明肥乡县属京师广平府。清肥乡县属直隶省广平府。中华民国民国2年(1913年),肥乡县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大名道;民国17年(1928年)属河北省;民国26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六督察区。同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十五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县城,建伪政权。民国27年(1938年)5月31日,肥乡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冀南抗日军政委员会,后属冀南行政主任公署。8月,属冀南第二专员公署;不久,属冀南第三专员公署。民国37年(1948年)5月,属华北人民政府冀南第三专员公署。民国38年(1949年)8月,属河北省人民政府邯郸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肥乡县隶属邯郸专区。1958年10月,肥乡县并入曲周县。属邯郸专区。1960年5月,曲周属邯郸市。1961年6月,肥乡县从曲周县分出,恢复肥乡县建制。1970年属邯郸地区,1993年属邯郸市至今。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