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沿革:“巩留”是建县时拟取的名称,似因巩乃斯河而得名。据民国年间《巩留县志》手抄本所载,巩留县当时辖地广阔,故取“巩吉斯、特克斯塔留”前后二字而命“巩留”,有“巩固长留”之意。哈萨克语作“托古斯塔绕”(意为“九条支流”,寓意众多的河支流),蒙古/维吾尔语则作“托古斯塔拉”。先秦为伊犁塞人地,自两汉迄晋为大月氏、乌孙国地。隋唐为西突厥地,元明为察合台汗及蒙兀尔斯坦游牧地,明末清初为西蒙古准噶尔部牧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巩留置为厄鲁特营牧地,光绪十四年(1888年),置宁远县,巩留划为宁远县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塔什图毕地方置为新满营屯地,1903年,建城堡,史称特克斯塔柳庄,直隶伊犁将军府,1905年又建旧满营屯地,史称托古斯塔拉老满营皇工,1930年经伊犁公署呈报将“托古斯塔拉老满营皇工”升设为县治,命名为巩留县。1932年3月24日正式批复建县。1934年正式析置特克斯设治局。1955年3月,撤销伊犁地区,巩留县为伊犁州直属县。后又复归伊犁地区。现归伊犁州所直辖。2000年,巩留县辖1个镇、7个乡:巩留镇、莫乎尔乡、吉尔格郎乡、阿尕尔森乡、东买里乡、塔斯托别乡、提克阿热克乡、阿克吐别克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53100人,其中:巩留镇24577人、莫乎尔乡11998人、吉尔格郎乡6989人、阿尕尔森乡22207人、东买里乡26555人、塔斯托别乡20724人、提阿热克乡13226人、阿克吐比别克乡8793人、巩留县牛场虚拟乡5991人、阔什阿尕什羊场虚拟乡3295人、天西林业局巩留林场虚拟乡2018人、阔尔基兵团73团虚拟乡6727人。 文物古迹:古迹:1.斯木塔斯古石:位于雅玛渡以南布尔汗套山原草场中.有三根古石桩,东面两根,西面一根,两处相距100米.西边石桩出地面约1米,东侧刻有不规划图形.东面两根相距10米出土部分0.5米,均有刻蚀痕迹.石桩为何而立,刻蚀图形何意,缺少考证.可能为突厥人部标记。2.卡拉萨依石碑:位于萨尔布群峡谷支沟卡拉萨依沟山顶.共有两块沙岗岩石碑,相距8米,出土部分0.8米,两碑两面均刻有文字,无人识别,系何种民族遗迹,缺乏考证。3.铁力木图岩文:位于塔斯托别乡铁力木图沟内.铁力木图为蒙古语,系磨坊之意,传说该地曾建有磨坊.进主沟8公里沿右支沟行500米,右坡之上有两块平坦如壁的褐色直立石块,相距约5米,其上刻有数行文字,竖行排列,状如蒙文.其中一石右下角有一似人图形部分字迹因风雨侵蚀,已不清晰,其余保存尚好。4.萨尔布群岩画:位于萨尔布群以南,路西岩石上.刻有鹿,羊,各种符号,古朴简洁,生动.不远处,路西一块石头上刻有状似马掌印的图案,传说为藏宝方位标记. 古墓:1.萨尔布群古墓群:为巩留县古墓数量最多的一处古墓群.总数达600余座.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乌孙古墓。2.伊力格代古墓群:位于塔斯托别乡伊力格代村伊力格代沟东西两侧.有100余座乌孙古墓.其中有30余座石头封顶墓,墓顶石头均为鹅卵石,大者有1立米米之巨.此地无卵石,巨石从何而来,如何搬运至此,成为不解之迷。3.阿克塔木古墓群:位于阿尕尔森乡阿克塔木牧业村村西土岗两侧,有众多小型土墩墓.有的几如平地.当地人称加勒托别,意为马鬃一样众多的土堆.推测可能为塞人至乌孙时期古墓。4.巩额尔墩喀比尔古墓群:位于阿尔森乡二道湾东部,头道湾南部,共15座.大小不等一般就约2--3米,围长100--200米,为巩留乌孙古墓中比较典型的墓群。5.阔克加孜古墓群:位于吉尔格朗乡,有100余座石封顶墓和土堆墓。6.奥尔塔克尔古墓群:略,景点中已作介绍。7.莫乎尔古墓群:分布于整个莫乎尔山沟中,计有大小100余座,南部5个最大,为卵石封顶墓.曾出土青铜器,陶瓷等文物. 出土文物:巩留地域历史上为古代西域诸民族生息繁衍之地,文物存量大,已知比较珍贵的出土文物有以下诸种:1.青铜盘:共两面,分别出土于莫乎尔乡和提克阿热克乡,均为80厘米见方,工艺高超为战国时期文物.一面存地区博物馆。2.青铜腹:共两个,出土于恰西及塔斯托别乡.园口鼓腹,高50厘米左右,外表饰以花纹及鸟兽图案,铸造工艺高超,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文物,存地区博物馆.3.石人及手石器:1984年出土于阿尕森乡,系牧民打墙时从地下挖出.石人在高80厘米,腹围30厘米的长棒状卵石上雕凿而成.脑后三辫,腹有系腰,造型古朴,生动.石器为一扇园形卵石,长约25厘米,宽约18厘米,厚6厘米.石人存县文化馆,石器存地区博物馆。4.石羊:出土于库尔德宁江布峡谷,为一卧姿公羊.长15厘米,厚6--7厘米,高4--5厘米,栩栩如生,油润光滑,极为珍贵.存地区博物馆。5.锍金铜人像:出地于江布峡谷,据知情人介绍,为下有底座,头顶尖帽,高约20厘米,站姿锍金铜人像.仅追回残片,鉴定为锍金铜像.残片存地区博物馆。6.铜佛:1996年出土于塔斯托别乡,为牧民打墙时从地下挖出,为半身铜佛,高约20厘米.存地区博物馆。7.青铜戟:1984年春,县委办公室主任李云哲在塔斯托别乡植树时,从地下挖出.长约17厘米,中间一横叉长约4--5厘米,下有可安长杆的铜窟,为既可刺,又可挑的古代兵器.存地区博物馆. 县情概况:巩留县地处新疆伊犁地区中部,伊犁河上游南侧,北濒伊犁河,南倚那拉提山及伊什格力克山,气候湿润,水土丰沃,植被繁茂,矿茂丰富,四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及伊犁新源县、特克斯县、察布查尔县、伊宁县诸县相邻,地处伊犁州直东五县中心位置,距伊犁首府伊宁市98公里,距霍尔果斯口岸180公里,省道316线、220线横穿东西,纵贯南北,使巩留县成为伊犁交通要冲,也是伊犁州连通南疆的必经之地。巩留总面积4528平方公里,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锡伯等23个民族,总人口15.7万,县辖七乡一镇五个国营农牧场,有农四师73团和巩留林场两个驻县单位。伊犁河流域是欧亚大陆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舞台,位于河谷中部的巩留曾经是草原丝绸古道上的一颗明珠。巩留是伊犁河流域的交通枢纽之一,境内有众多著名山口,特克斯达坂、察布查尔达坂可通特克斯流域,江布达坂可通巴音布鲁克,是历史上较常行走的山口达坂。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余年的先秦时代,巩留一带就居住着古老的伊犁塞种人,后塞人被月氏(音rouzhi)人所逐,公元前161年,乌孙联合匈奴击杀月氏王,占据伊犁河流域。匈奴征服西域各国,在伊犁河谷的乌孙国一度臣服匈奴。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派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同乌孙联盟,加强同西域诸地的联系,共同对付匈奴,加深了中原地区对西域的了解,密切了两地之间政治、经济联系,扩大了汉朝在西域诸地的政治影响,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公元前60年,驻扎西域的日逐王贤掸降汉,天山南北诸地均归汉朝中央政府统属。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巩留一地及整个伊犁河流域等西域诸地自此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祖国的组成部分。1932年3月24日巩留正式建县,其辖区为伊犁河以南,喀什河以东,阿布热勒山以南的广大区域,即今巩留全境,昭苏县,特克斯县、察布查尔县东部,新源县西部,尼勒克县、伊宁县部分地区,是伊犁东部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巩留”是汉语名称,为建县时所取。据民国年间草成的《巩留县志》手抄本记载,因巩留辖地广阔,故取“巩吉斯、特克斯塔留”前后二字,巧名“巩留”,又因巩留旧为旗屯地,换工轮作,人员流动不定,暗寄“巩固长留”之意。1946年设置巩留镇,是伊犁东五县中较早兴建的一座城镇。新中国成立前,巩留镇是,伊犁东五县的农贸产品集散中心,市场沿街而设。1950年5月,在原三区革命县政府的基础上,经改组、调整和充实,成立代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新政权--巩留县人民政府,隶属伊犁地区。1954年2月19日,巩留县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955年9月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巩留县第一届委员会召开。同年底,撤伊犁地区建制,成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划为州直属县。1957年伊犁地区再次撤消,巩留县又复归伊犁州直辖,巩留县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组建起自己工业体系雏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商业供销网络,农牧业基础地位大大加强,充分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交通、邮电、文教、科技、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巩留进入崭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直到1985年伊犁地区建制复设,巩留县隶属伊犁行署。自此巩留县政权建设逐步走向正规。2001年,撤消伊犁地区行署,巩留县直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境内有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古墓群、岩画、圣泉、草原石人、村落寺院等草原文化遗址。恰西景区全疆闻名,景区内有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核桃自然保护区,恰西已列入自治区那拉提--恰西--唐布拉三点一线“塞外江南”旅游线路建设规划。拥有丰裕的水土光热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年降水量200--780毫米,境内有大小河流41条,地表水年径流量80亿立方米,地下水贮量100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能46千瓦,目前开发利用率为0.7%。属北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全年平均气温7.4℃以上积温达3583.8℃,平均日照2900小时,无霜期为150天,四季分明,寒暑显著,光热充足。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由于勘探滞后,多数矿产尚未探明储量,现已探明的矿藏都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主要有煤、石灰石、石棉、石英、水晶石、石膏、花岗岩、云母、金、铅、锌、铁、锡、铀等多种矿种。煤已探明储量5400万吨,分布集中,且易于开采,工业用煤品位高,发热量达6120大卡。石灰石总储量2.3亿吨,仅地表储量就达1.3亿吨,平均品位高达95.6%,金矿有岩金和沙金,年产金500两。以恰特布拉克山峡谷为核心的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堪称雪岭云杉的王国,为雪岭云杉自然保护区。这里高山冰雪覆盖,山坡林木参天,博大的山岭,蕴藏着连绵浩瀚的云杉,海拔1500—2000米左右,面积达280平方公里。保护区内的云杉涵养着水源,独特的逆温带气候,也带来山区完整的原始森林植被类型,使这里成为整个天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在这座山中园林里,白桦、山杨、野苹果、野山杏等阔叶林簇拥密立;山柳、柽柳、野蔷薇、树莓等灌木处处丛生;百种药草形态各异;峻岭密林深处,棕熊、雪豹、狍鹿等300多种野生动物和昆虫生息繁衍,堪称是亚欧大陆腹地野生生物物种的“天然基因库”。这里青杉如浪,果林缤纷,绿草如茵,溪流处处,草原与森林交织,深峡与旷谷错落;清秀妩媚处若江南水乡,巍峨险峻处尽显大西北的粗犷。迷人的景致,任何地方皆不可比拟。巩留县,古为塞人、乌孙人、煅厥人、回鹘人、蒙古人待牧民族栖居之地。汉代,归西域都护府辖治。清代为蒙古族厄鲁特营下五旗游牧地,直隶于伊犁将军府。民国19年(1930年)设巩留县。现仍属伊犁地区。巩留县东邻新源,西搠特克斯、察布查尔,北望尼勒克,南接巴鲁布克草原。县城距伊宁市117公里,沿天山道(东线)至乌鲁木齐630公里,而经伊宁市至乌鲁木齐则为808公里。全县总面积4515.3平方公里。巩留县内山谷幽深,森林密布,河网交错,风光奇丽。其中著名的恰西谷地,1988年便建立了伊犁地区第一个草原旅游点;库勒德宁(库尔墩)山地有寻岭云杉自然保护区;位于县东南部的江嘎德萨依,有全国惟一的野生核桃林;而与新源县相接的莫乎尔山地,则是我国罕见的野果林分布带。巩留县境内,还分布有乌孙土墩墓群、故城、岩画、圣山圣洞等古迹、景点。 地理环境:巩留县地处伊犁地区中部,伊犁河上游南侧、特克斯河下游流域,东经81°34′—83°35′、北纬42°54′—43°38′之间,南倚那拉提山和伊什格力克山,北濒伊犁河,气候湿润、水土丰沃。大自然赋予这块宝地丰美的自然资源,造就了她宜农、宜牧、宜林,可与江南媲美的优越条件。巩留四周临县较多。东南以那拉提山主峰为界,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接壤,东北以大吉尔格郎河、特克斯河为界与新源毗邻。北以伊犁河为界同尼勒克县、伊宁县隔河相望,西以察布查尔河为界同察布查尔县为邻,南以伊什格力克山和阿克乌赞南坡分水岭为界同特克斯县相依。县境东高西低,东西长南北窄。中部最窄处仅为6公里,特克斯河恰如兰色绸带横系该部,继而向北汇入伊犁河,将巩留县分为东西两区,东西长达162公里。全境形似哑铃镶嵌在伊犁地区版图的中部;待春风遍绿伊犁河岸的时候。巩留更似彩碟翩然于伊犁河畔。巩留自1930年设置为县起到1934年期间,辖地最大,包括现在的昭苏、特克斯、察布查尔、新源、尼勒克等县及伊宁县的一部分。此后,上述各县先后析出。1948年初,巩留县版图基本定型。现总面积为4528.2平方公里。巩留县一地具有较好的地理环境优势。她西距伊宁市100公里,直线88公里,东距乌鲁木齐801公里,直线412公里。省道S316线穿境而过,横跨特克斯河的哈拉布拉大桥于横跨伊犁河的雅玛图大桥东西呼应,连通了巩留和四邻各县,使巩留成为伊犁地区东五县的交通要道。第二条欧亚大桥贯通后,巩留成为南疆利用霍尔果斯、都拉塔和木扎尔特三个口岸进行贸易的最近通道。境内正在建设的国家重点工程—恰甫其海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巩留县不仅在水资源利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而且可利用该工程扩建现有的二道湾电站;增加装机容量36万千瓦,届时巩留将成为东五县的供电中心。从战略上看,巩留因周边邻县和出入境通道较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境内特克斯达板和那拉提达板自古以来就是南北疆的交通要道,翻过特克斯达板可通特克斯县、昭苏县,继而进入南疆温宿县;越过那拉提达板后可通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雅玛图和哈拉布拉都是古今重要渡口,而今两桥飞架、渡口变通途;巩留与四邻各县、南北疆之间交通不便的局面得到彻底解决,巩留一地的战略地位随之越发重要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