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安吉城区高清地图 ===
=== 安吉县资讯概况 ===
民俗风情:安吉浓郁的乡土风情孕育了璀璨的民间艺术,竹乡的民间艺术也充分展示了安吉人民智慧厚重的民风。舞蹈、舞狮、犟驴子、旱船、花灯等民间踩街活动形式多样,广为流传;竹雕、竹刻、竹编等工艺技术精湛,巧夺天工;戏曲、书画艺术流派纷呈,异彩四射。2000年,安吉荣获了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称号。继承吴昌硕大师遗风的民间书画,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而生的风光摄影,以日常竹制生活工具为演奏乐器、民间艺人自编自演的打击乐《竹乐》,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安吉民间艺术精粹。安吉节庆活动,4月清明节前后湖州含山蚕花节,4--5月湖州苕溪茶会,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9月南太湖捕捞节,9-10月中国竹乡生态旅游节,农历重阳节前后莫干山登山节
经济概况:安吉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迅速,位于县城的浙江省安吉经济开发区,占地442公顷,地理位置优越,投资政策优惠。安吉有上规模的经济工业园区多处,重点发展绿色工业。全县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继续改善。200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159.5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在159.52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13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77.27亿元,增长9.9%,其中工业增加值67.28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64.13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突破40%,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经计算,2009年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4978元,按6.831年平均汇率折算为5120美元,首次突破5000美元大关。在统计数据中,2009年我县农林渔牧业稳定发展。2009年,在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市场价格回升的引导下,我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长,确保了农业生产的平稳增长,实现农业增加值1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超南浔、德清,总量排名全市第二。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更为均衡,从上年的12.0∶49.2∶38.8调整为11.4∶48.4∶40.2,第三产业比例上升,首次突破40%,高出全市比重3.9个百分点,我县工业比重比去年略有下降,总比例为48.4,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分别超过一产、二产14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5%,增幅全市第一,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对全县增长贡献率达56.1%。从各行业增加值情况看,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增长最快,分别增长34.7%与23.2%,增速较上年相比,分别提高13.7、10.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分别增长3.0%、15.4%、9.3%和14.5%。
地方名人:陈嵘:(1888—1971),原名正嵘,字宗一。安吉晓墅镇三社(今石龙)村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书院大学预科。宣统元年(1909),考入北海帝国大学森林科。其间,参加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前,曾受同盟会派遣,与黄炎培等5人潜入天津,从事革命活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复返帝大攻读。民国2年(1913)毕业回国,任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今浙江农业大学前身)校长。4年,转任江苏省第一农业学校(今南京农学院、林学院前身)林科主任。5年,参加创办江苏省教育团公有林(今老山林场),兼任技务主任。接着,又兴办界于安吉、长兴两县的云野公司(今龙山林场),以及安吉三社林场、安徽建平林社、南京九华山林场、青龙山林场和江苏句容下蜀林场。其间,联系全国农林学界,发起组织中华农学会,并当选为首任会长。1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树木学,获硕士学位。13年,转往德国萨抗日战争期间,不避艰险,留守金陵大学,并利用校园,收容难民数万人,免遭日军大屠杀。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时,任南京林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不久调往北京,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一级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和代理事长。1957年,出访苏联、民主德国,并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还是九三学社科技文教委员会委员。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期间,遭受迫害。1971年1月10日,病逝北京。其骨灰,一半置于家乡墓中,一半置于北京八宝山公墓。陈嵘能通日、英、德、法、俄、拉丁等文字,毕生致力于林业教学与科研,为国家培养大批科技人才,其中不少成为著名的林学家、教育家。著作甚丰,主要有《中国树木志略》、《中国树木分类学》、《造林学概要》、《造林学各论》、《造林学特论》、《中国森林史料》、《中国森林植物地理学》和《竹的种类和栽培利用》。其中《中国树木分类学》被国外誉为亚洲名著之一。陈嵘为人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助人为乐,常资助经济困难的乡友和学生。不仅关心家乡的林业建设,还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早在民间4年,就在家乡积极筹办小学。病危时,仍不忘国家林业事业,嘱其子将两万多卷藏书献给林科院图书馆,将7.8万元稿费和利息交给林业部作造林和科研经费(后作中国林学会陈嵘奖基金),还嘱赠600元作绿化三社小学与建设三社林场之用。吴均,(469_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故鄣(安吉)县人。他出生在贫寒家庭,性格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他勤奋好学,很有才艺。梁武帝天监初,柳恽任吴兴郡太守时,召他为郡方簿,主管文书簿籍,常一起赋诗、酬唱。萧伟为建安郡王驻扬州(今南京)时,任命吴均为王府记室,负责文翰书札。萧伟迁督江州后,吴均被任命为国侍郎、兼府城局。不久,升任朝奉请。吴均想撰写齐史,向梁武帝求借齐帝的<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说:“齐民故事,布在流俗,闻见既多,可自搜访。”吴均就开始撰写<齐春秋>,他不顾忌讳,记载齐、梁间历史,成稿30卷。武帝以“其书不实”为由,派人责问,下令焚毁,并免去吴均的官职。不久,武帝又召见吴均,命他撰写上起三皇,下迄南朝齐代这一段《通史》。吴均撰成其中“本纪”、“世家”,还剩“列传”未写,因病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逝世。吴均善吟,有诗名,诗文有清拔之气。当时著名文史学家沈约,读了他的作品,十分赞赏。
吴昌硕:(1844——1927),名俊、俊卿,初字香补,中年更字昌硕、仓石,1919年起以字行,别号缶庐、苦铁等,敬慕者以“缶翁”称之。他成功最早的是篆刻,雄浑苍老,创为一派;功力最深的是书法,尤擅长石鼓文;影响最大的是国画,以篆书、狂草入画,喜作大写意花卉。他的艺术达到熔诗、书、画、印“四绝”于一炉,为近代书画艺术大师。清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一(公元1844年9月12日),出生于孝丰县(今安吉县)鄣吴村。6岁就跟着父亲念书,14岁学习刻印,没有石章,就用砖刻印,反复不已。他父亲见他那么喜欢刻印,便加以引导,从此“与印不一日离”。咸丰年(1860),为避兵灾,先后两次远走他乡,历尽艰辛。同治三年(1864)返回鄣吴村,与父亲相依为命。第二年,随父亲迁移至安吉城(今安城镇址),买地建宅,宅名“芜园”。这一年,昌硕考中秀才,并跟同里施浴升学诗,兼学各家书法、篆刻。吴昌硕在鄣吴村和芜园生活期间,曾参与农业生产,为日后作画积累了素材。吴昌硕在他父亲逝世的第二年,开始四出游学,寻访师友,刻苦学艺。在杭州,跟经学大师俞曲学文辞章。在嘉兴结识画家蒲作英,切磋画艺,得益良多。在湖州,跟“潜园六才子”之一的施补华学诗词。在苏州,有机会尽览文物收藏家吴平斋所藏书画篆刻彝器,艺术视野大开;与画家任伯年结交,请教画艺;又得潘瘦弟所赠石鼓精本,从此对石鼓文的研习无一日中断。在上海,识金石学家吴大徵,于金石学颇有进益。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吴大徵师北上,他参与戎幕随行。当得悉北洋舰队倾覆,悲愤填膺,赋诗痛悼阵亡将士。光绪二十四年,回到鄣吴村重修《吴氏宗谱》10卷。第二年,出任安东(今江苏省涟水)县令,因不善官场逢迎,只一月即挂冠南归。宣统元年(1909),与蒲作英等发起创设上海书画同善会,规定入会者合作之书画作品须陈列会中待沽,所售金额之一半用作慈善赈灾事宜。1913年重阳节,许多著名篆刻家聚会杭州,创立“西泠印社”,公推吴昌硕为社长。印社成立后,每当春秋佳日,举行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活动,吴昌硕必往参与,并先后作《西泠社图》、《西泠印社记》、《隐间楼记》等。印社所藏珍贵文物之一《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为浙江省现存的两种汉代以前石刻之一,被誉为“浙东第一石”。20世纪初,此碑曾被辗转盗卖,1921年运到上海,一个旅沪日侨准备以重价购买此碑,以运往日本。旅沪浙人闻知此事,就与吴昌硕商议,吴昌硕毅然以抢救这一珍贵文物为已以任,邀集同志,撰发文启,奔走呼吁,不辞劳。经努力终于募集8000元巨款,将这块碑赎回,由西泠印社建造石室永久保存。1916年,吴昌硕校刊由诸宗元所赠《元盖副草》孤本20卷,使明代后期诗人吴稼澄(吴维岳之子、鄣吴村人)的诗集得以传世,自己则以书画义卖赈灾。吴昌硕不仅学而不厌,且也诲人不倦,先后投其门下执弟子礼的有:诸闻韵、诸乐三、刘玉庵、王一亭、,杨植之、荀慧生、沙孟海、潘天寿等,后来大多成为书画界名家。吴昌硕声誉不名满神州,而且誉扬海外,在日本尤为隆高。日本汉学家中与他交谊最厚的是日下部鸣鹤与长尾雨山。鸣鹤逝世,他亲书篆文墓碑,至今屹立在鸣鹤故土,与鸣鹤于杭州紫云洞名刻石隔海遥望。来华执弟子礼求教的以河井仙郎和水野疏梅最著名,后来均为日本书画篆刻名家。他的成就随日本友人和弟子的推崇,在日本的声誉日隆,而其作品大量远播日本,虽渠道不一,然与“六三园”尤为有关。“六三园”是日本人白石六三郎在沪经营的日本式餐馆,日本人常聚饮于此。园主爱重吴昌硕的艺术,不仅数数请他宴饮,且盛张其作品于席间,还在园内专为他举办个人书画篆刻展览。由于“六三园”的媒介,其作品遂大量流向日本。日本人临仿习研者日多,刊专辑、办展览、制铜像,珍惜爱重,俨如国宝。吴昌硕成名后,生活上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习惯,反对奢靡,衣、食、住名方面都十分简单。然而,他待人却一点也不吝啬,乐于助人。如遇亲友有病,他就出钱帮助医疗;对身后萧条的,他毅然以料理丧葬和抚育遗孤为已任。吴昌硕于1927年11月29日因病在上海寓所逝世,享年84岁。其传世著作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多种。按吴昌硕生前遗愿,其墓建在余杭超山。鄣吴村有他的衣冠冢。西泠印社辟有吴昌硕纪念室。1984年,在递铺镇建吴昌硕纪念馆;1987年,修复其在鄣吴村的故居;县里成立了“吴昌硕书画会”和“昌硕印社”。
胡宗南:1896.5.16~1962.2.14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字寿山。浙江孝丰鹤落(鹿)溪(今属安吉县)人。1924年11月于黄埔军校毕业后,历任军校教导团排长、副连长、营长等职,曾参加两次东征陈炯明及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作战。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师第2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5月任第1师副师长兼第2团团长,11月任第22师师长。1928年4月参加第二期北伐。8月第22师缩编为第1师第2旅,任旅长,11月所部在蒋介石校阅中因训练成绩突出,被评为“模范旅”。1929年随蒋参加蒋桂战争。次年率部参加蒋冯阎战争,战后任第1师师长。1932年指挥所部参加“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派兵到四川松潘一带阻截北上的工农红军。1936年4月任第1军军长。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第17军团军团长、第34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代司令长官等职,先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等。其间,曾派重兵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多次向八路军挑衅,制造摩擦。1945~1948年,先后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等职,极力推行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政策,指挥所部进犯陕甘宁边区,一度进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在地延安。1949年5~7月,所部在人民解放军发动的陕中、扶郿战役中遭受沉重打击后,陆续撤至秦岭、巴山地区。9月兼任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2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参谋长。在人民解放军发动的成都战役中,所部大部起义或被歼,余部逃往西昌。1950年3月由西昌逃往台湾后,任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澎湖防守司令官等职。病故后被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
诸乐三:(1902-1984),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男,汉族,浙江安吉人(同胡宗南同乡同村)。少时酷爱金石书画,十九岁时师从吴昌硕为入弟子。1923年始先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及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任教授。期间,曾与其仲兄诸闻韵及姜丹书、潘天寿、朱屺瞻、张书旗、吴弗之等人组织“白社画会”,共磋艺事。1946年秋执教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浙江美术学院前身)。擅写意花鸟,兼工山水,所作得“吴派”艺术之神韵,并融入新意,笔墨遒劲洒脱,意趣清新秀逸,融诗、书、画、印于一体,高雅隽永,耐人寻味。1934年作品入选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现代名人画展”,1949年后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及在报刊上发表,或被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工书法,精篆刻,善诗文。1936年出版《希斋印存》,1947年出版《诸乐三先生画集》,后出版《诸乐三书画篆刻集》、《诸乐三画辑》、《希斋印集》等。著有《希斋诗抄》、《希斋题画诗选》等。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长,西泠印社副社长,西泠书画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教授。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