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行政地图 > 周口行政地图 > 鹿邑行政地图 > 太清宫行政地图
=== 鹿邑太清宫行政地图 ===
=== 太清宫资讯概况 ===
丹桂古柏:太清宫太极殿前两株古柏,就是有名的丹桂古柏。古县志记载:旧传有八桧,八株相对,每二株共一名,日丹桧,日纽桧……老子所植。现在二株最靠近太极殿,应为丹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是老子亲手所植,而老子又是李氏唐王朝的祖先,这八棵桧树又生长在李氏唐王朝的祖庭中,历朝历代官僚士绅和文人雅士在游览太清宫后,留下的诗词赋章中,对这八棵桧树多有记述。唐玄宗时毫州太守以桧树的叶制成片到京城进,丹桂古柏,老子所手植,西瘦东粗,旋转方向与阴阳鱼旋转方向相同,历来受到游客赞叹与神思献。玄宗皇帝为此专门下诏:“瑞木表灵,奇文自现。用彰大庆,以福洪图。配五德于易经,迎万叶于休运。宣城告谢,仍付史官。其桧片藏于内库,兼赐诸王宰辅及道众。”在此诏书中,玄宗称祖庭这几棵桧树为“瑞木”,下令将桧片在皇宫内库收藏,并赏赐诸王及宰相大臣和道众品尝。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也就这几棵桧树下过《玄元庙枯桧再生敕》。这两株古柏又叫桧柏,当过亳州太守的欧阳修曾“于熙宁元年(1068)二月十九日,率僚属谒太清宫,周视八桧之异,窥九井禹步之奇,酌其水以烹茶而归”。可见欧阳修来时有八株。南宋陆游在游过太清宫后,在《老学庵笔记》一书中记道,鹿邑“太清宫多桧树,桧花开时,蜜蜂飞集其问,不可胜数。作蜜极香,而味微带苦。谓之桧花蜜。”《唐书》、《宋史》等正史,及地方史志中对古柏记载更多,这些记载足以证明此柏树之古老。这两棵古柏,东西两株虽然一样高,但西面一株枝身扭结上耸,若虬龙盘旋,虽然肤剥干瘦,却又继生新枝,苍古葱郁,堪称绝奇。为什么西边这株肤剥干瘦呢?据说唐朝建立之后,第二代皇帝李世民派大将军尉迟敬德来太清宫朝拜,尉迟敬德下马后去太极殿内烧香朝拜去了。他的卫兵把马拴到了这棵柏树上,马把树皮都啃掉了,但这棵古柏却没有死,依然顽强地生长着,见证着太清宫的风风雨雨。而马没有啃东面那棵,所以东面那棵长得苍郁挺拔,枝繁叶茂,巍巍壮观,树围要比西面那棵粗得多。西面一株的古雅袅娜之姿和东面一株的粗壮挺拔之态,以及赫赫高龄,历来受到了游客的赞叹与神思,被称为太清宫重要景观之一。关于这两棵古柏,鹿邑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老子讲求道,讲求阴阳的和谐与统一,两株古柏一株为阴,一株为阳,而且这两棵树旋的方向是八卦图中阴阳两鱼旋转的方向。西面这株为阴,窈窕淑女,杨柳细腰,袅娜多姿,低着头正害羞呢!东面那株膀大腰圆的为阳,虎背雄腰,孔武有力。两株树是一对夫妻,互相吸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年同月同日生,当然愿意相偕到老了。老子讲求阴阳,这院子中气场很重,连这两株古柏也受这种气场的作用。前些年,有人看到东面古柏上一树枝枯了,就用铁锯锯掉做小板凳用,发现树的年轮极像八卦图中的阴阳鱼。此人非常惊诧,觉得动了神物,赶紧到太极殿老君像前朝拜。这两株一大一小的古柏是老子对立统一思想的体现,而在每株树上,甚至每一树枝上,他的思想体系都能得到印证。树枝上的年轮极像阴阳鱼,而阴阳鱼鱼头又像鸟头,鱼身又像鸟身,当地老百姓又形象地称这两棵古柏为“鸟柏”。这两株古柏同太清宫一样古老,是太清宫沧桑历史的见证。
太极殿:太极殿是太清宫古建筑群留下的最为重要的建筑。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农历二月十五日②。司马迁的《史记》对老子的姓名字号及出生地有详细的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日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出生地就在太极殿这个地方。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著作《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我国最著名的编年体著作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西汉的司马迁和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开创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涉及人物几千计,只有老子的里籍记载最详细,到国到县到乡到里。就包括孔子也只记载到国到县到乡,而未记到里。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子在当时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司马迁和其父司马谈都曾长期“习道论于黄子”,即对黄老思想深入的学习和偏好。有学者认为,司马迁《史记》全书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就是黄老学派的思想。东汉大学者班彪、班固父子说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所以后世便不难理解司马迁对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生平记载清楚的原因了。最早记述老子生平的是西汉的司马迁,而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来老子生地朝拜祭祀老子则是在东汉桓帝时期。延熹八年(165)的正月和十一月,桓帝先后派大臣中常侍左倌和管霸“之苦县祠老子”。既然汉桓帝时两次派大臣来祭祀,这里应在朝拜前就已有祠了。三国时曹丕称帝第三年(222)在敕文中称:“老聃贤人……此祠(指鹿邑老子祠)之兴由桓帝”也说明,因为桓帝在一年内两度派大臣去老子生地祭拜,使老子祠比过去更加兴旺。也就是说太清宫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汉桓帝时期,即距今至少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了。汉桓帝不仅在一年内两次派大臣到鹿邑祭祀朝拜老子,而且还于次年(166)亲祀老子,从而成为厉史匕第—个祭祀老子的皇帝。汉桓帝两次派大臣来鹿邑朝拜老子的宏大场面只可任由大家去想象了,但所幸《后汉书》留下记载,而且所派官员之一的边韶也曾在朝拜时留下了千字的《老子祠碑》。石碑早已灰飞烟灭,所幸碑文留了下来,成为人们认识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对老子及其思想尊崇程度的好教材,也使得东汉成为最早来老子生地朝拜的朝代,边韶成为第一个在老子生地立碑的人。老子祠是太清宫最初的名字,三国时又叫老子亭,后改为老子庙,到唐天宝二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改名为太清宫。自此之后,太清官之名一直沿用不改。北宋大政治家、曾官至宰相的范仲淹来鹿邑参观太清宫后曾写下了“有崤老子庙,唐为太清宫”的诗句,说的就是太清宫名称变迁的事。以后历朝历代或皇帝亲来,或派大臣来祭拜,古县志上记载有东汉、魏、北齐、西晋、南北朝以及唐、宋、元、明、清诸朝代大臣拜祭老子时留下的碑文、诗赋。真正大规模的扩建太清宫是在唐宋时期,因为李渊尊老子为先祖,视太清宫为唐皇家庙、李氏家祠。唐高宗、武则天等亲来鹿邑拜谒,而在当时,呈帝祭租楚中国最隆重的祭祀。唐朝多代皇帝对鹿邑太清宫下诏进行修缮和扩建。据史料记载,唐时太清宫规模宏大,占地872亩,楼台殿阁600余间,分“前宫”、“后宫”两部分,前宫叫太清宫,祭祀老子,后宫名洞霄宫,祭祀李母。前、后宫以“清静河”,为界,河上以“会仙桥”相连。重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对称于两侧。前宫“午门”耸立,御道坦直,“太极殿”位于中央。周围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清静阁’’等。殿前有八卦炼丹铜炉一座,有铁柱一根,为老子任柱下史之标志。殿东有“九龙井”。道士住“前宫”,道姑住“后宫”,两宫之间有事时,以“云牌”相互传示。院内有千余棵参天古松,相传为老子所亲植。院内碑刻成林,松罩烟笼,庄严肃穆,蔚为壮观,盛极一时。古书记载“如帝王者居”,即象帝王的皇宫一样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只可惜在唐末毁于农民起义军兵火北宋时真宗皇帝也在太清宫大兴土木,进一步扩大太清宫、洞霄宫面积,使两宫建筑规模达到又一个高峰。但元末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韩林儿在毫州称帝,苦于一时找不到巨木大石,就下令拆掉了太清宫的建筑材料东运毫州建造皇宫,太清宫再遭灭顶之灾。据史料记载,金朝大定年间、元末、清康熙年间都曾对太清宫进行大修,但同唐、宋时期相比,规模大不如以前,“仅存什一于千百也”。现存太极殿是清代建筑,它坐落于边长18.7米的正方形平台之上,台高0.55米,南正面有三级石阶通于台上。太极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式结构,黄色琉璃瓦顶。琉璃大脊,南龙北凤,正脊之中置兽驼葫芦宝瓶,两端饰龙头形大吻,上插剑把。垂脊饰仙人,小兽。檐角飞翘,斗拱层叠,象鼻形昂嘴。五架梁,有檐柱,格式门窗,梁枋上清朝时彩绘依稀可辨,梁柱为明造,无顶棚,整个构造富丽堂皇,气势非凡。太极殿门两旁的楹联是:“坛场夜雨苍苔古,楼殿春风碧瓦寒。”出自曾于宋英宗至平四年(1067)任毫州太守(时毫州辖今鹿邑)的欧阳修所作的《太清宫烧香》中的诗句。太极殿门阔五间,南墙有六根柱子支撑,每根柱下都有柱下石,而这六块柱下石均为覆盆式,即似口朝下的脸盆形状。这六块柱下石虽然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上面雕刻虽多为饰物龙,但雕刻手段笔法不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古建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考古专家张家泰数次来鹿邑太清宫考察,对这六块柱下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过认真的研究与比对,认定这六块柱下石分别是唐、宋、明、清四朝旧物。因为每个朝代都有那个朝代的雕刻艺术特点,而这六块柱下石上面的饰物雕刻纹路、笔法明显分属于四个朝代。这位考古专家得出结论,即太极殿每次修缮时都保留上几次修缮时留下的柱下石,只在修缮时用一块新柱下石换下相同朝代的柱下石。张家泰指出,这六块柱下石雕刻的每一条纹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无可挑剔的地步,集中反映了雕刻工匠们含蓄内在的气魄与力量,完全代表当时的雕刻艺术水平。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太极殿的斗拱是宋朝的,檩子是明朝的,现今部分檩条上仍写有“明万历七年”(1579)字样(而后文中在讲到纪念老子的另一座古建筑老君台的大殿上也有“明万历七年”的檩条。这说明明万历七年这一年曾对老子故里纪念老子的两座古建筑群同时进行过大修)。所以整个太极殿的构造被人们形象地概括为“唐础宋拱明檩条”。来到大殿内老君爷像前,必然要恭恭敬敬地祭拜一番,游人们可以在太极殿内给老君爷敬香叩头许愿。许愿不许出声,只对老君爷一人说,愿才会灵验。太极殿内老子像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用汉白玉雕制,高4米,老子手拿如意钩,当时全国道教会长、北京白云观道长和来自全国各道观道士云集太清宫为这座神像开光,上面为“道德天尊”四字。之所以书写的是“道德天尊”四字,是因为道教有一气化三清之说,三清就是玉清、上清、太清的总称,玉清是元始天尊,是一尊开辟了天地创造了人类的神,上清是灵宝天尊,是一尊使百姓超越世俗境界,并常救济众生脱离苦海的神,太清就是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他主持天上人间伦理道德与刑罚。这三位神仙分别主宰“三重天”的三个仙境。太清宫祭祀的是太上老君,所以为“道德天尊”。因为太清宫是李氏唐朝的祖庭,所以老子前面站着的几位分别是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等四位唐朝前期的帝王。现在太极殿内供奉的是汉白玉老子雕像,而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则是老子巨大铜像。据太清宫附近老人们讲,铜像很高大,铜像后面还有一眼水井。后来,铜像被当作“四旧”拉去熔化了,水井也被填平了。非常可惜。现老子像上面的金身和所披道袍为台湾省道教信徒所赠,台湾道众到老子故里朝拜时,发现大殿上只供有一尊汉白玉像,回台湾后就为老子捐了金粉,不但敷在了老子像上,还为太极殿内四柱进行了贴敷,并制作了道袍。送来后,一披有些小,只到膝盖下边,台湾道众于次年制作了一件又大方又美观的道袍。老子像前的香案,也为台湾省道众所赠,用阿里山的稀世香木,聘请台湾省手艺高超的匠人花费半年时间手工制成,因为台湾和祖国大陆没有直航,台湾道教信徒就把香案从台湾空运到香港,再由香港空运到郑州,再运到老子生地太清宫。同时定制的还有四个小桌。据台湾教徒讲,台湾道众为制作香案和四个小香桌再加上空运,共计用去约20万元人民币。台北板桥太清宫捐建了山门,台湾道众们又捐了香案,给老子像贴敷了金粉。除捐建之外,每年都有许多的台湾、港、澳及东南亚的道众们来教主生地参拜祭祖。太清宫北一里许的洞霄宫是纪念李母的建筑群,存有正殿及周围部分殿宇,宋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的先天太后之赞碑就立在这里。1961年、1978年隐山、太清宫分别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太清宫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次接待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旅游团体来朝拜和旅游观光。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胡耀邦、张爱萍、杨得志、朱镕基、温家宝、张思卿先后游览了这块圣地。1997年,考古专家在太清宫发掘出一处含龙山文化遗址、西周古墓葬、东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的大型文物古迹群。该遗址时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太清宫镇旅游资源丰富,占鹿邑县旅游资源的60%,开发潜力巨大。
铁柱:铁柱,群众俗称为赶山鞭。鹿邑县有两根这样的铁柱,一根在太清宫,还有一根在另一座纪念老子的遗迹老君台上。实际上,太清官的铁柱与老君台上的铁柱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也并非群众传说的赶山之鞭,而是柱下史之柱,是纪念老子之物。据《光绪鹿邑县志》记载:“这根铁柱高八尺,围尺有八寸,旧志谓为唐时旧物。”经测量,铁柱地上高度为4.3尺,周围0.8尺,与古县志记载完全一致。老子当时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而守藏史的任务是替周朝管理图书,并负责记述周天子上朝时颁发的旨令和处理国家公务的情况。按照规矩,群臣上朝拜贺,以及君臣一起在朝堂上议事时,大臣们是不能坐着的。作为记述天子言行的史官老子也不例外,可长时间的站着书写文字的确太累人了,所以周天子就特旨恩准,在朝堂内树个铁柱子,让老子倚在上面写字。这样既减轻了老子记述的劳累,又表示了对史官的尊重。天子上朝议事,老子倚柱记录,铁柱成了老子专用之物。当然,这里面大约也含有苍天厚土,定于一柱之意。所以后人就称担任守藏室史官的老子为柱下史官。鹿邑太清宫有铁柱,老君台有铁柱,国内外凡是供奉老子的宫观都有铁柱。铁柱已成为纪念老子的标志。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对老子顶礼膜拜,就把柱下史之柱缩小为发簪,插在发髻上,以示尊重。道士的发簪与这根铁柱的形状十分相仿,只是一个大一个小而已。这根高八尺的铁柱,地上约4_3尺,但无论人们怎样晃动,很多人往外拉也拉不出来,终于有一天,人们挖这根铁柱,发现铁柱下端有一个孔,孔内插有一根长长的横铁柱,难怪人们晃不动拔不出了。《光绪鹿邑县志》上记载这根铁柱是唐时旧物,如此算来有1300年的历史了。如此一根铁柱地上部分整日风吹雨淋,地下部分是潮地湿土,经1300年而不锈不蚀,除了感叹铁质之特殊以外,就是感到这是老君爷所专用之神物了。群众还叫这根铁柱为赶山鞭,鹿邑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在远古时期,鹿邑这片地方并不像现在这样一马平川,道路纵横,而是山川连绵,峰峦重叠,树高林密,遮天蔽日,云蒸雾绕。鹿邑有一座叫做隐羊山的大山,就在老君所住的村子前边。山北数十里之内很少见到阳光,而且山路崎岖,出行很是不便。住在此地的百姓深感不便,吃尽了苦头,人人都盼着把山除去,怎奈力不从心。所以年复一年,大山依旧,人们只有望山兴叹而已。老子李耳,自幼聪明睿智,各种学问一触即通。饱学之后,即游历名山大川,修仙学道,很快便悟彻妙理,道法贯通,可预天地之造化,能知日月之玄机。一日老子游历还乡,众人便向他请教移山之事。老君夙志为民,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于是慨然应允乡亲所请。他上山采来五色石,支起八卦炉,生起无名火,把五色石装在炉中烧炼。你想老君的八卦炉是何等厉害!如此八卦炉,老君一直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炉内铁水滚了九九八十一次。他把铁水倒入土范之内,铸成了一根赶山的铁鞭这铁鞭长有丈四,粗如碗口,乌黑发亮,重达万斤。老君抓起挥了几下,势若蛟龙搅海,虎啸山岗,只听风声呼呼,震得远山如沉雷划空,久久不息。于是老君便吩咐乡亲们相互转告.到赶山之日,要家家闭户,三天三夜不得外出。到了那天,老君手举铁鞭,运足神力,念动真言,一鞭打了下来,只听得山崩地陷般一声巨响。响声起处,狂风大作,山石飞舞,遮天蔽日。大风刮了三天三夜,才把山石树木全刮进了东洋大海。第四日早晨,乡亲们在室内看见从门外射进道道金光,耀眼夺目,便纷纷开门观看。呀!四面一马平川,一望无际。于是大家雀跃欢腾,欢声雷动。等大家冷静下来,想起来去感谢老君时,老君已经不知何往,只见他的宅下还有一个小山包。但面积不大,广可六、七亩,高仅十余丈。它就是今日的隐羊山遗址。隐羊山,又叫隐山,取隐于老君宅下之意,还是托了老君故宅的洪福,才没被赶走。众人见老君大门前扔着半截铁鞭,这是因为老君赶山时用力过猛,铁鞭从中震断,上半截飞到了县城东门里,下半截就随手扔在了门外。从此,鹿邑成为一片良田沃野,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富裕。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老君就在他的故宅兴建了庙宇,并在大殿前把半截铁鞭竖立了起来,以示不忘老君赶山之德。另一截也被人们竖在了县城里老君台上。直至今日,人们仍呼其为赶山鞭。据说,东海内的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即为老君鞭下所驱之物。
元“太清宫圣旨碑":镶嵌在东墙上的这块碑是元世祖忽必烈皇帝为保护太清宫颁布的,叫“太清宫圣旨碑”,这块碑高0.6米,宽0.96米,青石刻成,碑文为楷书,满行为12字。忽必烈皇帝的这道圣旨公布于他当皇帝的第二年(中统二年),即1261年,此碑现保存完好。碑文中:“皇帝圣旨,元圣旨碑拓片,再次宣布太清宫属皇家所有……令旨:使臣军马,宫观内不得安下,所有栽种树木,诸人不得采斫,专与皇家告天祝寿……仍仰张拔都儿常切护持太清宫,令住持道众更为精严看诵。”,这是忽必烈继当皇帝第一年立“太清宫执照碑”之后,第二年再次为鹿邑太清官颁旨立碑。忽必烈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而且是一位少数民族皇帝,在登基当年和第二年就连发两道关于太清宫的圣旨并立碑,这本身就说明了少数民族元朝统治者对汉文化,对老子博大精深思想的认知,同时也是对老子以及太清宫地位的肯定。忽必烈皇帝不只下诏在太清宫立了两块碑,还写下了《元世祖御旨老子赞》文,并命人刻碑立于太清官,可惜因年代久远,此碑已不存在。所幸《光绪鹿邑县志》上录有全文:大哉至道,无为自然,慎始慎终,先天后人。含光默默,永劫绵绵,东启尼父,西化金仙。百王取则,界圣信传,众教之祖,玄之又玄。这两道圣旨碑和忽必烈对老子的赞文为后世研究元初太清宫的历史与沿革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从而也使得这两块碑成为太清宫历史上最重要的碑刻之一。
道德经注碑:“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碑文是唐玄宗对道德经的释文,为文物之珍品。该碑位于太极殿前神道东侧,立于唐天宝元年,即742年,碑高3.7米,宽1.2米,厚O.36米,碑首为半圆型,首身一石,碑身四面刻字,正反两面为正文,每面22行,满行51字,隶书字体,左右两侧为文人题咏。碑文内容为唐玄宗李隆基对《道德经》的释文。一、这通碑是现存碑刻中最早的。从东汉桓帝时大臣边韶来拜谒老子立碑时算起,太清宫历史上有许多碑刻,因为年代的久远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绝大部分碑刻都毁掉了,只有极少数的碑刻留存了下来。这块碑刻是留下来的近20通碑刻中立碑年代最早的,太极殿前墙上的碑刻是元代的,神道东西两侧的碑刻为金代,清代的,而这块碑是唐玄宗时期的,距今已近1300年了。二、这通碑是皇帝对《道德经》的注释文,是后世认识唐玄宗与老子《道德经》,唐朝与老子及道教关系的好教材。在我国历史上,皇帝注释《道德经》者有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几位,但以立碑和亲笔注释两种形式注解《道德经》的只有唐玄宗一人。唐玄宗等几位皇帝注解《道德经》,为后人研究《道德经》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们同学者、文人注解《道德经》不同的是,皇帝们注解更多的是从治国理政上去阐释。由几位皇帝注解《道德经》来看,《道德经》中含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思想。除了多位皇帝对《道德经》进行御注外,注解者中还有历朝历代的学者、官员、道士、儒家人士、法家代表、军等等,如唐朝的魏征著有《老子注要》,北宋王安石著有《老子注》、司马光著有《道德真经论》、苏辙著有《老子解》、赵孟颛著有《老子道德经》,明代李贽著有《老子解》,清代王夫之著有《老子衍》、纪晓岚著有《老子道德经校订》、严复著有《老子道德经评点》,至于民国以来名人注解《道德经》的更多了。三、此碑还是了解太清官这个地方地质地貌的好教材。此碑建于唐朝,公元2002年以前,此碑在地面以上仅露碑头尺许,碑头大部、碑身、碑座都被埋入地下。而此碑初建时应建在地上,也就是说,1300年来,太清宫这个地方,地面整体增高了整通唐碑的高度。为研究这个地方的地质地貌和河流水患史提供了一个佐证。这通唐碑历经1300年的风风雨雨,风雨剥蚀严重,碑文已有一半模糊而不可辨认了。即便如此,仍是文物中之珍品,即便从纯书法的角度讲,正文的隶书字体,也有极高的书法价值。太清官建祠1800余年来,历朝历代都在太清宫立有碑刻,除现存20通外。其它虽然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不存在了,但所幸鹿邑古县志尚录存有其它30余通碑刻的碑文。同地上现存碑刻相对应,是研究太清官兴衰史和道家、道教在历朝历代地位弥足珍贵的文献或实物。讲到唐玄宗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唐玄宗皇帝亲笔御注《道德经》和唐高宗李治皇帝亲来老子生地谒拜之事也需要交代一下: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伟大的皇帝,继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之后,他把唐朝带领到了极盛,即开元盛世,这主要是因他遵循老子的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一生都在关注、研究、推广、宣传老子,除了以上讲到的以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一生中两次对《道德经》进行注释,又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皇帝的一个之最。以后还有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临等皇帝注解《老子》,但都是注解了一次,而唐玄宗注解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皇帝50岁时,他总结前半生读老、拜老、研老心得,亲笔著下了《御注道德真经》一书。唐玄宗在为第一次御注写的序中指出:“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今兹绝笔,是询于众……”意思是,我每次在和大臣们一起简单用餐的时候,就常常询问和交流一些学习《道德经》的知识和心得,就把自己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写下来,就这样,关于《道德经》的笺注就完成了。第二次是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他70岁时,又写下了《道德真经疏》一书。也就是在这一年,久享歌舞升平的李唐王朝突遭巨变——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爆发。历经百年的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二个黄金时代(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时期、武则天统治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时期)结束了,唐朝开始走下坡路。也就是在这一年,在鹿邑发生了一件为整个唐王朝所注目,并令鹿邑载入史册的事。安史之乱爆发,国遭大难,万年雪崩,贵胄重臣,闻风鼠窜;可是真源(鹿邑古县名)县令张巡(南阳人),一介文弱书生,七品微官,却率千余猝合之众,扼敌要道,尽忠竭智,苦斗至死,用温热的血,写下了一曲名将赞歌。正是由于张巡艰苦卓绝的孤军抵抗,阻止了安禄山军队南进的步伐,削弱了安禄山叛军的力量,也保住了唐王朝江淮以南一带,使朝廷财源不竭,为唐王朝重组力量提供了财源准备和时间准备,功劳至大。所以到唐宣宗李忱时,下令给功臣画像,供于朝廷,在这一次,真源县令张巡的名字得以位列众多重臣名将之间。唐玄宗时期还有一件同鹿邑同老子有关的事。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即玄宗第二次注解《道德经》的头一年,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真源县令张巡在太清宫老子像前痛哭并率众誓师抵抗的头一年,大诗人杜甫来到鹿邑太清宫朝拜,并写下了1200字的《朝献太清宫赋》,并篆刻立碑于太清宫。该碑现已不存,但在清康熙年间尚存,只是碑文已模糊不清了。所幸《康熙鹿邑县志》上录有全文。第二个需要记述的是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亲来鹿邑谒祖拜庭这件事了。《旧唐书.高宗本纪》载,高宗皇帝于乾封元年“二月己未,次毫州,幸老君庙,追号日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县内宗姓特给复一年”。同北宋真宗皇帝来老子生地祭拜比起来,国史书上记载要少一些,不过内容并不少。据史料记载,高宗的这次离开长安东来拜祖是武皇后(武则天)提议的,而且是在游历泰山后来的太清宫。目的是拜谒祖庭和祖先,后世可以想象祭拜队伍和规模气势都应当宏大。史料载,高宗来鹿邑时百官仪卫,延长数百里,此说固有夸张成分,但祭拜之隆重热烈和规模之宏大当是可以想见。这是唐朝时关于老子和其生地发生的几件大事。
鹿邑县太清宫镇预制构件厂
鹿邑县太清宫镇预制构件厂的相关信息由09635提供。鹿邑县太清宫镇预制构件厂主营产品或服务:水泥预制物件,联系人:陈传起,联系地址: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
太清宫镇 王皮溜镇 试量镇 辛集镇 马铺镇 涡北镇 城郊乡 ...
洪湖市府场瓷像石刻工艺社印保林研制生产了一种移动式多功能石材石碑无尘喷砂农用雕刻机,该雕刻机是目前行业内最先进的设备,专职用于在石材及各种硬质材料(如花岗岩...
太清宫镇_乡镇机构_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栏目导航网站首页>>太清宫镇>>单位概况·城市建设·朱良才县长现场查看两河治理.·鹿邑县人民代表大会公告·朱良才县长再次实地查看两河.·县情简介...
太清宫鲜花预订_河南周口鹿邑县太清宫镇鲜花预定鲜花速递,...
太清宫镇境内有关老子的名胜古迹众多:太清宫太极殿、望月井、铭碑、古柏、隐山遗址、先天太后之赞碑、洞霄宫、圣母殿、娃娃殿、赖乡沟等二十余处。太清宫是老子生地...
鹿邑县太清宫镇大崔小学|学校-多多育儿网
鹿邑县太清宫镇大崔小学,学校地址: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大崔村...多多育儿网育儿家庭生活社区 首页>小学>鹿邑县太清宫镇大崔小学 鹿邑县太清宫镇大崔小学 ...
傻目录-太清宫镇栅栏网络档案
太清宫镇栅栏,...商家列表 行业选择:在太清宫镇 栅栏 目录下没有查找到相关的商家档案-相关的商家档案没有被收录?请现在添加您知道的商家档案。谢谢!...
年产10万吨生物柴、汽油建设项目获备案-中国建设工程招标网
所在 地:河南 行 业:能源工业:化工医药 进展阶段:备案 摘 要:项目需求:项目名称:年产10万吨生物柴、汽油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鹿邑县太清宫镇工业园区 ...
鹿邑县太清宫镇太清村入选“全省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
近日,鹿邑县太清宫镇太清村入选“全省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为了推动我省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省旅游局会同省委农办、省农业厅、...
河南省新农村信息网鹿邑县太清宫镇站特色产品
鹿邑县·太清宫镇 您当前位置:河南新农村信息网>>特色产品 鹿邑新闻2009-12-17 观堂麻片2009-12-09 知名企业 安徽农网|珠江源农网|江西新农村建设网|...
鹿邑县太清宫镇八里小学-育儿网
鹿邑县太清宫镇八里小学,鹿邑县太清宫镇八里小学<br>法人代表:赵清领<br...通信地址: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八里村 邮政编码:477250 最新照片我要上传照片...
太清宫镇 王皮溜镇 试量镇 辛集镇 马铺镇 涡北镇 城郊乡 ...
太清宫镇 王皮溜镇 试量镇 辛集镇 马铺镇 涡北镇 城郊乡 郑家集乡 观堂乡-洪湖市府场瓷像石刻工艺社印保林研制生产了一种移动式多功能石材石碑无尘喷砂农用雕刻机,...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