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地图 > 玉溪地图 > 元江地图 > 澧江地图
=== 元江澧江高清地图 ===
=== 澧江资讯概况 ===
文化教育:澧江镇有各类学校18所,其中:幼儿园、托儿所5所,小学3所,初级中学2所,镇党职校1所。有在校学生8292人,教职工479人,其中:专任教师44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制义务普及率100%。有1个文艺站,藏书3600册,图书流通9278册,村级党员活动室12个,村级化活动室50个,业余文化艺宣传队47支。有线电视覆盖率66%,广播覆盖率100%。澧江镇有各类科技人员68人,占澧江镇干部职工的36%。
招商引资:澧江镇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围绕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特色生物资源、旅游等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植,积极做好项目的包装推介工作,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2007年共引进外资2220万元,比上年增23.6%,工业总产值(现价)35233万元,比2006年增2%。1、区位优势:澧江镇位于玉溪市西南部,元江县中南部,辖区面积335平方公里,国道213线穿境而过,距玉溪市府114公里,离省会昆明210公里,是元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资源丰富。澧江山川毓秀,物华天宝,古有“迤南雄镇”盛名,今得“天然温室”、“红河谷中的太阳城”等美誉。境内属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年均气温23.8℃,终年无霜,年均降水量786毫米。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造就澧江丰富的生物资源,澧江镇拥有农作物资源163种,经济作物资源228种,花卉品种资源61科224种。其中尤以芒果、荔枝、香焦、菠萝密等经济林果和芦荟、茉莉花、热带花卉等特色生物资源的优势突出,澧江一年四季山清水秀、瓜果飘香,花开不断。是观光旅游、谋求投资发展的丰饶宝地。
发展思路: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澧江镇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坚持“农业稳镇、工业强镇、旅游活镇、生态靓镇、科教兴镇”的发展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热区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物资源创新开发,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不断开创新局面。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2.8亿元,财政收入达17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63元,实现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历史文化:元江古称惠笼甸,早在东晋宋齐时期,便是梁水郡(今红河、玉溪两地州连接处)西南的城镇,名“宣城”。唐天宝两爨时期又称为“步头”,后又有“萝般城”之称。澧江镇,自元以来曾经是路万户府,总管府、府、直隶州、县政府驻地。清朝末年实行里甲制,以城内的德化坊(节孝牌坊)设“德化里”。1929年实行乡镇保甲制,以康熙52年建于文昌宫的澧江书院得名“澧江镇”。明初及清嘉庆道光年间为历史上兴盛时期,有“盐茶之贾驮运舟载者辐辏于市埠”的记载,“迤南雄镇”。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元江直隶州设元江县,辖因远分县,猛烈行政委员,及7个行政乡,澧江镇属于城区(原大水平乡和澧江镇、羊街乡、浦贵村委会等辖部分地区)。1928年改为一区(城区),1939年改为澧江镇,1949年8月元江解放,划全县为东北、元中、东南、西南四个区,澧江镇属于元中区,1950年3月至8月,四个区划为八区一街,一街为澧江镇的红河街,八区中的朝明区,区委和区政府驻地设于现澧江镇的沙沟头。1950年9月至1952年9月,为适应征粮剿匪,减租减息斗争,八区一街合并为四个区,武山区、朝明区、红河街并为二区,1952年10月至1958年7月,剿匪工作基本结束,社会秩序较为安定。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搞好建设,将四个区划为七个区,澧江镇被设为六区(元江坝及边沿地区的11个乡、街)。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划全县为9个人民公社。1958年12月至1961年3月,红河、红光、甘庄三个农场与附近人民公社合并,实行两块牌子(国营部分称农场,集体部分称公社)一套班子,全县有十二个公社,澧江镇属于红河公社。1963年1月至1966年5月,全县的13个公社合半为八区一镇,大水平区为一区,一镇就是城关镇。1984年5月,改“城关镇”为“澧江镇”,1987年撤区建乡,改“大水平区”为“大水平乡”。2000年2月,撤销大水平乡、澧江镇行政区划,合并建立澧江镇,驻地澧江镇澧江路50号。2002年10月,撤销澧江镇澧江村委会、澧江居委会、漫林村委会、划出大水平村委会的西门村、大路新寨、高坎、双高、新村等村民小组归社区管理,城区设立5个社区居委会。2002年澧江镇辖桥头、大水平、那整、龙潭、南,洒、南昏、莫郎、江东、澧江、红河、玉河、凤凰等12个村(居)委会,117个村民小组,66个居民小组,89个自然村。中国建国前,1948年澧江镇的人口不到3000人,建国后,由于社会稳定,医疗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1953年,形成了第一次人口高峰期,澧江镇总人口达11692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越困难越生,形成了第二次人口的高峰期。1982年,澧江镇人口达29750人。1982年后,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因人口的增长上有周期性和惯性,“文革”期间出身的人,20世纪80年代末为婚育高峰,1990年自然增长率为10.92‰。至2002年,澧江镇辖区总人口45441人,其中:男23664人,女21777人。镇属人口28595人,其中:男13588人,女15007人;农业人口25262人,非农人口3333人;农村劳动力15192人,其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4363人,占总劳动力的28.7%。少数民族人口23968人,占总人口的83.8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02‰,人口密度为132人/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一、水利:澧江镇2006年固定资产预计完成117万元,比2005年增长12.3%。澧江镇新建小水窑200口,投资16万元;人畜饮水工程4件,投资13.8万元;完成农用水利建设32件(口),投资31万元,增加蓄水量10500立方米;改善并增加灌溉面积10596亩。治理水土流失156亩,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村民小组4个。二、五通情况:澧江镇12个村(居)委会,117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通电、通电话;有85个村民小组通自来水;有78个村民小组通水泥路面,有33个村民小组通土路,有3个村民小组通柏油路,有3个村民小组通沙石路;有77个村民小组通有线电视。三、能源建设:澧江镇共有6819农户,有建沼气池1604户(口),完成“一池三改”1604户(口),安装太阳能的户数714户,分别占总户(口)数的:24%、24%、10%。四、集贸市场:澧江镇建有2个综合市场(西门市场、南门市场),有3个百货市场。(家佳超市、丰元超市、华联超市),有2个小商品市场(银达商业城、恒裕商场),有1个生猪定点屠宰场(食品公司屠宰场)。五、镇区街道情况:澧江镇已硬化的集镇区主干道有:新城区:兴元路、天宝路、文化路,向阳路四条主干道,老城区:澧江路、红旗路、凤凰北路三条主干道,硬化率100%。上述街道的道路排水、路灯安装、街道树栽种等配套设施均完善。六、环卫设施:澧江镇有125个公厕,有1个垃圾填埋场,有112个垃圾坑,有147个垃圾桶。2006年市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57.64万元,县级投入122.6万元,镇级投入70.06万元。
人口概况:澧江镇总人口30358人,其中农业人口26625人,占88%,非农业人口3733人,占13%。生活着傣族、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傣族人口14141人,占46%,彝族人口7454人,占,25%,哈尼族人口1488人,占5%。人口密度为91人/平方公里。澧江镇派出所20位民警和16位联防队员担负着全镇的社会治安。镇武装部设12个民兵营(连),共计民兵708人。澧江镇耕地面积32627亩,其中:水田11530亩,旱地21097亩,农业人均耕地面积1.07亩。由于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适宜栽种稻谷、甘蔗、蔬菜、芒果、香焦、茉莉花、芦荟等多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
风景名胜:1.元江古塔:座落在城东南七公里文笔山上,距者嘎村约一公里,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至1722年)。为密檐式砖塔,分九台,因被雷击毁两台,现有七台,高20米,是县文物保护重点,1996年,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邀请大理古建队进行维修,再现了元江的“南岗塔影”。2.大明庵:位于城南天宝山东侧山腰,离县城约10公里,建于明永历年,间(公元1647年至1661年),为明朝末代永历皇帝朱由榔流亡驻跸之地。前人记曰:元江为滇南炎缴,而天宝山实炎缴中之清凉界也……山原清矿,林木葱葱,更有清泉出于石壁,清凉异常,有大明石刹、石室、山间月影,足资助逸兴,信宿留连,乐而忘返,携游者极多,是元江重要避暑胜地之一。3.万寿桥:在澧南门外,跨清水河。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元公1976年修河改道,筑堤引水,将石拱桥改建为钢筋混泥土结构的单孔双曲拱桥。4.梓潼观:在澧江镇文化馆、图书馆、工人俱乐部内,其内长满荷花,是一个清幽的地方。总兵许名臣战死于池内。民国三年(公元一九一四年),云南督军蔡锷,于池旁立碑一方,上刻“前明总兵许名臣将军成仁处”,后国家民委拨款兴建纪念性建筑,在省地县的支持下,于1983年对莲池进行修整,并仿照苏杭园林设计,在池内新建殿堂一幢,长廊两排,游亭三座,并用回廊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经过彩画,更增添了中国传统的古色古香韵味,游人极多,川流不息,成为元江主要游览胜地。5.碧波洞:位于元江东岸、栖霞山半山,洞长、宽各8米余,清代士绅曾修理,凿宽洞壁,砖砌地面。解放后长期失修,2002年7月重修。6.普陀岩:位于县城3公里的玉台山上,有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洞,在普陀岩下鸟瞰元江坝,眼界大开,两岸尽收眼底,洞内有斗大楷书“普陀岩”三字,下有对联和地舆志短文,为清光绪间玉台寺道人和知州所题书。7.红河谷—世界第一高桥风景区:位于国道213线高速公路上的世界第一高桥旁的红土坡山上,风景区占地500亩,离县城3.8公里,在景区内仍保留着中国大陆最后一战的作战战壕,站在一览八桥的风景区观景台上,一眼可看到不同年代的不同风格的八座大桥。其余尚有万寿寺、兴福寺、澧江土城、文庙、元江铁索桥等古迹,均因历史变迁有所毁坏或仅存遗址。
民风民俗:澧江镇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元江、南溪河、清水河流经澧江坝的区域,依山傍水定居着56个傣族自然村,澧江镇城区的五个社区都杂居着傣族,傣族是澧江镇的主体民族之一。澧江镇的傣族有水傣、旱傣、花傣三个支系,傣族人口14141人,占澧江镇总人口的46.58%。澧江镇的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元代称“金齿”,明代称“百夷”,清代称“摆夷”。傣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龙神祖先。傣族的传统节日是“赶花街”,傣族的花街一年赶两次,阴历正月十三赶“小花街”,五月初六赶“大花街”,花街是傣族男女青年社交的盛会。傣族喜爱酸辣腥冷食物,干黄鳝、西瓜鱼、腌猪肉、腌鹅肉等是傣家人的风味佳肴,羊奶菜、弯根是傣家人最喜爱的腌菜,麻脆粑粑、竜粑、棕粑、米花是傣族特色糯米制品。古时傣族有镶金牙、染黑牙、纹身、戴耳坠和手镯、手脚系红线等习俗,中国建国后镶金牙、染黑牙、纹身习俗逐渐破除。彝族是澧江镇的主体民族之一,澧江镇的彝族人口7645人,占澧江镇总人口的26.74%。元江的彝族,唐宋时称“乌蛮”,元代直到中华民国时期,均称“罗倮”,新中国建立后,统称为彝族。彝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善长于酿酒和制陶。澧江镇有一个自然村,家家户户都制作陶器,土锅制作得很有特色而得名为“土锅寨”。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抒情记事必有诗,有诗必有歌,有歌就有舞,诗、歌、舞为一体。四弦、烟盒最为普及,乐作、扎拉作是元江彝族最流行的舞,每年的6月24日,这里的彝族都要跳着乐作、扎拉作欢度“除灾迎吉祥”的火把节。元江的哈尼族,在唐代称“和蛮”,宋代称“和尼”,元代《云南志略》称“斡泥”。澧江镇集中居住的哈尼族是从山区因国家修建水库而搬迁下来的,澧江镇的哈尼族人口1639人,占镇总人口的5.73%。哈尼族信奉原始宗教多神崇拜,婚俗为一夫一妻制,男女相爱请谋说亲始结婚。《莫搓搓》是哈尼文化积淀的礼仪舞,“十月节”是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它是按哈尼族的历法,每年的十月为岁首,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开始过年,历时5天。然后,由首批过年点,按区域分片辐射开来,待这片过完年后,下一片才过,整个十月都在过年。世居在澧江镇的汉族4190人,占澧江镇总人口的17.1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437人,占总人口1.53%。
中标公示:元江县澧江镇凉水箐土地开发项目D标段_中国建设招标...
地区:云南 详细内容:会员服务细则 招投标助手 使用招投标助手请先登录 产品与服务 元江县澧江镇凉水箐土地开发项目D标段...
云南元江县澧江镇|中国农业网|普通会员
http://ids.zgny.com.cn/ids/xxzt/ztdoc/20110406001/lnzhushu/index.html 会员编号:19380 云南元江县澧江镇 对不起!没有您想要的数据...
澧江镇卫生院-育儿资讯-育儿网
澧江镇卫生院,澧江镇卫生院院长:李跃林联系电话:0877-6015120邮编:653300地址...欢迎来到我们澧江镇卫生院 澧江镇卫生院 院长:李跃林 联系电话:0877-6015120...
玉溪市元江县澧江第二小学
兴致勃来到澧江镇小学部在澧江二小举行的澧江镇小学领导班子座谈会。在座谈会上,胡局长首先听取了澧江一、二、三小校长的工作汇报,在听汇报中胡局长认真倾听作记录...
玉溪市元江县澧江二中-学生会快讯-澧江镇第二中学学生会
澧江镇第二中学学生会 工 作 计 划 澧江二中学生会 2009年3月 澧江镇第二中学学生会工作计划(2009年春季学期)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澧江二中学生会将在学校党总支部、...
元江县澧江镇退耕还林工作浅谈
元江县澧江镇土地总面积335km2.全镇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完成1 432.06hm2的退耕还林任务,涉及144户.介绍了工程实施的基本做法,取得的经验、成果.分析了工作...
元江县澧江镇雷诺科技经营部
元江县澧江镇雷诺科技经营部 授权编号:云-Z11627 地 区:云南省 玉溪市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行 业:家用电器 主营产品:计算机 法人代表:范文德 电 话:...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澧江镇第二中学_澧江二中人人网主页...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澧江镇第二中学”是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一所中学,加入校内网,你可以找到“学校简称”的同学们,和他们一样写日志、...
澧江镇结合实际学习杨善洲
澧江镇以开展向杨善洲学习活动为契机,利用红侨社区一块闲置的集体用地建设交易市场,目前,投资80多万元、占地近12亩的主体工程已竣工。交易市场投入使用后,...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