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郓城城区高清地图 ===
=== 郓城县资讯概况 ===
地理位置:郓城县”一词属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YùnchéngXiàn”。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理实体),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北纬35°19′~35°52′,东经115°40′~116°08′。东邻梁山县、嘉祥县,西接鄄城,南连巨野县、菏泽市,北隔黄河与河南省台前县、范县相望。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35.71公里,总面积1643平方公里,人口109万人。县人民政府驻郓城镇,在省会济南西南方向150公里处。为菏泽市辖县。
产业结构:内外贸易、旅游业: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9年,我县积极围绕拓市场、促消费、扩内需,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消费品市场呈现购销两旺、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8.8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9.98亿元,增长20.5%;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81亿元,增长11.0%。在全部消费品零售额中,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37.32亿元,所占比重为54.3%。对外贸易形势好转。2009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74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出口总额7004万美元,同比增长14.2%;进口总额456万美元,增长141.1%。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1450万美元。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我县通过完善规划、加快景区建设、扩大宣传、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有力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完成了2个景点建设,举办了1项文化主题活动。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69.8万人次,增长36%。全年旅游社会总收入30100万元,增长63%。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投资结构优化。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05亿元,比上年增长25.77%。其中:县城镇投资26.76亿元,增长36.11%,农村投资18.29亿元,增长12.55%。从产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0.39亿元,增长11.43%;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4.51亿元,增长30.18%;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0.15亿元,增长12.15%。
工业、交通运输和建筑业:工业生产企稳回升,结构不断优化。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1家,比上年末增加22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14.7亿元,比上年增长31.8%。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2.5亿元,增长23.8%。全县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6.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7%,同比提高7.6个百分点。企业效益继续改善。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5.04亿元,增长23.69%;实现利税总额24.08亿元,增长14.76%,实现利润11.9亿元,增长23.97%。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公路建设进度加快,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20.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1.1公里。2009年全县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2913万吨,比上年增长8.34%,货运周转量820404万吨公里,增长10.11%;客运量15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8%,客运周转量57689万人公里,增长11.47%。建筑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5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558万元,期末从业人员10886人,全年房屋施工面积512926平方米。
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2009年,我县继续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通过扎实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推动了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对促进我县农业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比价)完成47.94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农业产值28.6亿元,减少3%;林业产值0.95亿元,增长1.0%;牧业产值16.21亿元,增长10.3%;渔业产值1.00亿元,增长2.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9亿元,增长21.9%,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3%。农作物播种面积相对稳定,但是粮食播种面积增加较多。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9.9万亩,比上年增长0.9%。粮食播种面积236.1万亩,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33.84万亩,比上年增长4.2%,秋粮播种面积102.26万亩,比上年增加94.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3.79万亩,比上年减少52.09%。其中,油料面积10.13万亩,减少64.1%;棉花面积36.58万亩,减少36.7%;蔬菜面积36.05万亩,增长23.5%;瓜类面积6.2万亩,减少14.8%。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848693吨,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夏粮总产496323吨,增长4.3%;秋粮总产352370吨,增长37.2%。棉花总产30089吨,比上年减少34.8%;油料总产29528吨,减少62.5%;蔬菜总产1080932吨,增长20.3%;水果总产68838吨,增长4%。林业生产平稳发展。2009年全县人工造林面积1776公顷。其中:经济林236公顷,防护林914公顷。本年新增木材蓄积量1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8%。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
综合:国民经济平稳增长。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1.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8.3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65.7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7.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22.9%和12.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3:54.1:22.6,与上年25.3:52.2:22.5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提高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0.1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1798元,比上年增加127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2%。
地理水文:郓城地处黄河中下游,全县属黄河冲积平原,耕地面积157万亩,95%为优质耕地。整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43米,过去有“自西向东渐倾斜,东走十里低三尺”之说。境内主要河流除黄河外,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1条,地下水量约1.28亿立方米。全年无霜期约200天左右,平均年日照约2497小时,常年平均气温13.5摄食度,具有显著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黄河自鄄城县流入郓城西北边境,经李集、黄集流入梁山县,流经郓城28公里,奔腾的黄河水哺育了郓城人民,黄河的泛滥又是郓城县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建国前黄河多次决口,自1855年(清咸丰五年)河南兰封铜瓦厢决口至清末的57年间,黄河就有38年发生决溢,平均三年二决,民国时期,堤防失修,河决仍频,郓城人民深受其害。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治黄措施,根除了决口之患,并建立苏阁引黄闸,黄河已由害河变为利河。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