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新津城区高清地图 ===
=== 新津县资讯概况 ===
历史沿革:新津县的“津”,按《说文》,义释“水渡”,即“渡口”之意。新津即新的渡口,新津县之得名本此。原横跨岷江的汉安桥(索桥)为成都平原通往眉嘉平原的必经渡口,然而“汉安桥,广一里半,每秋夏水盛(索桥)断绝,岁岁修理,百姓苦之”。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太守南阳李严乃凿天社山,循江通车道”(《华阳国志》)以后,今五津汇流处始成为沟通成都平原与眉嘉平原的新渡口,代替了汉安桥旧渡口。新渡口日益繁荣,逐渐成为新的集市,曰“新津市”。新津市的出现为新津建县创造了条件。北周孝闵帝元年(557)析隆山县北部置新津县,县亦因“新津市”而名“新津县”。新津县古为蜀国地。
秦汉:同慎靓王五年(前316)秋,秦灭蜀。“周赧王元年(前314),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置巴郡,以张若为蜀国守。”(《华阳国志》)新津为秦国领地。“(周赧王)三十年(前285),(秦昭襄王)疑蜀侯绾反,王复诛之,改蜀为郡”(《华阳国志》),新津属蜀郡。秦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蜀郡是其一,新津仍属蜀郡。“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开西南夷,分巴、蜀,置犍为郡”(《华阳国志》)。新津地属犍为郡。“元鼎二年(前115),置武阳县,属犍为郡”(《新津县志》道光版,以下简称旧《新津县志》),新津地属武阳县。“元封五年(前106),改梁州曰益州,蜀列益州之域……。太初四年(前101),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阳”(《华阳国志》),县城在今彭山江口附近。“孝昭始元元年(前86),郡治移僰道”(《华阳国志》)。孝昭始元三年(前84),以“南夷数叛”,郡治移至武阳(旧《新津县志》《新津乡土志》以下简称《乡土志》)。新津属武阳未变。建安二十一年(216),犍为郡守李严深感汉安桥(今彭山江口附近)“每秋夏水盛(索桥)断绝,岁岁修理”之苦,“乃凿天社山,循江通车道”,开辟了沟通成都平原与眉嘉平原的新渡口,代替了汉安桥的旧渡口,故皂里江、文井江、布濮水(即蒲水,今南河)三渡合称新津。此后新津日益繁荣,为建县创造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东汉、三国、晋、刘宋,近五百年间,犍为郡在缩小,郡治在武阳县未变,新津属武阳,隶益州。萧齐高帝时(479—482),犍为郡治复移僰道,新津仍是武阳县地。萧梁武帝大同十年(544),改犍为郡(南部)为戎州,改武阳县为犍为县,并在当时的犍为郡北部置江州,领犍为一县。新津为犍为县地,属江州,隶于益州。(《四川郡县志》卷三)。西魏乘梁乱,奄有蜀土,于江原郡侨置犍为郡及僰道县(及崇庆县江原乡一带),改犍为县为隆山县(其时西魏势力虽已伸至四川,但只占有蜀郡及犍为郡部分,为示领土广袤。故于江原郡境侨置犍为郡及僰道县)。新津在隆山县境,仍属江州。(《四川郡县志》卷五)。北周孝闵帝元年(557),析隆山县北部置新津县。县亦因“新渡口”而名“新津县”。县治六门水(今邓公场附近)。犍为郡治(侨置)亦迁泊于此。犍为郡原只领僰道(西魏侨置于江原郡晋原县南三十里的僰道县)一县,此时领新津、僰道两县,隶益州总管府。
隋唐: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悉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犍为郡废,蜀郡改为益州,治成都。新津和僰道两县改属益州。大业三年(607)(一说大业二年),又废置诸州,改州为郡。益州复蜀郡。废僰道县入新津(僰道虽系侨置,实领有以晋原县南三十里为中心及其附近二三十里地)。新津隶蜀郡,县治由六门水迁至皂里江(今金马河)东岸的坝上,即今五津镇机场内。(《隋志》)。唐武德元年(618),分天下为十道,道下置州、县。四川西部为剑南道,改蜀郡为益州。新津属益州,隶剑南道。(《旧唐书·地理志》)。唐垂拱二年(686),分益州,置蜀、彭、汉三州。新津属蜀州(州治在今崇庆县治地),隶剑南道。县治由皂里江东岸坝上移至南河北岸即今武阳镇。(《四川郡县志》)。唐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蜀州曰唐安郡。新津属唐安郡。至德二年(757),分剑南道为东、西川节度,改唐安郡为蜀州,新津属蜀州,隶西川节度。(《四川郡县志》卷七)。
五代:五代时,前蜀一切率循唐制,后蜀继之,无所更变。新津仍属蜀州,隶西川节度。(《四川郡县志》卷八)。
宋: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改道为路,“于蜀置西川路”(《四川郡县志》)。新津属蜀州,隶西川路。真宗咸平四年(1001)四川分为益、利、梓、夔四路。新津属蜀州,隶益州路。徽宗重和元年(1118),又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新津属蜀州,隶成都府路。南宋绍兴十年(1140),升蜀州为崇庆府,属成都府路。新津属崇庆府,隶成都府路。(《四川郡县志》卷九)。
元:元朝实行“行省制”,世祖中统元年(1260),于大都(北京)建中书省,于各地方设行中书省,以代行中枢职权。其制,大率以省统路,以路统府、统州,以府、州统县。中统三年(1262年),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至元十八年(1281)分省四川,始改宋成都府路为成都路。新津属崇庆府,隶成都路。至元二十年(1283),降崇庆府为崇庆州,新津属崇庆州,隶成都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特置四川行中书省,新津隶属未变。(《四川郡县志》卷十)。
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仍置四川等行中书省,废路存府以统州、县。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由四川布政使司领成都等府十三、直隶州六、府属州十五、县一百一十一,新津县属崇庆州,隶成都府,统于四川布政使司。
清:清初,仍置四川布政使司,下设府、州、县三级,州或县有直隶于府或省的。新津直隶于成都府。“清康熙六年(1667),以双流土旷人稀,并入新津。”“雍正八年(1730),复置双流县,新津地如故”。(旧《新津县志》)。嘉庆七年(1802),于四川省布政使司下设五道,分统府、州(厅)、县。新津仍直属成都府而隶于龙绵龙茂道,至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名川西道。(《四川郡县志》卷十一)。中华民国(下简称民国)元年(1912),废清道制,置府、州(厅)以统县,隶于省。新津属成都府而隶于四川省。民国2年(1913),废府、州(厅)设置。复置道,分四川为川西等七道。民国3年(1914),更川西等七道为西川等五道,以道领县。新津均属西川道。民国24年(1935),复废道,实行省县制。又分四川省为18个行政督察区和西康行政督察区,(简称“专区”),县受专区督察而隶于省。新津属第一行政督察区(即温江专区)督察,隶于四川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25日,新津解放。这时,四川分川西、川东、川南、川北四个行政区公署(简称“行署”),原专区未变,分隶四个行署。新津县仍属温江专区,1950年5月改属眉山专区,均隶川西行署。1953年初,复置四川省,撤销四个行署,省下仍设专区。1953年3月眉山专区被撤销,从3月10日起,新津改属温江专区。1960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津县建制,并入大邑县(新津县在1959年6月即与大邑县合署办公)。原县治城关镇改称新津镇。1962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恢复新津县建制(1962年4月,新津已与大邑县正式分开办公)。新津镇复名城关镇(1980年已更名为武阳镇),仍为县治所在地。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撤销温江专区建制,新津县属成都市辖县。1997年,新津县面积331平方千米,人口28.2万,辖5镇2乡。县政府驻五津镇。1999年,新津县辖10个镇、4个乡:五津镇、花桥镇、金华镇、兴义镇、安西镇、新平镇、永商镇、邓双镇、普兴镇、花源镇;兴乐乡、龙马乡、黄渡乡、文井乡。2000年,新津县辖11个镇、5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91021人,其中:五津镇62177、花桥镇28201、花源镇15709、金华镇18615、普兴镇15235、兴义镇15827、新平镇14448、方兴镇14121、安西镇13927、永商镇18798、邓双镇21784、兴乐乡10718、黄渡乡7103、文井乡9762、龙马乡8811、万和乡15785。?年,新津县辖12个镇、4个乡:五津镇、花桥镇、金华镇、兴义镇、安西镇、花源镇、新平镇、普兴镇、永商镇、方兴镇、邓双镇、万和镇、兴乐乡、龙马乡、黄渡乡、文井乡。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31号)同意新津县撤销黄渡、兴乐、龙马、万和4个乡。将原黄渡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普兴镇。普兴镇政府驻普兴场。将原兴乐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花源镇。花源镇政府驻花源场。将原龙马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新平镇。新平镇政府驻太平场。将原万和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兴义镇。兴义镇政府驻兴义场。2004年,新津县辖11个镇(五津、花桥、金华、兴义、安西、新平、永商、邓双、普兴、花源、方兴)、1个乡(文井),12个社区委员会、186个村委会;面积330平方千米,人口密度888人/平方千米。
风土人情:端阳节赛龙舟是我国南方人民的传统习俗之一。成都虽在长江以北,但也是水乡之地,所以赛龙舟的历史也很久远。直到本世纪60年代,成都的赛龙舟活动还在望江公园边的锦江河段进行。但70年代以后,市内的河道已不适宜再举办龙舟竞渡,因此成都新津县的南河便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河面宽、水流平缓),把龙舟竞渡办得有声有色。龙舟会除有龙舟竞渡等传统节目外,还增加了龙造型表演,彩船夜游等。“古今第一忠孝儒林”纯阳观,每逢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是纯阳观的平常的会期。这里所说的新津县纯阳观文化庙会,时间是每年春节正月初一到初三。新津县纯阳观是川西名胜,每逢春节的文化庙会期间,纯阳观内外观者如潮。有川剧坝坝戏、老年演出队表演文艺节目、民间灯队的传统技艺比赛、灯谜竞猜、书法美术展览和摄影艺术展,有卖民间杂耍小玩具的、现场作糖画的,卖民间风味小吃的等等。出自新津县火牛阵艺术团表演的一个民间文艺节目,脱胎于四川西部平原农村的一种民俗活动--牛儿灯。牛儿灯是一种民间的灯舞,以农家用的簸箕倒过来当作牛头,用墨笔勾上水牛的嘴脸,安上篾条编的牛角和耳朵,再蒙块黑布当作牛身。表演时,两个大人钻进黑布摸拟牛的种种动作,另有一至二个大人身背背篓扮作天真烂漫的牧童与牛嬉戏。牛儿灯走村串户,到处拜年。后经文艺工作者改编为"火牛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把火牛阵投入了实践,人们在牛尾巴上绑上熊熊燃烧的火把,以此驱使惊恐的牛群冲锋陷阵。“火牛阵”表演在惊天动地的川剧锣鼓声中开场。但见群牛时而撒欢,时而奔腾驰骋,武士冲锋,呐喊震天,演到高潮处,“火焰”熊熊,黄烟滚滚,兵器撞击,军旗翻卷,使人仿佛置身古战场。“火牛阵”一问世,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专家和群众的好评
行政区划:新津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南部。XinjinXian,510132,611430,县人民政府驻五津镇,新津县辖11个镇(五津、花桥、金华、兴义、安西、新平、永商、邓双、普兴、花源、方兴)、1个乡(文井)。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