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化州市区高清地图 ===
=== 化州市资讯概况 ===
化州语言:化州话:化州话(Huazhoudialect),也称化州白话或化州土话,是全国七大方言区中粤语的次方言,亦是在化州本土行程的方言。化州话,为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使用人口约140万(今南盛街局部地域的群众的日常用语与茂名白话及高州白话同,当不属化州白话之列)。化州话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对化州人来说,化州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涯话:涯话(Ngaiva),即粤西、桂南客家话,是全国七大方言区中客语(通常称客家话)的次方言。客语,属于汉语七大言之一,是客家人的标志之一。客家人作为中原移民,使得客语保留了不少中原古汉语词语,如“禾(稻子),食(吃),索(绳子),面(脸)”等。而涯话,在这种基础上,还深受化州本土方言——化州话的影响,例如在发音上,存在常见的边擦音,如三、四、细、生、晒等字;在词汇上,引入不少粤语词,如劏等,还有耐(音nǒi,久的意思)、睇等。在粤西地区,涯话相对白话是弱势,这使得相当多的外地人认为粤西地区只有“白话”和“黎话”。
名胜古迹:化州鼓楼:鼓楼,又名谯楼,鼓楼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值得大家细加考究。在化州县政府大院前。是历代州府、县府的正大门,现为县府、县委的正大门。过去的楼上中厅置钟鼓图书为娱乐之所,故名。建于明嘉靖廿七年(1548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面整饰,扩建门面;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修建,民国廿六年(1937年)再修整。1986年春集资重修后,楼高13.1米,长11.4米,宽16.3米。占地186平方米。改砖木结构为砖石混凝土结构。保持红墙绿瓦,重檐翘角的古建筑特点,上层四面回廓刻云状石栏,楼顶二龙戏珠。楼高门宽,正门前置石狮于左右。是县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石龙胜迹——罗州城及石龙郡城遗址,位于化州镇东北隅的旧城岭。罗州城始建于南朝梁(503~557年),为土筑,南宋以后毁。解放初城址尚清晰,墙基凸出地面一至数尺不等。城为方形,面积10万平方米。石龙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筑夯土,城基大都犹存。经实测,石龙古城,东起滨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过黑泥城,水靠大德岭。今丝绸厂的前门外,便是当日古城的高门楼。古城东西宽330米,南北大300米,周长1260米,总面积11.4万平方米,公元570年,陈朝调冯宝任石龙太守,册封冼夫人为石龙夫人,其地点就在这里。冼太夫人和冯宝一家人在这里生活的时间很长,当时的石龙古城,景色秀丽,市井繁华,弦歌闻于百里外。今天,石公岭古码头,榕树湾古流口和古道、跑马场、停马场遗迹还依稀可见。宋绍兴三年(1133)郡守李丹于河西筑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罗州古城大约要晚500至600年。当年城址从河东迁于河西,“飞梁就树”的传说一直流传下来。梁、陈两朝为罗州及石龙郡、高兴郡的治所。陈封冯仆为石龙太守,册封冼英为石龙郡太夫人,即驻此。州署前(今市公安局大楼前),《太平寰宇记》说在“州南三里石龙岗上”,即指此(北宋以前州城在旧城岭,故石龙岗在州南三里)。石龙胜迹不知几许年代就已存在,南朝梁置石龙县、石龙郡取名由此。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辩州改称化州,亦取“龙能变化之义”,故名化州。古石龙岗上有石器出地面,形似龙首,有石潜江中,称龙尾。龙首有石窍通江底,气激则鸣,声似鹅鸣而更洪亮。有时喷沙,晶莹洁白。古人不明这种现象发生的科学道理,觉得怪异。有人说石龙是灵物.呜则吉祥。明景泰七年(1456年)石龙鸣三日,杨一清诞主于州署,后来成为正德、嘉靖两朝名臣,位至宰相。崇桢间州守赵仕锦在此开石龙井,复建亭立碑。有人说鸣则不祥,引来灾异,故用铁镬、石块堵塞石窍,建鼓楼以镇之。明末瓦砾泥土逐渐堆积。入清以后,井平穴废。但石龙则仍存在,被埋在地下,深约3米。
古八景,宝山积翠、立石中流、鉴水飞帆、骊珠波光、千秋夜月、龙岗盘石、凤井鸣泉、登高野色为化州古八景。八景有的因景物变迁。已非昔日景点;有的则因建设被毁,不复存在。
铁屎嶂、斑瓜嶂:其中播扬镇有丰富的药材、香蕉、蚕桑、丰产林、水竹、优质水果等农产品资源,镇内山水秀美,有化州第一、第二高峰铁屎嶂(海拔579.8米)、斑瓜嶂(海拔577.5米)和扶荫地生态风景区,山峦巍峨,景色秀丽,每年慕名而来游览观光人不计其数。景色迷人,为中国增添色彩!此处绿色环绕,青山绿水,实在是观景的好地方。
尖岗岭,古称为“化州之镇山。”地处广东化州市中部的丽岗镇。因其方圆数百里之中属一峰独秀,秀丽卓立,故又称丽山。主峰海拔186米,方圆4.8平方公里。登高远望,西北群山连绵,像大海碧波起伏;东南平原无垠,村落与田畴交错。丽山有一奇,每当天寒霜冻,此山左右无霜,农作物不枯萎。尖岗岭以石景称奇,石室位于山顶之东南侧,深12米,宽15米,可容数十人席坐,为游客憩息之所;石井位于山顶西面,井探45厘米,长50厘米,宽33厘米,井壁及井底均为花岗岩石,此井终年不枯,水清如镜;石洞位于南侧山坳,洞深不可测,当地群众称为“仙人洞”;石溪在仙人洞下,长20米,只闻水声,不见流水,称为“石底流泉”。此外,还有石台、石塔、石林、石床、石碟、石砚等,酷似物状,重阳节丽山岭上登山观光人,人山人海,景观迷人。山上还有玉皇宫、罗辨仙庙、载弄之璋、望月坟、蝴蝶谷、仙人台、仙人洞、罗仙翁、玄帝庙等景点。
中火嶂,俗称大嶂或中火岭,位于广东省化州城西10公里的石湾区境内,连绵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48米,山石壮观,景色幽野,风光殊绝,如天上人间,被誉为粤西形胜,南国名山。中火嶂巍峨险峻,登山张望,东方白练飞舞,南面水天一色,西侧烟波万顷,北地群山起伏。这幅天然画卷,以其非凡的魅力和动人的神韵,震撼着游人的心灵。怒放的桃金娘是中火嶂的一大奇观。深春之时,登山而望,满山的桃金娘树郁郁葱葱,枝上鲜花姹紫嫣红,重重叠叠,置身其中,于万花簇拥间恍如进入桃源仙境。由于毗邻南海,山高林密,山间常见云海,云海形成之际,狂云怒飞,铺天盖地,满目青山瞬间为云雾吞没。中火嶂的水色亦美。仙人潭风光旖旎,景色优美,两岸青山连绵,田园泛绿,村舍井然,秋高气爽时潭水清澈,云影徘徊,一派乡野风情。龙潭西侧,有古榕三株,江中绿水悠悠,波光返照,树下江风徐来,于此小憩,乐趣无穷。在化州河西铁路旁,有下郭至中火岭班车,直达中火岭山脚,山脚下有一圩。中火嶂在我国历史、军事、文化上有着显赫的地位。南朝宋代,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巾帼英雄的冼英曾在这里行兵布阵,对抗分裂势力,有力的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宋代文人苏辙、范祖禹,明末才子陈鉴、民国李宗仁等都曾经登临此地,留下壮丽诗篇。
琉璃泉,在化州市新安镇,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名叫“琉璃泉”。古往今来,泉水流不断,观泉的游客也不断。据《化州县志》记载:琉璃泉坐落栈道旁,是路边过关的旅客饮马憩息的好地方。明崇祯年间,乡民壁土建庵于此,取名“琉璃庵”,文人墨客常会聚这里赋诗品茗。一郡城清宫遭难出逃到此,化法名善果,隐于庵中,削发当了和尚,收小和尚五名作伴。他率众在崖下挖凿了“琉璃井”,摘叶作茗侍待行人。古人曾为此泉写下了“茗饮一盏赛新罗”的诗句。自此,“来试名泉一勺甘”者蜂至。琉璃泉水清如琉璃,它久旱不渴,比常水重5%,且久存不腐,即使没有煮过,饮食也甘。用琉璃泉水泡本地出产的榕树茶,茶色黄亮,香气清幽,滋味醇厚,如饴似酒。附近一山村,老百姓常饮此泉,长寿者甚多。
宝山公园,位于今化州城区中心的宝山上,古为八景之一的“宝山积翠”。1964年辟为烈士陵园,1984年改建为宝山公园。面积约25000平方米。公园正门在东面的陵园路口,有石阶登山顶。山顶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山四周有景仰、橘香、积翠。龙吟等亭;环山路两条,旁设石台、石凳,供游人憩息。广植花草树木,浓荫夹道。登山可览城区全景,是城区游览的好去处。
清风楼,位于旧市府大院后背最高点的古城墙上。始建于唐代,数易楼址及楼名。唐名观风台,宋名清风楼,元名观风楼,明复称清风楼,清同治年间重建,改名魁星楼,后通称清风楼。1992年重建,一座两层,高1l米。登楼眺望,古时能饱览“枫林树色依天外,茅屋鸡声隔水东”的荒郊景色,而今则是“三江六岸桥相接,车似流水人如龙”的繁华景象了。
化州孔庙:化州孔庙,又叫文庙、学宫,位于化州市的宝山南侧,面向南兰,宏伟壮丽,是当代有名的古建筑。孔庙原为化州古镇的文教中心,它包括崇圣祠、明伦堂、乡贤祠、名宦祠、和石龙书院等建筑群体。这些建筑群体分布于宝山之南,重楼叠阁,十分壮丽。它与海南的文昌孔庙并雄于南粤。化州孔庙历经宋、元、明、清数朝,宋代嘉定2年(1209年),州守范良辅迁旧学府于州治南阙,这为孔庙的雏体。元、明二朝迁移重修,到清朝乾隆13年(1748年)复迁旧址,嘉庆5年秋至次年,最后确定孔庙规模和布局。孔庙前面有开阔的广场,庙东为青云路,直上是一座三间的明伦堂,明伦堂之左为学正署,再拾级而上是尊经阁,此阁3间,上下2层,原为教谕讲课之堂。楼内藏有国学《十三经》、《廿一史》、《史鉴纲目》等。孔庙东西两门各有中左右三门。进门“照壁”入目,照壁上有“天下文杷”柏木牌场一座,拾级上为“大城门”,门左侧名宦祠,右侧为乡贤祠,下级为丹墀,丹墀左右为东西二庑,外有走廊直通正殿。正殿是大成殿,雕梁画栋,盘龙飞凤,十分瑰丽,顶层上阁由玲珑剔透的木楔子叠承,飞檐翘起,殿盖琉璃筒瓦,殿上二龙珠的陶瓷浮雕栩栩如生。大殿西有甬道通联始建于崇祯年间的石龙书院,有长廊环回。自科举废止后,祀孔之风渐淡,孔庙渐改为学校,解放后为化州第一中学校址。现在主要建筑“大成殿”“尊经阁”尚存。
南安冼太庙,位于长岐镇南安圩,占地面积234平方米高5.6米。明弘治元年(1488年)始建,重修于清末。博金畴山岗遣址位于东山区博金村南。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锛,石网坠和石环,陶片有素面夹砂红陶、黑陶和印纹硬陶等.为新石器时代古人生活遗址。江口岭遗址位于那务镇京堂小学北面,出土器物有提梁壶,两耳、四耳罐等陶器,铁剑,石臼、石棒及夹砂陶、印纹硬陶碎片等。为秦汉时代人类生活遗址。独木舟工场遗址位于长岐镇石宁村西侧鉴江河边。先后出土一批东汉至魏晋间制造的独木舟及半成品、原材料等。此处为古独木舟工场。
冼太夫人庙遗址,在州署(今旧市委、市府)前面右侧。始建于宋代,一座两进。1953年建县委办公楼时拆毁。
范公墓址,位于城西二里石牛岭南麓(今人民医院留医部后背)。北宋名臣、著名史学家范祖禹,元符元年(1098年)被贬至化州,未几卒,葬于此。墓前建有玉光亭一座。1958年因建体育场被毁,至今尚未修复。文笔塔——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在州治西南四里的羊屎岭,塔高五层。塔身虽不算高,但由于它屹立于山巅,因此像一支指向苍天的巨笔,几十里外也能见到其风貌。乡人附会说,正因为有了此文笔塔,州地才能代代出文人。往昔,骚人墨客常常结队塔畔游玩、谒拜。解放初该塔被废。
文光宝塔:位于南津之东的千秋岭上,为清道光年间州牧张邦泰墓建。塔高七层,层层八面,面面有门。塔心室上下由木梯连接,四面回廊,可顺层攀登,登上塔顶可眺望州城全貌。“鉴水飞帆”、“骊珠波光”等化州八景可尽收眼内。该塔毁于“文革”,州人为之惋惜。
珠光宝塔:在州北的北津渡口,塔高九层,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仲春。该塔碑文为礼部尚书王弘海所撰。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经州人集资重修。该塔高耸秀丽,八面银花,任凭风雨侵蚀也不锈变。清江白塔,与文光宝塔遥遥相对,实在令人神驰。此塔废于清末。
天木塔:在州南三十里杨梅的火石岭上,建筑年代无从考究。此塔高五层,八面呈楼阁形,其外观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从底层到顶层,均用密集的木斗拱承托,结构精巧,独具一格。因该塔是层水结构建筑,又偏于一隅,早年已废。
江湖塔:屹立于江湖墟边。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