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苍南城区高清地图 ===
=== 苍南县资讯概况 ===
苍南第六次人口普查报告:苍南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日前公布
常住人口118.46万
流出县外人口明显多于县外流入人口:5月18日,县统计局公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县人口总量仍处于平稳增长期。全县常住人口为118.46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16.76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1.70万人,增长1.46%,年平均增长率为0.15%。日前从县统计局获悉,从苍南县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分析,透露出许多苍南人口发展新趋势、新动向。在一些城镇的街道上,郊区的工业园里,我们随处可见一些外来务工者,在大家的印象中,我们是个外来务工大县。我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县流出县外半年以上人口为22.71万人,我县常住人口中来自县外半年以上的流入人口为13.59万人,流入人口总量远远小于我县流出人口,流出人口是流入人口的1.67倍。数据显示,我县劳动力处于旺盛期。全县常住人口中15—64岁人口为89.05万人,比“五普”增加7.94万人,所占常住人口比重提高了5.71个百分点,显示我县仍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数据显示,我县少数民族人口逐步增加。居住我县的少数民族人口为3.10万人,比“五普”增加0.83万人,增长36.58%,所占比重由“五普”的1.94%提高到2.62%。在全国56个民族中我县已有38个民族居住,常住人口中排在前五位的少数民族分别是畲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和回族。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家庭户人口
继续呈小型化趋势:数据发布: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6.2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12.6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3人减少0.52人。统计局解读: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比“五普”减少0.52人。显示出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和居住条件改善等因素,使家庭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
性别构成
性别比稳步下降:数据发布: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为61.96万人,占52.31%;女性为56.50万人,占47.6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1.67下降为109.67。统计局解读:常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但我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并呈不断上升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年龄构成
步入老年化社会并逐步加快:数据发布: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9.29万人,占16.29%;15-59岁人口为84.66万人,占71.47%;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51万人,占12.2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13万人,占8.5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21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9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2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52个百分点。统计局解读:全县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五普”的9.96%上升到12.2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由“五普”的7.03%上升到8.55%,按国际标准显示我县已进入老年化社会并在逐步加快。同时我县百岁及以上人数与“五普”相比有成倍在增加。
受教育程度
低文化程度比重明显下降:数据发布: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56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5.06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4.18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39.58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566人上升为554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7169人上升为12715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7967人上升为2885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45992人下降为33415人。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3.44万人,文盲率[5]为11.34%。统计局解读:与“五普”相比,我县每十万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长253.83%,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增长77.36%,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增长3.18%,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下降27.34%。显示出文化程度越高增长越快,低文化程度比重明显下降,显示10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城乡人口
向灵溪和龙港镇聚集明显:数据发布: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4.82万人,占54.7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3.64万人,占45.28%。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3.10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1.4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0.42个百分点。统计局解读:数据反映了我县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得到不断得完善,使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推进了我县城镇化进程。我县常住人口向灵溪和龙港两大镇聚集明显,灵溪和龙港两镇总人口比重从五普的42.33%上升到50.39%,常住人口增加10.28万人,增长20.80%;而16个乡总人口比重从五普的12.50%下降到8.65%,常住人口少了4.35万人,下降29.81%。
民族语言:民族:苍南县是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分布,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33个少数民族,有2个民族乡和30个民族村,总人口3.1万人。其中畲族人数最多。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本民族文字。畲数使用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通用汉文。次为回族,回族通用汉语、汉文。少数民族最早迁入境内的,为明宣德十年(1435)的后隆回民,其次为明嘉靖至清初先后迁入的畲族诸姓,他们大部分有聚居的村落。其他少数民族,大多数是因工作、经商、婚娶等关系而迁入。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933310人,其中11个少数民族合计17326人,占总人口1.86%。1990年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044503人,其中28个少数民族合计20421人,占总人口1.96%。2000年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167589人,其中少数民族合计22694人,占总人口1.95%。2010年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18.46万人。
语言:全县有方言6种:瓯语、闽语、土语(俗称蛮话)、金乡语、蒲门语、畲民语。其中分布最广、讲的人最多的是"闽语",其次是"土语"、"瓯语",再次"金乡语"、"蒲门语"、"畲民语"。,闽南语(浙南闽语)---灵溪镇、矾山镇、马站镇、桥墩镇、藻溪镇、赤溪镇,温州话---龙港镇、宜山镇,蛮话---钱库镇,金乡话---金乡镇,蒲门话---蒲壮所城,畲客话---凤阳畲族乡、岱岭畲族乡
基础设施:交通: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员和货物流通大量增加,县内加速交通运输干线的建设步伐,水陆交通形成网络。乡镇通车覆盖面达100%。另有外海货运航线8条。交通事业面貌焕然一新。2009年末公路总里程(含乡村道)1398.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5公里,一级公路37.6公里。全县通公路行政村776个,公路通达率100%。全县机动车保有量合计9.86万辆(拖拉机除外),居瑞安、乐清和永嘉之后,列全市第4位。其中汽车占5.05万辆,汽车中私人汽车4.41万辆;摩托车占4.80万辆。2009年度机动车新增13071辆,大型汽车新增223辆,小型汽车10666增,摩托车2190辆,与2008年相比,汽车总量增长36.33%,尤其载客汽车增速惊人,增长为43.4%,载货汽车增长为16.3%。公路:104国道和甬台温高速公路横贯境内,与该县原有的县内交通主干道(灵宜大道、站前大道、龙金大道、环海公路等)形成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铁路:温(州)福(州)铁路苍南段已全部建设完成。2009年6月30日,温福铁路通车,结束了苍南没有铁路的历史。温福铁路苍南站是上海铁路局管辖的最南端的一个客运局界站,地理位置特殊。经当地政府部门多方努力和铁路部门的多次考察论证后,决定从2009年12月20日开始,温福铁路苍南站在原来停靠4对动车基础上,再增加3对动车组,并作为温福铁路浙江段除温州南站以外又一个始发终到的站点,成为全国范围内首个始发动车的县级站。港口:苍南沿海港口和深水海岸线资源丰富,龙江港为中心港,巴艚、炎亭、大渔、中墩、渔寮、霞关等为辅助港,2002年全县港口吞吐量72万吨。航空温州机场距苍南仅80公里,温州机场已开通了国内、国际航班,成为我国最为繁忙的机场之一。
供电:2009年用电量37.7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9%。其中工业用电量27.85亿千瓦时,增长9.8%;建筑业用电量0.19亿千瓦时,增长32.8%;商业用电量1.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7%。居民生活用电量7.21亿千瓦时,增长3.8%。
供水:城市供水设施完善,灵溪、龙港镇日供水12万吨,平原引水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解决了江南平原近60万群众生活用水和万余家企业生产用水问题。
通讯:2009年末本地电话用户数达到41.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00.18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数达46.69万户,其中宽带用户数为14.10万户,比上年增长23.6%。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