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电子地图 > 红河电子地图 > 蒙自电子地图
=== 红河蒙自电子地图 ===
=== 蒙自资讯概况 ===
人口民族:2008年末,蒙自县总人口351254人。其中:男性175982人,女性175272;农业人口276780人,非农业人口74474人。年内出生4339人,人口出生率12.46‰;死亡2141人,死亡率6.15‰;人口自然增长率6.3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8人。居住有汉、彝、苗、壮、回、哈尼等6个千人以上民族,其中:汉族14497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1.27%;少数民族20628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73%。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10741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58%;苗族5072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44%;壮族4022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45%。
历史沿革:蒙自已有上万年人类繁衍活动史、2100多年建县史。“蒙自”,一说以县西坝子边缘目则山而得名,汉语讹为蒙自。一说目则为昧则目音转,系蛮语,意为山竹。一说系苗语“苗族之家”之意。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贲古县,属益州郡所辖24县之一。东汉属益州益州郡贲古县,三国蜀汉属益州兴古郡贲古县,两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兴古郡贲古县。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剑南道戎州,唐南诏国属通海都督府辖地,宋大理国属秀山郡目则。元宪宗七年(1257)置蒙自千户,属阿僰万户;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改置蒙自县至今。隶属临安广西元江宣慰司临安路。明为蒙自县,隶属临安府。清初沿明制,为蒙自县,隶属临安府。雍正八年(1730)7月,临安府属迤东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临安府属迤南道;中法战争(1883~1885年)结束后,光绪十三年(1887)10月,为适应对外通商需要,清廷与法国在北京签订《中法续议商务专条》,指定开广西龙州和云南蒙自为通商处所,蒙自成为中法之间的“约开商埠”。同年,清廷在蒙自设分巡临安开广道,下辖临安府(今建水县一带)、开化府和广南府(均属今文山州一带),兼管即将正式开关的蒙自海关关务。由此,蒙自成为云南近代史上的滇东南军事、政治中心。光绪十五年(1889),蒙自海关落成并正式开关,这是近代云南第一个海关,也是近代中国21大海关之一。民国初年属蒙自道,为道尹驻地。民国18年(1929),废道后直属云南省。民国31年(1942),属云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驻建水县)。民国37年(1948),属云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建水县)。1950年1月16日,蒙自解放,蒙自县人民政府隶蒙自专区,专区行政公署驻蒙自。1957年11月18日,蒙自专区与红河哈尼族自治区(驻地在今元阳县)合并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驻蒙自。1958年7月,红河州人民委员会由蒙自县迁往个旧市。1958年10月20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1次会议决定:撤销蒙自县,将原蒙自县全部地区划归个旧市。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恢复原并入个旧市并撤销的蒙自县建制,其行政区域仍照原撤并前不变,蒙自县由个旧市领导。同年,开远县草坝公社划归蒙自县。1961年2月14日,国务院批复:将原由个旧领导的蒙自县划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直接领导。1992年11月26日,蒙自县被列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同年12月18日,被列为国家级对外开放县。1999年2月5日,被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试验示范区。2001年,州级行政机关搬迁蒙自奠基仪式在开发区举行。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红河州政府驻地由个旧市迁移至蒙自县。同年7月11日,云南省政府滇南中心城市现场办公会研究决定,建设以蒙自为核心的个(旧)开(远)蒙(自)——滇南中心城市。2010年9月10日,国家民政部民函(2010)219号的批文《关于撤销蒙自县设立蒙自市的批复》作为函件发送给了蒙自县有关部门,正式批准撤销蒙自县设立蒙自市。
基本概况:蒙自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距省会昆明289公里。地跨北纬23°01′~23°34′,东经103°13′~103°49′。东西最大横距61.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2公里。东邻文山市,南接屏边苗族自治县,西连个旧市,北与开远市接壤。北回归线从境内鸣鹫镇小坝心、西北勒乡苏租、文澜镇大台子、雨过铺镇新光、长桥海东坝穿过。全县总面积222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68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5.6%;坝区面积54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4.4%。县城海拔1307米,建城区面积26.0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6万人,城镇化水平56.33%,城市绿地面积346.17万平方米,城市道路里程286公里。为红河州州府驻地,辖区内有省级蒙自经济开发区和省级红河工业园区。地处云南低纬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8.6℃,极端最高气温33.8℃,极端最低气温2.9℃无霜期337天,年降雨量815.8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234小时。
民族文化:彝族:一、历史,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川滇土著部族和北下的氐羌长期融合的结合体,据中科院院士彝族学者刘尧汉所著《中国文明新探一虎文化宇宙观》,彝族是云南土著民族,创造了六至一万二千年举世嘱目的十月太阳历,并拥有数千年文字记载历史,据马鹿洞发现1万年以上蒙自人化石和具有古滇色彩的鸣鹫青铜器等文物,说明彝族先民在蒙自开发历史久远,末左末底(意为吃旱粮的地方)并可知是蒙自最早的地名,蒙自古地名为彝语目则衍化而来,贲古地名是彝语汉译,意为起伏的山梁丘陵。雨过铺是彝语矣卜补衍化而来,西北勒是彝语,意为柴多树多的地方,多法勒系彝语朵把刺的衍化,意为吃蕨菜的地方。至今无论坝区山区彝族地名仍占较大比重,可见蒙自彝族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蒙自彝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元初明威大将军,南路总管阿兹,明代土知县禄氏,清代末任土县承李世屏均系彝族聂苏泼(俗称罗罗)另外彝族人口居于主体,彝族先民在秦汉时称为西南夷(巂、昆明、滇、哀牢、夜郎)汉晋时为叟,南北朝至唐初称为爨、南诏(唐)大礼(宋)为乌蛮或东爨乌蛮。元明清至民国称为罗罗(汉释为龙虎之意),解放后据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鼎彝之彝作统一民族称谓。在彝文文献中,彝族历史可远溯到西周末的蜀洪水时期(约公元前9—8世纪间)彝族父系至第31世祖笃慕时遇洪水泛滥,其率领彝族先民从原来金沙江或长江一带居住地“液那”和“尼知12域”迁移到今东川洛尼白(山名)一带居住(有学者认为是战争)笃慕妻3房,子6人,洪水退后,笃慕以2子为一盟的形成,其众分为六支迁居各地,其中长房生子慕雅切、慕雅考,向“楚吐以南”发展成为武乍两个支系,蒙自彝族由此溯源原蒙自(指路经)记载,先祖居住地多源于纳特(今晋宁)居谷窝(今昆明)玉溪、华宁、通海循环迁移路线等等。据此可知,六祖分支后,蒙自便是彝族的居留地,阿普笃慕作为彝族共同始祖所形成的共同文化上、共同心理素质。使境内各系加强联系。今蒙自彝族社会的形成,是多民族长期相互融合的历史结果,地处边疆通往交趾(越南)交通要道上的蒙自,故民族融合较为活跃,南诏(唐)时七姓进入蒙自,带来京城(大理)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和彝族最早的汉族姓氏之始,后晋天福三年(937)段思平建大礼国、宁部阿氏兹莫(彝语君或酋长)雄长滇中南阿棘诸部,蒙自成为乌蛮、彝族和白蛮、白族相互渗透,结合之地,蒙古宪年六年(1256)阿棘兹莫阿氏归附,随着蒙等民族的进入为蒙自彝族注入新的民族成分,明中期前迁入的部分蒙汉有军人、屯户、难民变服从彝俗,融合于彝族,今蒙自坝区彝族人口比例较高和分布较广,和其建水、石屏、开远等地改土归流大量彝族人口迁入蒙自是密不可分的为重要因素之一。明末清初屯田买卖达到高峰,新安军屯失去土地的大量汉户再度融于彝族,至今彝族相传南京应天府人氏比比皆是,改土归流特定完成,儒学文化的深入普及发展,清代中后期城郊区的彝族白族兼操汉语,渐而汉化,如禄氏改陆氏姓并是佐证。至今可以找到罗罗井、罗罗寨遗迹。蒙自彝族千百年的历史演变,充分展示各民族和彝族内部各支系,相互融合现象。据彝文文献记载,彝族社会在六祖分支前就形成兹(君)慕(臣)毕(师)猜(后)为统治阶层的部落形成,此政体长期为彝族社会机构恪守,形成了长期按照统一模式部落群立而各自为政的历史发展阶段。蒙自自西汉以来,并设置行政机构,但未深入彝族组织中,元朝在蒙自彝族部落统治的基础上,置蒙自干户统治机构,蒙自土官统治体系基本形成。虽改干户为县,亦未变更土官统治的状况。明朝在沿袭无朝土职的基础上,在蒙自依行土司制度,蒙自设有土县丞衙门,由于蒙自彝族量比较大人口众多,蒙自彝族社会行政统治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均未真正达到土流兼辖,其统治权为彝族上层所把持,嘉靖二年(1522)九月改土归,土知县禄赐户绝,但彝众据地自雄,叛服无常,且不服法,并烧毁县衙,旧志载“各土司分地,故无临安蒙自地名也”,但由于蒙自地属边疆,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较为重要,为此,坐镇于云南沐氏十分重视对蒙自的治理,便于牵制边疆诸彝叛乱和抗击外来入侵,从而稳定内地,采取特殊策略。给予其族宁州(华宁)禄华浩袭冠带袭职,镇守蒙自;天启元年(1621)由于民族纷争,禄重、禄君恩逃回宁州(华宁)旬尾村土县衙。舍人李氏继禄氏统领境内彝族,承袭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末任土承县李世屏卒,土司制度在蒙自彝区彻底瓦解告终。蒙自彝族直接被纳入中央王朝行政体系。民国以后,中央行政体系的统一管理彝族社会基层组织中渐次加强,特别是抗日战争开始后,推行保甲制度,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为乡(镇)各甲、保、乡(镇)长大多由当地彝族上层人士担任。通过保甲制,担负户口管理,摊派捐税,组织民团等主要行政职能,加速彝族小农经济分化进程,1950年以后蒙自彝族与各族人民一起当家作主。同年设蒙自专区、蒙自行署驻地,1957年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合并。同年11月18日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驻个旧。1958年,蒙自撤改蒙自联社,由个旧市领导。1960年恢复蒙自县,仍隶个旧市。1961年改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二、语言文字,彝族是汉藏语系,藏缅语系彝语支彝族分六个方言群,蒙自彝族属南部石屏、新平方言群,蒙自彝族可分六个小方言区,即坝区(十里铺、雨过铺、红寨、草坝、多法勒)聂苏(罗罗)语,山区西北勒、鸣鹫、老寨仆瓦语,芷村、期路白仆瓦语,冷泉、水田仆瓦语,水田嘎马底仆瓦语,冷泉姆基语,各语支因有明显共同渊源和具有定汉语借词。因此,语系要素基本一致属南部石屏、新平方言,仍可基本通话交往。目前聚居西北勒仆瓦泼支系的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交际工具,妇女和未入学的儿童多数不懂汉语和其它支系的语言,散居其它山区的仆瓦泼,如:芷村岩峰窝、老寨羊街子等族,改操汉语。现无论城区、坝区、山区彝族各支均趋于汉化,渐操流利的汉语兼民族语言。彝族文字在汉文文献中曾被称为夷经“爨文”、“韪书“,彝族称为聂苏书所,彝文创制和使用,有学者认为有五千年的历史,考古学家成功应用古彝文译破西安半城遗址等甲骨文和符号。从传说中伊阿伍、恒本阿鲁、吉禄、毕阿西拉则、密阿叠到唐代彝裔阿畸都先后参与过彝文的创制和收集工作。彝文象形会意、诸义的音缀文字一般一字一音,其文字总数12000个,常用1000—3000个,其基本特点是缀字成文。随着长期的历史演变,古彝文的笔画简代,结构也比较规范,但仍以表音为主,在使用时转音或引深其意,有时也用于表间地987年云南省推广使用规范彝文,蒙自部分教师和有关部门人员也参加规范彝文的培训学习,由于各种因素,未能推广和使用。蒙自通行古彝文,形在篆隶之间,多呈长方形槽卧形,和其玉溪彝文一致,同字和四川凉山规范的彝文约呈90度方位差,明代禄氏土知县以官方形式开办过彝文塾馆四所,但规模不大,主要是传统教育形式,明代蒙自继承使用彝文使用发展到达顶峰,阿迷(开远)彝文系此时传入,其中大庄上菲底彝文版本为代表。清代改土归流后,彝文传播方式及父传子,子传孙或师徒相传授,祭祀时现场教学,毕摩(白玛)在彝族民间享有较高威望和影响,民言:“宁与毕摩成邻居,不与官家共一家”之说,改土归流后,毕摩退出政事,一般只从事祭祀活动和整理典籍,收入微薄,生活清苦,“匠人家中无钱财,摩毕家中无酒肉。”并是真实写照,清中叶,随着汉文私塾在彝村的发展普及至清末彝文发展停滞,取而代之的是汉文化教育,彝族传统教育退居第二位。古存彝文典籍的流散于聂苏支系家庙宗祠和上层人士中,江水地禄氏、大郭西李氏、雨过铺李氏、十里铺李氏、仁厚理氏等均有彝文版本典籍珍藏。“文化大革命”绝大部分彝文典籍毁于动乱,知晓彝文者甚少。三、家庭婚姻,(一)家庭,彝族家庭多为父系小家庭,亦有四世同堂大家庭,如解放前映月村李永庭兄弟五人子孙辈20余人,加上成年的配偶全家共46人。一般子女成婚后即与父母分产而居,父母多以幼子同住。家庭中以男姓家长掌握调配经济收支及祭祀等内外重大事宜决策,妇女主要是操持家务兼管一些钱粮及日常生活事宜,家庭财产继承为男姓成员专有,一般为诸子平均分继承,供养父母老年生活的幼子可多得父母生前的住房,家俱及1—2块“供灵地”。妇女转房所带之子,一般只能得转房时转来的财产或继承你为其另立的产业,亦有少数可分得祖业,未婚女子除可享有其母生前用物外,一般无继承财产权,仅在出嫁时可从父亲处得到一部分嫁妆。夫死妻可嫁,但不能分产,一般入赘者须经家门或族长商议同意,并多由女方当家,无儿无女者可以收抱养子。在家庭亲属关系中,以舅父为大,家庭中红白喜事、分产分居、邻里纠纷等重大事宜均由舅父或族长共同出面主持、参与和排解。彝族婚后离异者较少,偶有离异得,旧时,由族长和村中长老促裁,也有极少数包办婚姻者,女方难以忍受而逃婚,若男方找不到,便为实际离异,一般男方提出离婚,需付给女方一定钱物。若是女方提出,男方则不支付任何钱物,建国后无论结婚、离婚须到有关部门办理法律手续。(二)婚姻,彝族婚姻普遍实现与父权制小家庭相适应的一夫一妻制血缘外婚,个别的一夫多妻,通常一般以本民族通婚为主,旧俗言:“好校金筷子,不狭苦青菜,世上聂苏人,不讨外族人”,明清以后坝区聂苏支和壮族土佬支系通婚较多,彝族盛行姨表不婚,姑表优先的通婚原则。蒙自改土归流后,聂苏支系渐实行包办婚姻女说亲,下聘送礼,取亲均同于汉族,新娘出嫁前三日约相好的女伴同“守夜”同唱别离情歌《阿尼里勒》《阿尼西山尼》边唱边舞,通宵达旦,出嫁时由女伴数人或十数人及姑妈、婶婶陪送,婚宴上男女宾客中长辈诵唱《阿依乃》为新婚妇夫祝福,〈续修县志〉蒙自彝俗成婚之日,嫁亲属妇女相送到婿家(同居一室,三日归守后女始独来)上世纪,50年代中期,虽仍有媒人撮合的包办婚姻,但多数年轻人已父母包办而自由结合,双方定情后,便相约赶街照相,结婚虽按旧俗但彩礼甚微,宴席从简。上世纪80年后农村体制改革,坝区聂苏泼逐渐富裕,受不良风习影响,彩礼涨至1—3千元,80年代末,2—8千不等,宴席多达60—79桌,百余桌的极为铺张浪费。仆瓦泼和西南山区的姆基支系有说亲类似汉族,青年男子或男方父母看上某一姑娘,便聘媒人说亲。媒人携提酒一缶,糖数斤向姑娘父母求亲。说合后,未婚女婿携鸡一只,酒一缶,随媒人到女方认岳父母,商定礼银,婚期吃,鸡酒亦称喜欢酒,结婚时“磕头酒”设宴10余桌。新娘由女伴陪同随媒人到婆家,到家后,先在房前等待,待到天黑入家与新郎同向祖宗牌位、父母长辈叩头敬酒。青年男女客人通宵达旦欢歌,表示祝贺。解放后,东部山区仆瓦泼婚俗有所改变,新娘进家后,一般不再叩头,宴席大为减少。抢亲多为双方私自定情,女方父母阻挠或男方无钱筹办婚礼等原因赞成。抢婚前双方约定“抢婚”的时间、地点,新郎率四五个人将新娘“抢”到家中成亲后,托人向新娘父母赔礼道歉,议定礼银,新娘父母即承认新郎为婿。亦有女方不同意而抢婚,男方施行暴力抢婚者,但为数不多,解放,已无抢婚习俗。姆基人,婚姻自由,婚俗甚简,男女青年相爱,可到男方或女方家同居或住羊厩楼上或同住“花房”父母不加干预,待双方同意结婚时,女婿送岳父一缶酒,即表示婚姻关系成立。四、人生礼仪,彝族勤劳、乐观、朴实,与一夫一妻父系小家庭相适应,遵循一套长幼有序,尊卑有礼的伦理道德。青年人以孝敬长辈为荣,如媳妇在春节到来前以背柴草等买钱给公婆,女婿在每年秋收后,给岳父母送新米及鸡鸭酒等物,以示孝敬。长辈进家晚辈必须让坐,大路相逢,青年人须站立侧边,待长者过身后可前进。若骑马上路遇到客人要下马,将马牵到路边让路,与其它民族常以(搭亲家)拜寄干爹的形式和睦相处,日常交往,互敬互助,一家办红白喜事、建房或遇灾害等,邻里必来相助,为人处事,以公平正直为本,以勤劳节俭为荣,五、习俗,1、认干爹除腊欧语系的姆基外,都有认干爹的习俗。小孩六七岁时从亲友中找一属相相生的人作干爹,以保平安。仪式简单,干儿的父母备办鸡酒,带孩子敬拜干爹、干妈。干爹赐给干儿子姓名,赏给项圈、手镯、衣服等物,在干儿子手上系一红线(称“拴魂索”),即告完成。也有等干爹的习俗,仪式与汉族同。2、祭龙境内彝族各支系均有于农历三月第一个属龙日祭龙的习俗。由村由德高望重的男性老人为“龙头”,主持祭典。聂苏泼祭龙为时一天,合村停止农事活动,杀猪一口祭祀龙树(由村人选定的村中或村边的大树,一经选定则永为龙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制定村规民约,委派当年的守地护秋人员。仆瓦泼和西南部山区的姆基,祭龙时间长达三天。届时,各村男女青年相邀到本村对歌、跳弦。三日内,主客均不得离村,客人由邀请者招待。三日后,“龙头”率合村老幼“祭路”,然后送客。仆瓦泼的青年男女往往借祭之机交流感情,谈情说爱,结成伴侣。嘎马底一带的腊欧语系姆基人,祭龙为时一天,全村杀猪一口,各户备醪糟一坛祭祀龙树,祈求丰收。然后,以姜和豆芽煮猪肉,全村聚餐,不邀外人。入夜,合村男女“跳掌”(男女手挽手,男吹笙,女打响把)为乐。腊欧语系姆基还有不定期祭猎神的习俗。无论集体、个人猎获禽兽均食肉留骨,藏于家内,不乱弃置。积攒到一定数量,送入山林,倾入溶洞,祷告猎神,祈求围猎丰收。土改后,围猎活动减少,少见祭猎神活动。六、饮食,聂苏支系:彝族解放前以小米、大米、荞麦、白薯等为主食,解放后主食改为大米、玉米对半,80年代后主食改为大米。蔬菜以瓜、豆、青菜、萝卜、白菜、野菜为多,葱、韭菜、蒜等为辅,有制作咸菜的习俗,以酸辣为主,如色味俱佳咸酸鱼便是两海周围彝家待家不可缺少的必备之彩。旧时官僚和殷实之家,客人至则以“全猪腐”、“全羊席”或“全牛席”宴客,若是“全猪席”则将小猪烧熟跪卧于木盘中,头尾用木叉??起,置于圆桌上人手一刀,各自切吃,多为独席。常伴以弦歌舞助兴,彝族这种饮宴习俗,由来之久,据樊绰《云南志》载,唐贞元十年(794)十月二十七日唐朝使者袁滋到大理,赐南诏国国王异牟寻(彝族)全印,其文曰:贞元册南诏印……其曰,楼下大会,又坐上割牲,用银平脱马头盘二面……乐在其中,有老人吹笛、妇人唱歌,各年近七十余,牟寻指曰:此先人归藩来国,开无皇帝赐故部及龟兹音声两部,今死亡零落尽,只余二人任国。酒既行,牟寻自捧,敬跽劝让,册立使袁滋引杯酒曰:南诏当思祖宗绩业,坚守诚信,为西南藩屏,使后世以传继也,牟寻嘘嘻曰,敢不承命,接上述所说:“坐上割牲,用银脱马头盘二面就是用烧猪两头,放置在银制的两面马头平底的盘子中,供客人用刀割吃。”老人吹笛,妇从唱歌,就是演唱奏少数民族的音乐,供饮宴的客人所尝。主人捧杯敬跽劝让,客人引杯酒酒。这种礼仪习俗,在今天彝族宴会中,还保留着,蒙自彝族除客所至,一般猪牛羊鸡多于节庆如火把节等吉庆时牢杀,喜食半熟的皮干片(火烧猪脚)凉拌菜,除此凉拌鱼,鸡和辨白旺(血)并具饮食特色,长期以来多数彝族人家少油荤,为此流行一种盖碗肉,此俗沿袭至今。男女老少均善饮烈性白酒,上世纪80年代后,青年妇女喜饮低度甜酒,仆瓦泼支系聚居和杂居于山区,以玉米和主食大米、荞麦为次之,解放后80年代水稻和陆稻种植面扩大,除北部山区西北勒的仆瓦泼仍以玉米为主食,其它地区的仆瓦泼主食已改为大米、玉米对半;副食与聂苏泼同,但不食皮干生,男女老幼均喜食玉米酿制醪糟,也饮烈性酒。西南部山区兴隆至木梳坎一带姆基人饮食与仆瓦泼同,南部山区嘎马底一带姆基人烹饪糊糙,喜以玉米面作糊,早食热糊,晚食凉糊,又善作玉米醪糟,常以醪糟为早餐,土改后,有所改变,且逐渐喜食蒸饭、炒菜。七、生活器具,聂苏支系:木器:碓、供桌、木桌(八仙桌和一般桌子)、木椅子、大小独凳、四角凳、花板床、柜子、木箱、木盆、木瓢、木勺、木锅盖、牛车、犁(双牛耕作使用)、耙、竹器有饭桌、碗兜、饭兜、谷囤、谷栏、簸箕、筛子、筲箕、笆笼、竹笠帽、谷碾、竹灯、筷子。陶制品有瓦盆、陶烛台、罐、陶臼、土巴碗、江那碗。石器有石磨(大小)、盐邦。少数人家有瓷碗、瓷瓶、铜壶、铜烛台、铜盆、织布机、碾子、酿酒、榨油器具,仆瓦、姆基支系:生活器具有:犁、耙、织布机、柜子、木碓、弩、葫芦瓢、锄头、镰刀、砍刀、火药枪、背箩筐、簸箕、筛子、网具(用于捕鸟)、葫芦(装火药)、少数人家拥有牛车、石磨等生活器具。
蒙自市全面推动教育事业协调发展_BBS.51766.com
实施学校校舍安全工程。蒙自市按照《云南省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及时开设“危房改造工程专项资金管理专户”,待中央和省州资金到位后,...
蒙自市国土资源局
蒙自市国土资源局 自定义风格:蒙自市国土资源局党组关于印发《开展“四亮四评”主.[03-09]新安国土分局开展12.4法制宣传日活动[12-16]芷村镇开展“12.4”...
蒙自市
蒙自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州东部,总面积2228平方公里。辖区内有省级蒙自经济开发区和省级红河工业园区。土特产有年糕、过桥米线、刀烟、甜石榴、白桃。...
云南蒙自市侨联植树践行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中国日报网-批量...
2011年04月18日...蒙自市侨联把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结合“比十争百当先锋,红 河两岸党旗红”活动,把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活动成为助推...
云南蒙自市侨联调研侨资企业 提出服务侨企意见_网易新闻中心
2011年04月02日...为进一步了解当前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在云南省蒙自市的投资情况,切 实掌握侨资企业的发展、分布、管理和运行情况,促进蒙自市经济建设和社会...
云南省蒙自市地图
中国交通地图网提供云南省蒙自市地图在线下载查询...云南省蒙自市区位优势突出,是我国西南内陆通向东南半岛地区的咽喉,处于辐射国内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两大...
蒙自市:新安所镇积极组织发放太阳能杀虫灯补贴产品
2011年05月19日...新安所农业服务中心在市农业局农机推广站及云南省昕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关心和支持下,组织新安所镇龙潭村、梨园村、小红寨村三个村民小组的石榴...
红河州蒙自市2010年度旅游企业检查考核综述_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2011年03月10日...2010年,红河州蒙自市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省政府《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及《实施意见》,...
蒙自市新安所镇石榴园出租-蒙自度假村/农家乐-红河信息港
红河信息港->生活服务->度假村/农家乐->蒙自市新安所镇石榴园出租发布时间:2011-02-21 14:27:19 有效日期:长期 浏览量:54次...
蒙自市农产品信息网
蒙自市农产品信息网..././up_images/20101231145237728.swf 农业信息北京时间:红河农产品信息网 市场供应 市场求购...
蒙自市氮肥厂大门对面,有两亩场地,出租。-搜房问答
蒙自市氮肥厂大门对面,有两亩场地,出租。-搜房问答...提问时间:2011-02-08 22:33回答数:0浏览量:问题指向:红河 联系人:汤先生 联系电话:15126123901 ...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