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地图 > 临夏州地图 > 和政县地图
=== 临夏州和政县高清地图 ===
=== 和政县资讯概况 ===
民俗文化:半草岭与“六月黄会”,半草岭,位于罗家集乡和买家集乡交接之山巅。山顶宽阔平坦,山腰杨树成林,谷狭如仓,它的半山是草坡,半山是杨树及灌木林,故名半草岭。每年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四,半草岭举办"六月黄会"。历史上这里的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三月打青苗醮,六月二十三在半草岭举行祈神保佑庄稼成熟的佛事活动和民间艺术活动。"六月黄会"由此得名。"六月黄会"于六月十五从各庙拉开序幕,当地称为"开衙"。这天开启庙门,在附近选一场地,竖起"万民伞"(此伞至今保存)插起旌幡,抬起神像,群众焚香献羊,后表演节目,这种节目内容为历史典故,如汉朝的《昭君和番》,三国的《三英战吕布》、《古城会》,还有《唐僧取经》、《笑和尚》等。表演时,剧中人物头戴面具,身着戏剧服装,手持道具,登场后简单报名亮相,按故事情节进行表演,类似舞剧,但又夹杂小许道白和唱段。用民间器乐--锣、鼓、钹、钗和唢呐烘托伴秦,形式多样、表演独特。"六月黄会"的高潮是二十三、四两天,群众分别抬神巡山,前有法师打醮开路,傍有万民伞和各色旗帜呼拥,后有锣鼓唢呐秦乐,还伴随着成百"还愿"的马匹,民间说法是:这些马将"得到神的保佑",故清水沐浴,柏香熏烘,毛拴些黄表纸,跟着游山,以示答谢。半草岭花儿会场规模盛大,人山人海,更是各路花儿歌手登场亮相引吭高歌交流荟萃,放射出奇异光彩的地方,勤劳朴实的各族人民用花儿倾诉着对幸福生活与美好爱情的憧憬与向往,他(她)们忘掉所有的烦恼,尽情的唱、尽情的跳。这天是他(她)们一年当中最幸福,最难忘,最留恋忘返的一天。和政秧歌,在和政县,每年的农历正月,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汉族群众便自发组织起来,以流传至今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玩秧歌来欢度春节。秧歌队以她艳丽奇特的装扮,庞大有序的阵容,在正月初三到元宵节这段时间,走街串巷,逢会赶场,吹拉弹唱,载歌载舞,用欢声笑语,为城乡群众送去新春的祝福,用喧天的锣鼓期盼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成为新春期间和政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和政秧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异彩纷呈。有着"六大新郎的低跷"和"腊花姐高跷",旱船、太平鼓、挥龙、舞狮、耍牛、跑驴等众多角色的民间艺术形式。队伍前先由"流星"引头,领串扮丑角的妖婆、鬼子,随后有"童子鞭""膏药灯"和装扮男、女身子的六大新郎呈前五角,其后是小型民乐队,主要有板胡、二胡、低胡、三弦、轻琴、竹笛、木鱼、撞铃等,演秦多为民间小调曲目。再后面是身着藏或回族服饰的男生,引助男生扮女装,手持彩扇、身着长彩裙、头载鲜花装束脚踩高跷的腊花姐,翩翩起舞,跷女文雅俊秀、婀多姿,男生举止憨态,动作豪放洒脱。伴随着大鼓、钹、锣的旋律和唢呐的吹秦,表演高跷特有的高空迎风舞姿,表演中属精彩部分是进场、花场和出场。歌曲主唱由中、老年三、五人组成他们以高吭、诙谐的高调式,现编现唱,讴歌盛的世太子,祝愿国泰民安,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太平鼓,俗称"小鼓",表演者20~40人不等,身着红或黄或绿或兰或黑服饰,肩跨绘有太极图案的小鼓,两手各持1支鼓槌,在小锣、大钹穿插协秦的导引下,按节拍,有韵律的分别向左右、上下、前后轮鼓面,鼓声紧凑震耳欲聋。动作、队形变化多端,民间俗称"上打雪花盖顶,下打古树盘根"。太平鼓以"声声贺太平,阵阵显吉祥"受到群众的喜爱。此外,在整场表演中分别穿插挥龙、舞狮、耍牛、跑驴等以百姓生产生活为内容的小型带情节性的杂耍节目,时唱时说,曲谱大多采用"四季调、""放风筝"、"织手巾"等,随口顺编,多以祝愿、道谢,拜年问好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诙谐的后语为主。每逢正月十三的这天,各伙秧歌汇集在县城,分场进行展示表演,俗称"上十三",届时秧歌表演达到高潮,农历正月十五,闹灯后全部结束。独特的西北民歌--"花儿",松鸣岩,又称须弥崖,地处临夏州和政县境内,是河洲八景“松鸣叠翠”之所在。松鸣岩,山势巍峨,松林茂密,流水潺潺,如诗如画。“老僧喜开浴佛会,八千游女唱牡丹”是松鸣岩花儿会盛况的真实写照。在层林掩映的奇峰峭壁上,耸立着玉皇阁、南无台、西方顶、普陀寺、独岗寺庙宇,一座座金碧辉煌,奇丽壮观。松鸣岩花儿会,俗称四月八(实指农历四月二十八)花儿会。始于明代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至四月二十九日历时四天,四月二十八则是花儿会的高潮。松鸣岩花儿会,有独唱、对唱、齐唱、咪咪独奏等演唱形式,并有自制的四弦子、咪咪等乐器伴奏,其内容有对新生活的赞美,有对生产劳动的颂扬,有历史故事,更有那美丽动人的情歌。其演唱曲目繁多,河州花儿的大部分令调,在这里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牡丹令”尤为盛行。届时,临夏、和政、东乡、广河、康乐、卓尼、临洮、夏河等县回、汉、东乡、藏等民族的歌手云集于此,搭起帐蓬、昼夜对唱。各民族歌手们聚集在山顶上、树阴下、小河边、丛林间,引吭高歌,漫山美丽的“花儿”,唱出心中的“少年”,歌声响彻山谷,咪咪声此起彼伏,其情境如痴似醉,美不胜收,使人留连往返。“我亦龙华游胜会,牡丹听罢独徘徊”。今日之松鸣岩涛依旧,花儿烂漫。六月的松鸣岩独领风骚,六月的松鸣岩分外妖娆,以其特有的魅力,迎接远方的宾客、八方歌手的到来。宁河十三节,和政古称"宁河"。农历正月十三,是和政特有的一种古老"节日",这天是农民展演民间文艺的喜庆吉日,也是一年一度的传统秧歌盛会。正月十三的和政,酒香氲氤,秧歌阵阵,山醉,人也醉,更醉的要数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秧歌会。这天,十里八乡的秧歌队进城赶会。四面八方的群众成群结伴地来了,尤其是打扮得花红柳绿的山姑乡妇们笑嬉嬉地赶来了。数万张象花朵般盛开的笑脸涌上街头,偌大的县城街一下子窄了许多,窄得就象一线天的峡谷,爆满的人流就象是要穿峡越谷的水汹涌波涛。高亢清越的唢呐声,震心荡腑的锣鼓声,优美动听的弦乐声,鞭炮的爆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组合成憾天动地的声浪,激荡着宫灯,彩旗、春联装扮起来的山城;此时,和政成了一座秧歌荟萃大舞台,尽情抒发丰收农民的喜悦和激情。城隍庙、党家场、火神庙、政府门前,一伙伙秧歌队在舞,在跳,在旋转,没了牙的老奶奶在笑,胡须花白的老爷爷在赞,周围睁大眼睛看的姑娘们,指手划脚在说的少妇们,她们的心被秧歌队中的妖婆子的舞步牵动着,被高跷的舞姿所倾倒,一个个神飞色迷。龙腾虎跃的秧歌队过来了,一伙接着一伙。秧歌场上,狮子、龙灯、高跷在春风里舞,妖婆在春风里歌。太平鼓,太平锣、金唢呐、铜钹、玉笛、手风琴,和着春的旋律和节秦,春潮满怀。男生英俊潇酒,女生轻秀丽,正如秧歌告词中所描绘的女装男扮,就象八洞神仙,男装女扮,好似仙女下凡,一个个踩高跷的女生,佩戴流金溢彩的头饰,右手彩扇频摇,左手丝巾飞舞舞。向前走,彩裙翩翩,向后倾,婀神姿。秧歌队扭致了最热闹处,许多人放鞭炮迎接,上百人高声叫好,这时候,扭秧歌的人喜形于色,扭得更欢了,看秧歌的如品佳酿,如痴如醉,欢乐犹如喧腾的海洋,人们象鱼儿一样畅游在神话般的海洋里,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乐趣。正月十三,真是让和政人民陶醉的日子。开放的和政欢迎您的到来!,现在有汉族、回族、土族、羌族、黎族、苗族、白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分布。
铁沟风景名胜区:铁沟风景名胜区位于县城南太子山,距和政县城20公里。景区呈峡谷状,纵深约12公里。峡口有炼铁遗迹,故名炉子滩,原藏传佛教铁桦寺就建于此地,后被毁再未修复。和铁公路通过峡谷直至半山。峡内林木丛生,两边群峰耸立、石壁万仞、峰高云低、绵延起伏、形态各异,形成一山一景,景景如画的山水长卷。林间流水清澈见底,游鱼悠闲自在,卵石被山溪冲洗得似珍珠玛瑙。登山俯瞰,流水如一带白练,隐现于山林之间。林密敞日,山映树、树依山,山风吹过,迎风摇,婀娜多姿。至秋月层林尽染,景色尤佳。林内珍禽众多,雪鸡、兰马鸡、锦鸡、青羊、野山羊等到处出没。灌木林里,栗子、毛核桃、莓子、果牛、沙棘等山珍野味遍及四野。峡谷中,百鸟和鸣,人游其中,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海洋。游人嬉戏于如毯般的绿绒草地上,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享受着人间的快乐,这就是铁沟,如诗如画般旖旎绚丽的人间天堂。
和政文化:考古考证:据考古学家考证,在距今2400万年——520万年的晚中新世时,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河流蜿蜒纵横,大地上草木茂盛,是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柳梅滩风景名胜区:柳梅滩风景名胜区位于县城以南的太子山脚下,距和政县城25公里,包括柳梅滩、大湾滩、麻崖等景点。其中大湾滩草原系清代驻河州镇绿营军牧马场,建有马王庙;麻崖原建有麻崖寺院,戎辰之乱中被毁,再未修复。一人景区,即闻轰轰然巨响连绵不绝,这就是所说的海眼,巨大的水流从地下喷涌而出,颇为壮观。脚下牙塘河滔滔奔流、穿石而过。景区内险峰峙围,沟壑纵横交错,林木丛生。与奇峰相依的水库所形成的湖面水清如黛,碧波荡漾,微风吹过泛起千层玉带,夏日的湖面,风光旖旎,群峰倒映其中,煞是好看,荡舟其上,其怄意之情可与泛舟西湖相美。冬季来临,在皑皑群峰映衬之下,巨大的湖面平滑如镜,可嬉戏、滑水、宛如是天然的游乐场,吸引着附近的孩童、游人,其乐融融,陶陶然沉醉其中。柳梅滩风景区内景秀、水清、峰奇。座座山峰各具特色;有如从湖面升腾而起,有如奇峰横空出世,看峰高云低,犹如千帆竞发,各领风骚。蓝天、白云、雪峰、松柏、湖水交相辉映,环视远眺,林间点缀着的农田、村舍、成群的牛羊构画成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田园风光,恰似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
行政区域:和政县辖5个镇、8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三合镇、三十里铺镇、马家堡镇、买家集镇、梁家寺东乡族乡、陈家集乡、罗家集乡、卜家庄乡、新营乡、关滩沟乡、新庄乡、吊滩乡、达浪乡。
自然地理:和政处于青藏高原与西北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秦,岭山系西延形成的石质高山区,北部为黄土高原特征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太子山为主的山脉形成南北向伸延的4条山系和东西向伸延的2条山系将全境分割成4个河谷地带和2个沟谷地带。整个地貌特征是:层峦迭嶂,河流交错,沟壑纵横,水流湍急。南部太子山系最高峰海拔4368米,北部最低处海拔1900米,县城附近的河谷开阔地带海拔在2200米左右。全县地貌呈现出山丘起伏、沟壑纵横、山多川少的自然景观。全境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又有“春迟秋早,冬长夏短”的高原气候特征。春季多雨雪,夏季短而少高温,并多暴雨和冰雹,秋季降温快而又多连阴雨,冬季长而干燥,年降雨量639毫米,且集中在农历七、八月间,农作物易受秋涝灾害。因南北地势高低悬殊,地域之间气候差异较大,往往出现南湿北旱或北湿南涝现象。平均年日照为2457小时,无霜期为133天,年均气温5℃。全县己开发利用的农耕地33.9万多亩,占总面积的23.6%;林业用地34.84万亩占总面积的25%;草地44.38万亩,方总面积的28.4%。全县以农业为主,以种植粮食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春小麦、青稞、蚕豆和洋芋,其它作物还有豌豆、玉米、荞麦、糜子、谷子、大燕麦,小燕麦等。
松鸣岩花儿会:"花儿"是西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之中用汗水浇灌出的一朵绚丽的艺术奇葩。它不仅是西北高原民俗风情、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且是各民族群体、人生品格及文化蕴味的再现。和政是西北"花儿",河州"花儿"的发源地之一,和政"花儿"原本是民间的情歌,称之为"野花"。经过二百多年自身发展并在人民群众丰富火热的劳动生活中汲取营养。因而具有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前大部分人认为唱"花儿"不是一件好事,并之为"花事",因为其唱词大都不健康。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花儿"已从情歌之"性爱""肉体"中慢慢脱胎而出,它取材于各族群众的劳动生活,表现人们的喜怒,并加以拓展升华,格调和趣味逐渐趋于健康、文雅。和政"花儿"的曲令一般多用地名或形象化词语命名,多用形象比喻和衬词衬句,比兴起来,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方言特点,这就是"令"。如"河州大令"、"水红花令","大眼睛令","下四川令"等等。在河州型花儿中"令"有近百种之多。和政"花儿"歌词运用的就是本地区地方汉语方言,语言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一首"花儿"的曲令是由起音、上乐句、连接性衬句、下乐句和落音五部分组成,起音也叫引子,指歌唱开始的呼唤性衬词开腔。"花儿"的声调高吭而悠长、粗犷、豪放抒情,韵味十足,音域宽阔,跳跃幅度大,大量使用四度跳进,常见曲谱中"2552"或"3663"式,而且有相当多的跳进七度、八度,甚至十度以上,和大幅度下跳,给"花儿"带来一种独有的艺术魅力。它的唱法有三种:"尖音"、"苍音"、"尖苍音"并有唱法。
和政县工业交通局-中国交通黄页
行业类别:交通局所 所属地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邮编:731200 详细地址:甘肃省和政县后泉街202号 区号:0930 电话0930-55521106978...
甘肃和政县工业交通局-工商局、林业局、国土局、农业局、水利局...
本资料是甘肃和政县工业交通局的初步介绍,还有甘肃和政县工业交通局的详细地址:城关镇后泉街202号,和政县工业交通局的联系电话:0930-21098,随着我们工作人员的...
和政县科学技术局
和政县庆“六一”活动丰富多彩2009-06-02 和政县召开第二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2009-03-20 和政:项目建设遍地开花2008-12-21 和政县基础设施项目...
和政县-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和政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临夏回族自治州下属的一个县。面积960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19万。邮政编码731200,县政府驻城关镇。...
和政县医疗卫生人才网-提供2011年医生护士招聘信息-和政县医院...
和政县医疗卫生人才网又名万行医疗卫生人才网,网站创办于2002年,是一家提供卫生人才信息,医院招聘,医疗机构招聘,医生护士求职的专业性网站。信息覆盖了全国31个...
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电子地图,城市旅游地图,在线区县市道路...
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电子地图,城市旅游地图,在线区县市道路交通地图查询...
和政县地图_同程网
同程网旅游地图频道为旅游者提供的和政县地图是您旅游的好帮手。...同程首页>中国旅游>地图资源库>甘肃地图>临夏地图>和政县地图...
和政县旅游指南_2011年和政县旅游攻略_和政县自助游_51766旅游...
和政县旅游频道提供2011年和政县地区详细的旅游信息导航,包括和政县旅游景点的游记攻略,特价酒店,特价门票,全国到和政县旅游的参团旅游线路以及自助游游记。...
和政县志.pdf_免费高速下载_新浪爱问共享资料
和政县志.pdf,...所属目录:中国类书 资料分类>专业资料>地理考古 说明:0分 5.31MB 为资料评星:资料星级:资料格式:PDF 上传 者:fugang2010下载次数:4...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0 中国市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